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外星人存在否:48年前72秒“外星信号”终破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18:46 1

摘要:1977年8月15日深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大耳朵"射电望远镜记录到一段改变人类宇宙认知的72秒无线电信号。当研究员杰里·埃曼在数据纸上用红笔圈出"6EQUJ5"这串字符并激动写下"Wow!"时,这个被后世称为"哇信号"的宇宙之谜就此诞生。48年后的今天,波

1977年8月15日深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大耳朵"射电望远镜记录到一段改变人类宇宙认知的72秒无线电信号。当研究员杰里·埃曼在数据纸上用红笔圈出"6EQUJ5"这串字符并激动写下"Wow!"时,这个被后世称为"哇信号"的宇宙之谜就此诞生。48年后的今天,波多黎各大学阿雷西博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为这场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科学悬案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

在射电天文学史上,"哇信号"以其独特的物理特征长期占据特殊地位。这段窄频信号强度超出背景噪声30倍,精确对准氢原子特征频率1420.4056MHz——这正是科学家预设的外星文明最可能使用的星际通讯频段。更令人震撼的是,信号展现出典型的"灯塔效应":前38秒持续增强达到峰值,后34秒规律衰减,完美符合地外信号源随地球自转进入和离开望远镜波束的理论模型。这些特征使得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创始人弗兰克·德雷克曾公开表示:"这是我们收到过最像智慧文明信号的宇宙电波。"

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更复杂的宇宙图景。阿雷西博团队通过数值模拟发现,星际分子云中的氢原子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类似的电磁爆发。当磁星(拥有超强磁场的中子星)释放软γ射线暴时,其高能光子能穿透星际介质,激发沿途氢原子产生受激辐射。这种"宇宙放大镜"效应可以完美解释信号强度异常现象。项目负责人阿贝尔·门德斯教授指出:"我们重建了1977年太阳系与射手座方向的天体位置关系,发现信号路径上确实存在多个符合条件的分子云团。"

这项突破性研究得益于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三大进展:首先是量子天体化学模型的完善,使科学家能精确模拟星际介质中的光子-原子相互作用;其次是盖亚卫星提供的三维星际尘埃分布图,让研究人员能追溯48年前电磁波的传播路径;最重要的是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2023年观测到的类似现象,为理论提供了关键实证。北京天文台首席研究员张新民解释:"FAST捕捉到的三次短暂氢线增亮事件,其频谱特征与'哇信号'高度吻合。"

尽管自然起源说获得重要证据,科学界仍保持审慎态度。SETI研究所现任所长娜塔莉·卡布罗尔强调:"排除技术信号需要更多佐证。我们正在开发新的算法来区分自然辐射与可能的调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分析射手座β星附近尘埃成分时,意外发现某些有机分子的不对称分布,这个偶然发现为地外文明研究留下了新的想象空间。

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看,"哇信号"的解读历程堪称经典范例。早期研究者主要采用排除法,先后排除了人造卫星干扰(频率不稳定)、类星体辐射(宽频特征不符)、彗星释气(1977年无已知彗星经过该区域)等可能性。现在结合多信使天文学手段,科学家构建了更系统的解释框架。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林托特评价:"这个案例完美展示了如何用新工具解决历史谜题,就像用DNA技术破解冷案一样。"

该研究对人类探索地外文明具有深远启示。一方面,它证明宇宙中存在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天然辐射机制,未来SETI研究需要建立更精细的筛选标准;另一方面,72秒的信号持续时间恰好是"大耳朵"望远镜波束宽度的穿越时间,这种巧合暗示我们可能错过了更多类似信号。美国科学院最新发布的《地外生命搜寻战略报告》特别指出,应当建立全天候监测网络,捕捉这类转瞬即逝的宇宙闪光。

在公众认知层面,这项成果既破除了某些过度解读,也打开了新的科学窗口。社交媒体上关于"外星人假说"的讨论明显降温,但天文爱好者对星际化学的兴趣显著提升。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预言:"宇宙真相往往比幻想更奇妙。"如今看来,氢原子云在磁星激发下演奏的宇宙交响曲,其精妙程度确实不亚于任何科幻设定。

站在2025年回望这段科学探索史,从埃曼研究员那个红色惊叹号开始,到阿雷西博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模拟,人类用半个世纪的时间丈量了从浪漫想象到严谨论证的距离。正如门德斯教授所说:"科学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回答'是'或'否',而在于不断逼近真相的过程。'哇信号'教会我们的,正是保持开放而审慎的探索精神。"随着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新一代观测设备投入使用,人类解码宇宙信号的旅程,其实才刚刚开始。

来源:小熊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