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寻脉:“百和院”中见乾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05:45 1

摘要:没有想到,在中条山北麓、涑水河畔的绛县古绛镇申王坡村,竟藏着一座名为“百和院”的文化庭院。它非帝王宫阙,亦非巨贾园林,却以其独特的“坦露”与“深藏”,成为解读中华家国情怀与文明密码的一方鲜活样本。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联一壁,无不浸染着“和”的智慧、“孝”的根基、

张门环/山西

没有想到,在中条山北麓、涑水河畔的绛县古绛镇申王坡村,竟藏着一座名为“百和院”的文化庭院。它非帝王宫阙,亦非巨贾园林,却以其独特的“坦露”与“深藏”,成为解读中华家国情怀与文明密码的一方鲜活样本。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联一壁,无不浸染着“和”的智慧、“孝”的根基、“忠”的担当,将寻常人家的烟火气,淬炼成一座看得见的精神山脉。

院以“和”名:天地人和的立体长卷

脚步初落,迎宾青砖上那古老的“福寿”篆文已悄然铺就吉祥的底色。右转处,一面气势恢宏的“百和壁”豁然入目,这便是百和院的精神之核。青砖为纸,翰墨为魂,一百块青砖雕刻,一百位古今书法大家笔下的“和”字,如百川归海,汇聚于此。王羲之的飘逸,张国柱的苍劲,张豪雨的隽秀,申氏族人的朴拙等等,墨韵流淌间,一部微缩的书法史在壁上苏醒。然而,这绝不仅仅是艺术的盛宴。从孔夫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到“家和万事兴”的朴素期盼,“百和壁”犹如一座无声的纪念碑,镌刻着中华文明五千年对和谐境界的永恒追求。它昭示着:家之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国之和泰,是万民福祉的源泉。这方青砖壁,是申氏家族献给这个时代最深沉的文化献礼,其艺术光华与思想价值,必将与岁月同辉。

孝为根脉:家风润物细无声

穿过“福寿路”,步入质朴浑厚的“怀恩院”窑洞。这里曾是双方老人共享天伦之所,如今更是家族精神的原点。东窑祖堂墙壁上,一行行“母亲语录”质朴如泥土,却重若千钧:“砖头瓦片都有用,不要小看人” “忍字要比饶字高”……没有宏篇大论,唯有生活淬炼出的真知灼见。这些浸透烟火气的箴言,正是“一代好夫人,三代好后人”古训的生动写照,它无声地诉说着:真正的家教,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庭除之间;不朽的家风,源于母性的坚韧与智慧,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子孙后代的精神根脉,铸就了家族挺立的脊梁。

在庭院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石刻与西墙“梅兰竹菊”图的辉映下,“母训”展现出更加完整饱满的精神谱系,印证了至深的哲思:最高远的家教往往根植于最平凡的烟火灶台,不朽的家风源于母性细密而坚韧的日常灌溉。在日复一日的劳作、叮咛与垂范中,那品格如同春雨润物无声,滋养着世代子孙的心灵土地,最终成就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忠孝传家:家国情怀的交响共鸣

步出怀恩院,穿过百和院、聚宝院,忠孝园大门赫然在目,门联“出院献忠壮志建伟业,回家尽孝懿行传子孙”道尽真谛。园内,“忠”字壁如磐石,“孝”字壁似暖阳,昭示着家国同构的古老智慧。领袖纪念厅内,开国元勋的画像庄严肃穆,他们的功勋与山河同在;《新二十四孝》展览,祛除糟粕,精选古今孝亲典范,诠释“天之经,地之义,人之本”;《新二十四忠》展厅更是首创之举,诸葛亮、魏征的治国贤能,李大钊、杨靖宇的赤胆忠心,钱学森、袁隆平的科技报国,雷锋、焦裕禄、申纪兰的公仆本色……这些跨越时空的民族脊梁,在此汇聚一堂。他们是忠的化身,是孝的升华——忠于民族大义,孝于天下苍生。三个展厅,犹如一堂无声的思政大课,将爱家与爱国、孝亲与尽忠、修身与报国完美融合,奏响了家国情怀最雄浑的交响乐章。

平安墙上那饱含匠心的花瓶门、六角窗,巧妙传递着“出入平安”“六六大顺”“清白做人”的朴素祈愿。正是这份对家园故国清宁和谐最本真的渴望,构筑起无数志士仁人守护江山的不灭心魂。此处的三个展厅,宛若一场宏大精深的无声思政大课。它将爱家与爱国、孝亲与尽忠、修身与报国这一中国人独有的情感逻辑与价值追求,编织成一股奔腾浩荡的精神洪流。

文化铸魂: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百和院的文化肌理,远不止于此。联廊院内,四十余幅精心镌刻的楹联佳作,正草隶篆各展其妙、联墨交融,将家国情怀、处世哲学凝练于尺幅之间,使建筑有了灵魂,让风景饱含哲思,成就了“楹联之家”的美誉。醒悟院里,佛教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儒家的“四不”(非礼勿视、听、言、动),在宁静的氛围中引导着心灵的沉淀与升华。窑顶院上,中条山如龙蜿蜒,涑水河如练舞动,极目四望,天地辽阔。庭院高低错落,古韵今风交融;林果四季飘香,石刻箴言“禅、道、勤、俭、德、惜、缘、廉、和、诚、善”散落小径,如点点星光,照亮心路。牡丹园的国色天香、元宝池的巧夺天工、训言壁上申氏家训与《诫子书》的警世恒言,无不浸润着文化的滋养。养殖院与耕种园,则回归耕读传家的本真,让孩子们在认识动植物、体验农事艰辛中,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将勤俭与惜福的种子悄然播撒。

坦露见风骨:乡绅精神的时代回响

绛县申家百和院的可贵,正在于这份“坦露”的勇气。它打破了乡绅庭院惯有的私密性,将深藏于家族血脉中的文化密码、精神风骨,毫无保留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从王羲之的千古墨宝到申氏后人的质朴笔迹,从母亲墙上浸润烟火的家常道理到忠孝园中顶天立地的民族精魂,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幅字画、每一株草木,都在诉说着“和”的包容、“孝”的根基、“忠”的担当。它是一座活态的家族博物馆,一部立体的家风教科书,一个鲜活的文化容器。它让抽象的“中华魂”(院内重达六吨的“中华魂”巨石是其具体象征)变得可触可感,让淳厚的家风拥有了可依循的路径,让世代绵延的“和”与“善”,在青砖黛瓦、飞檐斗拱间,悄然长成了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

这座庭院,静卧于“东沾华峰仙气,西沐圣母神韵,北披紫金霞光,南接中条龙脉”的风水之地,早已超越了精修庭院的物理形态。它是以家族之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一次深情致敬和创造性转化。它昭示着:真正的乡绅精神,其精髓不在于藏匿与独享,而在于将家族的品格淬炼成光,照亮更辽阔的天地,为民族精神的传承提供一方坚实的乡土支点,为新时代的家庭建设、家风培育树立起一座诗意而磅礴的灯塔。在这里,小家与大国,庭训与国魂,完成了最深情的拥抱,奏响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时代回响。

作者简介:

张门环,男,笔名“一览天下”,绛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协会会员、绛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高级农艺师,高级农业经济师。自幼痴情于撰文写章,先后有300余篇新闻、文学作品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喜好书法、文艺、户外徒步。

来源:趣说星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