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关于"吃饭"的课程,近日在南京商业圈引发热议。8月28日晚,丽籽闺蜜圈创始人邹丽的《老板的饭局智慧课》上,学员姜峰的复盘笔记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饭局SOP流程""社交战略设计"等关键词迅速登上本地商业论坛热搜。
一场关于"吃饭"的课程,近日在南京商业圈引发热议。8月28日晚,丽籽闺蜜圈创始人邹丽的《老板的饭局智慧课》上,学员姜峰的复盘笔记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饭局SOP流程""社交战略设计"等关键词迅速登上本地商业论坛热搜。
这场看似聚焦"餐桌礼仪"的课程,实则撕开了当代商业社交中"以饭局为载体,以战略为核心"的深层逻辑,折射出后疫情时代企业家对社交效率的全新思考。
"5小时课程,颠覆了我对组局的认知。"姜峰在复盘笔记中写道,"从邀约话术到座位排序,从菜单设计到突发情况应对,饭局竟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流程。"这种将非正式社交"工业化"的思维,正是邹丽课程的核心亮点。
据课程内容显示,一场高效饭局需经历三大阶段的精准把控:前期规划阶段需明确"目标锚定",即根据商务洽谈、资源对接等不同目的,筛选"互补性"参与者——需要资源时邀请渠道拥有者,需决策时邀请关键负责人;中期执行阶段强调"细节制胜",从主位留座、主宾右坐的座次礼仪,到避让宾客点餐、杯沿低于对方的敬酒技巧,每个动作都被赋予社交符号意义;后期收尾则注重"价值转化",通过后续跟进将饭局中的"弱连接"转化为"强合作"。
这种系统性思维与南京企业家张伟的经历形成共鸣。"去年一场关键饭局,因忽略客户的素食禁忌导致合作搁浅,若早掌握这套'饭局SOP',或许能避免百万级损失。"张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商业人士的痛点:在信息爆炸时代,低效社交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隐形成本。
"过去认为组局就是定时间选餐厅,现在才明白,饭局是带着KPI的社交战场。"姜峰的感悟揭示了课程带来的认知革命。邹丽在课程中强调,现代商业饭局已从传统的"情感维系"转向"价值创造",每个环节都需围绕核心目标进行战略设计。
这种转变背后,是商业环境的深刻变化。一位商学院教授分析:"后疫情时代,线下社交场景愈发珍贵,企业家对社交效率的要求达到顶峰。饭局作为高密度互动场景,其功能已从'吃吃喝喝'升级为'资源整合器''关系孵化器'。"
课程中提到的"场景匹配原则"印证了这一观点:商务洽谈需选私密包厢以保障信息安全,行业交流则挑雅致大厅以激发创意碰撞;与"结果导向型"客户组局,菜单需简洁高效避免分散注意力,与"关系导向型"伙伴则可通过特色菜品营造情感共鸣。这种"因人因事制宜"的精细化运营,正是商业社交成熟的标志。
"当菜品上错时,是当场指责还是默默更换?当话题陷入僵局,如何用中性话题破冰?"姜峰在笔记中记录的突发情况应对模块,戳中了许多企业家的社交软肋。邹丽提出的"稳字诀"与"活字诀"——以冷静态度稳定局面,用灵活技巧化解尴尬——被视为衡量企业家"社交情商"的关键标尺。
南京某科技公司CEO陈静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一次投资人饭局中,因核心成员迟到,她临时启动"预案":先安排已到者分享行业观察,既避免冷场又自然铺垫了后续项目话题,最终化被动为主动。"这种控场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系统训练形成的。"陈静坦言,参加课程后,她专门建立了"饭局应急预案库",涵盖迟到、菜品问题、话题冲突等12种常见场景。
随着姜峰等学员的实践反馈不断涌现,一场关于"商业饭局标准化"的讨论正在南京企业家群体中发酵。有观察人士指出,邹丽课程的走红,本质是企业家对"社交效率"追求的集中体现——在时间成本日益高昂的今天,如何让每一场饭局都成为价值创造的节点,已成为企业家的必修课。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饭局战略化"趋势正催生新业态。除邹丽课程外,南京已出现多家提供"饭局策划"服务的专业机构,从嘉宾匹配、流程设计到危机公关,形成完整产业链。有专家预测,商业社交的"精细化运营"时代正在到来,而饭局作为其中的核心场景,其价值将被重新定义和挖掘。
正如姜峰在行动计划中所写:"下一步,我将以'对接行业资源'为目标实践小型饭局,用流程化思维提升社交效率。"这场从"吃饭"开始的变革,或许正在重塑中国商业社交的底层逻辑。
来源:王勇城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