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报记者 刘中全 前不久,在国家移民管理局常备力量第二总队礼堂内,《不能诉说的万语千言》课程演示落幕,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聚光灯下,麻馨允手持一等奖奖杯,泪光中映现长白山麓的界碑——这位来自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延吉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年轻女民警,用戍边人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刘中全 前不久,在国家移民管理局常备力量第二总队礼堂内,《不能诉说的万语千言》课程演示落幕,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聚光灯下,麻馨允手持一等奖奖杯,泪光中映现长白山麓的界碑——这位来自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延吉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年轻女民警,用戍边人的担当诠释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内核。
从验讫章到多语种防线
2015年8月,刚毕业的麻馨允握紧30克重的验讫章,金属凉意让她心头一震。“章起章落间,是国家安全的刻度。”这句常挂嘴边的话在2017年盛夏有了分量。 那天午后,延吉空港入境大厅因空调故障闷热难耐。一位朝鲜族阿姨因护照遗落在托运行李内,急得汗湿衣襟。而不懂朝鲜语的麻馨允只能看着她手足无措地比画,那种无力感至今难忘。 此事如鲠在喉。麻馨允启动“语言攻坚计划”:执勤后抱教材学到深夜,将常用对话标上拼音制成卡片,通勤时背诵;执勤中主动与朝鲜族旅客交流,哪怕简单问候也暗自欣喜。为弄清“入境事由”译法,她追着机场朝鲜族工作人员反复练习,直到准确无误。 两年间,笔记本记满语法要点与注释,麻馨允从“朝鲜语小白”成了全站“活字典”,还开展百余课时教学,分享“场景记忆法”帮同事突破语言壁垒。如今,延吉边检民警都能熟练地用朝鲜语沟通,执勤效率提升,旅客满意度持续攀升。 这种突破精神,让麻馨允在全省同批学员中率先通过检查员资格考试。 2019年冬,麻馨允察觉一名男子神色慌张,接过证件时,纸质纹理的异常让她警觉,最终识破伪造痕迹。面对狡辩,她清晰指出防伪水印、字体间距等破绽,将其移交处理。从警10年,麻馨允查验失效证件15起,查获网上在逃人员4名、在控人员6名,荣立三等功1次,6次获嘉奖,成为国家移民管理局“全警实战大练兵标兵个人”。 “小麻把每个执勤岗都变成能力突破的战场。”同事陈丹评价道。 麻馨允的成长与延吉边检站“一专多能”培养机制呼应,成为年轻民警的榜样。
创新品牌“金达莱红”
2020年,麻馨允调任政治处,拥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她,敏锐发现90后民警对传统思政教育兴趣不足,被动接受难以入脑入心。于是她设计“思想困惑小切口调研”,通过访谈、问卷梳理出23条基层诉求,从“执勤压力调节”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直指痛点。据此推出“分众化宣讲菜单”,将党的创新理论拆解为贴近工作生活的话题,用查验案例解读法治精神,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 “金达莱红”党建品牌创建中,麻馨允提出“1+X”理论宣讲模式:“1”为党的创新理论核心,“X”含微电影、云课堂等载体。她自学视频剪辑,带同事拍思政微电影——《过关》获吉林省纪委评选入围奖,《国门警花别样红》获省公安厅三等奖。她构建“线上+线下”教育体系:线上开设“红色云课堂”推送党史知识,设“理论问答互动区”解惑;线下组织“戍边故事分享会”,邀蒙路等典型现身说法。年轻民警说:“听麻姐的课像听故事,不知不觉就能记住道理。” 2021年冬,麻馨允主动探访长白山无人区戍边民警,那里冬季零下30℃,巡逻要走十几公里山路。她跟着踏雪巡逻,挤在简陋的执勤点记录故事,制作的《探访戍边人的精神高地》获评国家移民局“一堂好课”;《从三件大事感悟非凡十年》结合经历解读发展成就,获总站授课比赛一等奖。这些成果形成“延吉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个人的新闻科
清晨6点,延吉口岸联检大楼里,麻馨允已背着相机开始记录民警的上岗准备。作为唯一专职宣传干事,她独创“三必到”工作法:民警上岗、重大勤务、突发事件必到,相机里存着上万张照片——深夜查验的专注、助人后的笑容、防护服上的“加油”。 2023年春节,延吉口岸单日客流量破3000人次。麻馨允连续一周每天睡4小时,穿梭大厅拍摄,采写的《春节我在岗:国门卫士的坚守》被多家媒体采用,其中帮助老年旅客搬运行李的特写,引读者留言致敬。5年来,她的报道被中央级媒体采用50余次,短视频播放量近千万。 作为军嫂,丈夫常年驻守,7岁儿子多由父母照料。一次亲子活动,麻馨允因突发勤务失约,深夜见儿子日记里写道:“妈妈没来,但她在保护大家。”旁边还画着警服小人,她的眼眶湿润了:“儿子或许不记得我缺席的家长会,但会记得我领奖时的挺拔身影。” 从橄榄绿到藏青蓝,麻馨允的10年从警路,是移民管理体制改革的缩影。她的思政工作经验做法多次在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展播交流,戍边故事滋养后来者。正如延吉边检站站长金文海所言:“麻馨允用笔墨和镜头证明,平凡岗位的坚守,恰是最动人的界碑礼赞。” 延吉边检站供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