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风采丨“非遗传播·中国青年说”全球胜任力训练营项目实践纪实(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22:37 1

摘要:2025年8月3日至16日,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播・中国青年说”全球胜任力训练营福建霞浦实践队来到坐落闽东海滨,山海相拥、文脉流转的霞浦第一中学,开启“支教+调研”融合的暑期实践。作为两校八年教育协作的又一次联动,实践队锚定非遗当代传播与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核

“非遗传播·中国青年说”

全球胜任力训练营福建霞浦项目

实践纪实

2025年8月3日至16日,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播・中国青年说”全球胜任力训练营福建霞浦实践队来到坐落闽东海滨,山海相拥、文脉流转的霞浦第一中学,开启“支教+调研”融合的暑期实践。作为两校八年教育协作的又一次联动,实践队锚定非遗当代传播与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核心目标,既为当地学子带来中西交融的课程体验,也深入山村海岸探寻非遗根脉,用青春行动书写北师大青年服务地方、传承文化的青春答卷。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霞浦一中的合影

一、八年育教情笃,今夏再启新程

2025年8月3日下午,霞浦一中2025级高一钱学森班北师大英语夏令营开营仪式顺利举行。霞浦一中党委书记郑美豪、校长林雄星等校领导,高一师生代表,以及北师大全球胜任力训练营福建霞浦实践队指导教师欧萌莲、实践队全体成员共同出席。

图为北师大英语夏令营开营仪式现场

仪式上,林雄星校长致辞,回顾两校八年合作渊源,寄语新生珍惜学习机会,沉浸式体验英美俄语言文化。随后,欧萌莲老师结合北师大“强师工程”经验明确夏令营目标。仪式尾声,郑美豪书记宣布开营,全体师生合影留念,为这场文化与语言之旅拉开序幕。

图为北师大英语夏令营开营仪式合影

二、课程多元传韵,青春焕活非遗

本次夏令营以“古今中外知多少,技能娴达贯中西”为主题,构建两大特色课程模块。

古今中外知多少

在“古今中外知多少”模块,《山海回音》课程带领学生穿梭于中西神话与畲族英雄传说;《幕启百年》课程让学生体验英美戏剧魅力,领略角色悲喜与人性深邃;《投诗问路》课程伴随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句,引导学生聆听内心选择;《毛皮迷城》课程走进“疯狂动物城”,解读刻板印象中的文化隐喻;《福舟永续》课程聚焦霞浦千年水密隔舱福船技艺;《畅游莫斯科》课程开启北国文化之旅,展现俄罗斯历史、建筑与民俗。

图为“古今中外知多少”模块课程剪影

技能贤达贯中西

在“技能娴达贯中西”模块中,《霞浦少年说・非遗新声代》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非遗故事,让世界听见霞浦青年之声;《书写传承》课程以文字承载非遗之美,在创意写作中续写文化记忆;《非遗解码》课程结合 MBTI 性格测试,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探索性格特质与职业发展的契合点;《闽澳非遗》课程串联福建、澳门两地传统,引导学生思考非遗传承的路径。

图为“技能贤达贯中西”模块课程剪影

唱响、读懂、会说、演活、写意

知识火花在此碰撞,思维浪潮在此激荡。霞浦一中 2025 级高一新生以“唱、读、说、演、写”为实践维度,交出丰硕答卷:“唱”响青春理想,《Good Time》用明快节奏点燃青春热情,定格师生共赴美好时光的欢畅;“读”见世界诗意间,诗歌朗诵《The Road Not Taken》以深情诵读探寻人生岔路的隐喻;“说”出思想力量,中国文化演讲与非遗辩论赛让中国故事在少年口中发扬;“演”活文化魅力,畲族小说歌情景剧《高皇歌》情景再现民族起源史诗,莎翁经典戏剧《仲夏夜之梦》趣演森林奇遇;“写”下创意新篇,“山海回音”主题作品串联中西神话,解码文明密码,“福舟永续”福船海报细致呈现水密隔舱非遗技艺。古今文化在此交融,中外视野在此贯通,每一份成果都是学生成长与蜕变的生动见证。

