摘要:3月15日晚,前国乒奥运冠军许昕在一场直播中抛出一枚“重磅炸弹”:自2019年刘国梁主席主导中国乒协改革后,国乒运动员的赛事奖金和商务代言收入,全部归个人所有,协会不抽一分钱!
3月15日晚,前国乒奥运冠军许昕在一场直播中抛出一枚“重磅炸弹”:自2019年刘国梁主席主导中国乒协改革后,国乒运动员的赛事奖金和商务代言收入,全部归个人所有,协会不抽一分钱!
此消息一出,评论区就质疑声不断:
“请乒协公布文件!”
“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
为何许昕的言论不被大家相信?
事实上,许昕也没有撒谎,但是,他说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确实,协会没抽一分钱。但是,协会没有从中抽成,并不代表乒乓国手的个人代言,就真的没人管,代言费就真的全部落入球员自己腰包。否则,就很难理解樊振东、陈梦等人为何在国乒不招人待见。
大家都知道,樊振东宣布退出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排名体系。但是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退出世界排名后的樊振东,商业价值不降反升,短期内很快就新增多个品牌代言,其中包括小米、凯迪拉克、MLB美职棒大联盟等知名品牌。
业内分析认为,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品牌方对樊振东“硬刚”姿态的认可,另一方面实际上是由于与WTT“决裂”后,破釜沉舟的樊振东便没有了羁绊和顾虑——我连你的比赛都不参加了,你还怎么要挟我?另外,国乒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对于其复杂的内部环境,外界消息灵通人士也有所耳闻,毕竟,赞助商也并不都是“人傻钱多”,人家也要规避风险,比如部分赞助商就担忧“饭圈文化互撕”或利益分配争议,因而会选择形象更独立、争议更少的运动员合作,从而规避非竞技因素对品牌形象的干扰。
所以,樊振东退出WTT排名后,央视、中国青年报等官媒都曾发文支持其“挑战不合理规则”的勇气,间接呼应了运动员对过度商业控制的反抗姿态。这一背景下,外界猜测其行动可能包含对商业权益被过度干预的不满。
从实际商业合作看,樊振东的代言策略呈现显著独立性。其代言涵盖科技(小米、华为)、运动(安踏、耐克)、汽车(凯迪拉克)、快消(喜茶、伊利)等多个领域,且包括MLB美职棒等跨文化品牌,显示出商业合作的广泛性和自主性。如凯迪拉克在樊振东退出WTT后迅速官宣合作,并配文“莫问前路,尽是坦途”,表明品牌对其个人选择的支持。这种“共进退”关系可能暗示樊振东在商务谈判中拥有较高话语权。而他退出世界排名之前,并非如此,很可能他要代言某个品牌时,需要管理者的审批或者同意。而管理者很可能实际上充当了经纪人的角色。大家都知道,经纪人不是白当的,肯定不是助人为乐分文不取的活雷锋。
所以,从逻辑推理和判断来看,樊振东可能通过这种退出行动,表达了对现有商务管理机制的不满。通过退出WTT排名体系,他规避了可能限制其商业自主权的规则,维护了个人品牌发展的灵活性。尤其是在退出事件后,他逆势获得多个商务代言,更能说明他目前的状态可能已经独立于某种传统管理体系。事实上,他的退出,就是对现有体育商业生态的隐性挑战,这反映出顶尖运动员在商业权益博弈中的新策略——以个人品牌实力和公众支持为筹码,争取更大的自主空间。
那么,回过头来再看许昕的言论——既然中国乒协没有对国乒球员的个人代言进行限制,也并没有从中抽成,那么,限制樊振东的人是谁?他又从中挣了多少?
来源:体育没有圈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