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李世民的辉煌履历,我们可以看到:18岁时,他已经开始在沙场上驰骋,英勇善战;24岁那年,他辅佐父亲李渊统一了全国,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28岁,他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国力强盛,成为了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之
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自己一生聪明无误,即使是英明的君主也不例外。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也不例外。他的一生,虽然辉煌璀璨,但也难免会有失误和困惑。
翻开李世民的辉煌履历,我们可以看到:18岁时,他已经开始在沙场上驰骋,英勇善战;24岁那年,他辅佐父亲李渊统一了全国,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28岁,他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国力强盛,成为了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明君,也有他的烦恼所在,那就是立储问题。他与一千年后的康熙皇帝一样,因为立储之事而痛苦不已。
1、李承乾的太子之路坎坷曲折
李世民的原配妻子长孙皇后,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其中大儿子就是李承乾。按照常理,太子之位非李承乾莫属,一则因为他是皇后所生,地位尊贵;二则因为他是长子。李世民虽然自己不是长子却成为了皇帝,但他深知“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古训。
李承乾的名字寓意深刻,“承继皇业,总领乾坤”,这个名字还是唐高祖李渊亲自赐予的。在李承乾7岁时,李世民登基为帝,同年便立李承乾为太子,意在稳定其他皇子的心思。
少年时期的李承乾,表现可圈可点,勤奋好学。然而,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的去世,让李承乾失去了坚强的后盾。尽管如此,李世民依然支持李承乾。
公元638年,李承乾举办了一场“佛儒道交流大会”,获得了广泛赞誉。李世民为了支持儿子,建立了崇文馆,促进文化交流。然而,随着赞誉的增加,李承乾开始膨胀,加之患有脚疾,心态发生了变化,担心太子之位不保。
李承乾在父亲面前极尽恭顺,但私下里却放纵自己,养男宠,与宦官鬼混。他的行为引起了朝臣的纷纷上书指责。李世民对李承乾略有失望,试图通过教育改变他,但收效甚微。最终,李承乾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被废。
2、魏王李泰带来的压力
在李承乾表现不佳的同时,他的同父同母的二弟魏王李泰却表现越来越出色。公元642年,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李泰的优秀表现让李承乾倍感压力,心理变得脆弱。
魏征曾劝李世民不要轻易更换太子,李世民表示不会废除李承乾。但李承乾并不放心,试图刺杀李泰,失败后,又联合他人逼宫。最终,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被贬至黔州,不久后郁郁而终。
3、李世民对李治的犹豫
在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考虑过立魏王李泰为太子,但最终选择了李治。李治虽然生性柔弱,但仁厚宽容。李世民在犹豫中,曾考虑过立吴王李恪为太子,但因为李恪非长孙皇后所生,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毛泽东在阅读《新唐书》时,曾对李世民的选择作出评价:“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治虽然柔弱,但最终成为了唐朝的皇帝,而他的婚姻选择,也差点导致了李家江山的改朝换代。
李世民的一生,虽然英明神武,但在立储问题上,却显得犹豫不决,甚至有些懵懂。这也许就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失误之一。
来源:小胡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