图为师生合唱《Good Time》

图为学生诗歌诵读《The Road Not Taken》

图为学生《霞浦少年说・非遗新声代》课堂演讲

图为学生戏剧表演《仲夏夜之梦》

图为学生《福舟永续》课程创作海报

三、探寻非遗传承,赓续千年文脉

为挖掘霞浦非遗文化内核与传承现状,实践队走出课堂,深入霞浦山村、海岸、宫庙,以实地走访、传承人访谈、流程记录的方式,聚焦畲医药、妈祖信俗、畲族婚俗、畲绣、霞浦茶饼五项非遗,近距离触摸技艺温度,聆听传承故事。

图为雷顺荣医生向实践队成员讲解畲医药

探访妈祖信俗时,队员奔赴始建于宋代的霞浦天后宫,在古朴庙宇中感受信仰沉淀。通过与宫庙负责人访谈,实践队详细调研信俗实践流程、信仰空间分布,及宫庙在组织祭典、传承歌舞与雕塑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追踪妈祖文化跨地域传播脉络,探寻其如何超越地域,成为霞浦人在风浪潮汐中寄托精神、连接情感的纽带。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天后宫负责人的合影

围绕畲族婚俗,实践队深入探访畲乡半月里,访谈非遗传承人雷其松,系统了解畲族婚俗各环节,包括服饰、流程到语言与对歌仪式,以及婚礼中的象征体系与社会关系。队员们走进当地婚俗博物馆,通过参观实物展陈与影像资料,进一步挖掘婚礼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思考传统婚俗在当代如何平衡“活态传承”与“展示再现”。

图为畲族婚俗非遗传承人雷其松介绍嫁娶仪式

在畲绣传承基地,队员与传承人促膝长谈,细究图案纹样寓意与针法演变细节,被其学艺历程与坚守的故事打动。如今畲绣已突破传统衣饰边界,融入现代审美,成为潮流文化符号,这也让队员看到非遗活化的更多可能。

图为畲绣传承人雷英教授实践队成员畲绣技艺

针对“可品尝的非遗”霞浦茶饼,队员走进作坊观察揉面、包馅、烘烤全工序,记录茶饼在节庆送礼、日常待客中的场景。调研发现,小小茶饼既是传递福祉的喜饼、维系人情的礼饼,更是凝聚地方认同的文化符号。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茶饼传承人合影

十余天的非遗寻访,队员们不仅用文字、影像记录下每项非遗的技艺细节与文化故事,更在与传承人的对话中,读懂了“坚守”与“创新”的传承密码。这些鲜活的调研素材,为队员们的非遗英语课程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让实践队成员更坚定了以青年之力助推非遗“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的信念。

四、筑牢青春信仰,砥砺担当使命

实践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心组织了两次主题团日活动。为提高团队成员的理论学习能力,在队长汤辛如的组织下,实践队全体成员共同学习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成员领会了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期望,结合支教分享感悟,为支教注入精神动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开展理论学习

此外,为深入了解霞浦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实践队赴霞浦博物馆开展团日活动,参观《霞浦人民革命史》展览。聆听讲解员分阶段的详细介绍,全面了解霞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勇前行的历程,深刻体会到了红色精神的伟大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霞浦人民革命史》展览

从课堂上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到田野间非遗匠心的深度对话,再到红色场馆里的精神洗礼,实践队以知为基、以行践远,既为霞浦非遗注入青年传播活力,为当地学子打开全球视野之窗,更让队员们在服务地方中读懂了文化传承的重量、青年担当的内涵。

实践虽落幕,传承无止境。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播・中国青年说”实践队的脚步将继续向前,以青春为笔、以热爱为墨,持续书写新时代青年连接传统与未来、助力文化自信的青葱篇章。

来源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