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叛国前后:蒋3次苦劝,汪为何还投日?真相:日本套路太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8:36 1

摘要:有些人走到尽头,也许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路已断——可惜他们还没意识到。1938年那个冬天,汪精卫离开重庆,没跟任何人打招呼,甚至连常年并肩战斗的朋友都没提前知会。那时,谁也分不清,是他背弃了世界,还是世界先冷落了他。

汪精卫:一个背叛者的冬天

有些人走到尽头,也许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路已断——可惜他们还没意识到。1938年那个冬天,汪精卫离开重庆,没跟任何人打招呼,甚至连常年并肩战斗的朋友都没提前知会。那时,谁也分不清,是他背弃了世界,还是世界先冷落了他。

其实我们常说,最难的是关起门来做选择。推开窗户往外看,山河破碎,烽火连天;关起门来,满屋都是自己的影子,晃得人心慌。所以当日本人的第三次对华声明——也就是近卫声明——像张白纸伞,冷冷撑开在全世界面前时,不只是国民政府,还是一大帮看得清国与家的老百姓,心里都清楚这纸伞底下不可能有真正的遮蔽,只有交易。

日本方面那点算盘,早已昭然若揭。说是为了“东亚新秩序”,什么“善邻友好”、“共同防共”,还特意点了华北、内蒙那些地方,说要经济合作起来。他们的话说得温柔,软里带刀,一个劲强调自己不搞经济垄断,还“考虑”归还租界、废除治外法权——你信吗?到头来,无非是让中国放下武器、和所谓“满洲国”摆出一副外交上的笑脸,下场无非是苟且偷生。而这些,汪精卫偏偏信了,甚或,他根本就不信,但已经由不得他自己了。

关起门来做决定的那几天,汪精卫的心情大概比外面还乱。他表面上说是“和平救国”,实际上算计的是自己的退路。和日本人达成秘密协议后,只待一纸声明便水落石出,而同他并肩走了半生的战友们,连夜在重庆、昆明、香港之间来回奔波,折腾得人仰马翻。日本人原本也配合得很,首相近卫都准备好要在大阪大礼堂对天下广播,亲自背书这次“中日关系新篇章”。可汪精卫一迟疑,计划连夜泡汤。

说到底,越到要事当前,越能看出谁是胆小鬼。那阵子,哪怕是日本人,也对汪精卫的出逃和表态充满了不安,老对不上号。日本那边一等再等——从11号拖到14号,从京都拖回东京,直到12月22号,才憋出那纸声明。

蒋介石这边,火气早就憋在心里。12月26号发了通彻底的狠话,那场演讲在重庆,台下站着眼圈发红往上凝望的小兵,台上是个永不让步的孤胆将军。他的话一句句像鞭子,抽得汪精卫毫无还手之力——什么“新生中国”,分明就是做亡国奴,横竖是给日本人做棋子的局。

汪精卫并没有闭嘴,他也发了一道声明,外人叫它“艳电”。这个电报倒没像大家想象的那般干脆利落,不是直接宣布与蒋介石翻脸或投靠日本,反而带点“假装和气”,形式上还对着整个国民党高层提建议,说自己是争取一个“发言机会”,浮皮潦草地把近卫声明的狼子野心掩在几句“共谋和平”里。他甚至还加戏,满口胡诌地说日本军队必会自愿撤出中国——冷不防让国内人笑破了肚皮。

但世人都不傻。那封“艳电”一出,真正的朋友,大多心灰意冷。那些追随多年,陪他打拼、喝过酒、挨过饿的,“老顾”(顾孟余)就是个例子。他看完电报,当场吓得脸都白了,死活要拦住,让不要发表。可惜历史总爱和心软的人开玩笑,该发生的总还是发生了。接下来,痛骂、开除党籍、撤职——汪精卫像脱缰的车,撞碎了亲情、友情、所有的体面和知己。

其实更让人唏嘘的是,哪怕被视作知己之交的龙云、顾孟余,也在这场自毁前程的“合作”面前转身离去。龙云后来给他的复电,话说得死心透顶:你要我也跟着分裂国家、毁灭民族前途——休想。世上的事,有时候糊弄得了一时,糊弄不了一世,更忘不掉背影渐行渐远的人。

那段时间,汪精卫的手下一边跑着写信游说,一边想方设法拉拢西南、华南的实力派——什么张发奎、薛岳、邓龙光,统统不买账。大家心里有杆称:和平谈判不是不行,但卖国换命的“和”,谁都不愿沾手。

汪精卫这边谋划着逃路,琢磨着中日“合作”大局;蒋介石那头带着疲惫的身体穿梭湖南、重庆、西安——哪里走得开?12月8日,原本是汪精卫打算起行的日子,阴差阳错,蒋介石回重庆的消息让他一惊,连夜变卦。周佛海、汪精卫,一个在昆明、一个在重庆,两人都有点草木皆兵,白天打盹都做恶梦。后来连日飞成都的机票都被取消,行程一搁再搁,憋得日本方面也快喘不过气来。

可事到临头,“和平救国”的调门换再多,也藏不了本质。当汪精卫终于偷偷从昆明飞去河内,把一切和谈的算盘交给日本人盘算,蒋介石这头一边给美英驻华大使打电话、声明一切与国民政府无关,一边还在尽最后一点情分,发电报苦苦规劝,手下人也轮番上场劝他收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蒋介石的无奈,大概每个人心里都懂。可惜,劝了个寂寞。

到头来,“艳电”轰然发表,国民党中央直接宣布给汪精卫除名,昔日的风头人物成了全国人民口中的“国贼”。军统特务甚至拿着斧头在香港街头砍人,打明牌地警告汪精卫集团。一日之间,风向陡转,昔日跟班不是死命劝阻,就是撒手走人,汪精卫再也找不回那个合拍的队伍。

其实汪精卫不是真傻,至少还懂装糊涂。他自知回头无路,反倒变本加厉,冷嘲热讽一番蒋介石:“他要是把党国治理好,我一辈子不回国也无妨,可要是治理不好——我还会回来的。”可谁都明白,这种“随时回来”的话语背后,不过是穷途末路时的嘴硬罢了。

更绝的是,蒋介石最后索性派军统策动暗杀——一气之下就要了曾仲鸣的命,汪精卫苦心维系的“团队”,死的死,散的散。连大半辈子跟着他的伙计,都成了替罪羊。

汪精卫自己也没闲着。他转头揭露老东家,“你们早在南京和日方暗通款曲,只不过没人说破罢了。”是非真假已分不清楚,像一场棋局各自卖关子,只剩下彼此心照不宣的凉薄。

故事讲到这份上,真的已没有什么胜负好争。汪精卫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身后全是旧日的同路人愤怒和平民的唾骂。他还曾梦想既能保住自己的尊严,又能换回大局和平,可惜天不遂人愿。有时候选错了路,哪怕不断解释、悔改、控诉,也走不回最初。

到最后,留在人们心里的,是那个冬天重庆城外的黄昏,国民政府的高层都一言难尽。人人心里都明白,做汉奸就算嘴上再描金饰银,清账时也不过一纸罪名、一身罔顾。

你说,汪精卫当初要是真的有别的路走,会不会选一条不用回头的?所有故事散场时,我们还是忍不住要问一句:素来重情重义的人,走到命运关隘,怎么就只剩下孤身背影了呢?

来源:自由葡萄hg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