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书|读聊斋散记4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魅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18:14 1

摘要:蒲松龄之所以被众多西方作家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除了他的文笔,还在于,他用《聊斋志异》这种鬼故事,创造了一种中国的“祖孙体文学”,使中国文学赢得了一种“人类儿童性”。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写《百年孤独》的初衷就是“为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的文

2025第87条[总第166条]

《聊斋志异》好在哪儿?

蒲松龄之所以被众多西方作家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除了他的文笔,还在于,他用《聊斋志异》这种鬼故事,创造了一种中国的“祖孙体文学”,使中国文学赢得了一种“人类儿童性”。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写《百年孤独》的初衷就是“为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的文学归宿”,蒲松龄无疑为中国人的祖孙体讲故事体验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归宿。

蒲松龄(1640-1715)

《聊斋志异》有两个广为流传的英文译名:“Chinese Ghost Stories”(中国鬼故事)和“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中国工作室的奇闻轶事)。这些名称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奇幻特质,天然契合了儿童对世界的好奇与想象。

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为其西班牙语版本作序时,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视角解读道:“由于其迷信的性格,中国人是把这些故事当作真实事件来阅读的。”他惊叹于蒲松龄“用极普通的素材——准备应试的学子,山间的野餐,自我陶醉的冒失鬼——毫不费力地编织情节,其跌宕起伏如流水,千姿百态似行云”。这种将平凡与超凡巧妙融合的能力,正是儿童文学的精髓所在。

《聊斋志异》所展现的“人类儿童性”,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独特地位。此书对日本文学影响巨大。日本作家和翻译家通过吸收与改编《聊斋志异》,使《聊斋志异》在日本几乎达到和中国一样的影响力。剧作家小山内薰于1918年在儿童文学杂志《赤鸟》上发表了改编自《聊斋志异·偷桃》的《梨果》,被认为是最早针对儿童改写的聊斋故事。他巧妙地将故事背景改为日本,并调整细节以符合日本儿童的阅读习惯。芥川龙之介1922年发表的《仙人》,则以《崂山道士》为底本,创作了一个医生之妻欺骗仆人权助,谎称无偿工作二十年即可成仙的故事。芥川龙之介不仅汲取了《聊斋志异》的志怪奇事,更体察到蒲松龄笔下深藏的隐喻,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小说首先要有意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哪一个不是让爷爷奶奶和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充满盎然的情趣?如果这些故事吸引不了孩子,还能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吗?放眼中国文学,唯有《聊斋志异》,可以比肩这些名著!在这方面,《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都要欠缺一些。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聊斋志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范例:如何用民族的语言讲述世界的故事,如何藉古代的智慧启迪现代的心灵。它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文学总是能够穿越年龄、文化和时代的界限,触动人类内心最原始的那份惊奇与探索欲。

这就是我喜欢《聊斋志异》的原因。(完)

2025年8月25日

来源:中年心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