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长崎的蘑菇云,能回答“谁炸的日本”和“为什么炸日本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22:07 2

摘要: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永不熄灭的火焰静静燃烧,诉说着1945年8月的那两个改变世界的早晨。七十八年过去了,徐德智先生的两个问题:“谁炸的日本?”和“为什么炸日本?”却在国际社会的集体记忆中遭遇了令人不安的沉默!

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永不熄灭的火焰静静燃烧,诉说着1945年8月的那两个改变世界的早晨。七十八年过去了,徐德智先生的两个问题:“谁炸的日本?”和“为什么炸日本?”却在国际社会的集体记忆中遭遇了令人不安的沉默!

这不是普通的遗忘,而是一种主动的历史回避,一种对真相的系统性缄默。

历史档案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是美国在杜鲁门总统的决策下,对广岛和长崎实施了核打击。但真正需要追问的是第二个“为什么”。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被有意无意地模糊、扭曲甚至颠倒。

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对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暴行,构成了人类现代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南京大屠杀中30万无辜生命的消逝,731部队活体实验的残忍,东南亚各地系统性的大规模屠杀——这些不是历史的边注,而是理解原子弹背景的核心语境。

1945年夏天,日本军国主义集团拒绝《波茨坦公告》的无条件投降要求,准备实施“一亿玉碎”的本土决战计划。预计中的登陆作战,将会导致数百万盟军的伤亡,也将导致更为巨大的日本普通百姓的死伤。于是才有了极为震撼的核打击。这种当时天花板式的威慑,终于让已经疯狂的日本高层清醒了,这才有了8月8日的正式投降。

然而,当今国际叙事却出现了危险的倾向。广岛和长崎的悲剧被抽离出历史语境,简化为单纯的“核爆受害”故事。日本战后精心构建的“唯一核爆受害国”叙事,通过文化产品、和平纪念馆和国际传播,成功将公众注意力从其加害者角色转移。这种历史重述不是无意的记忆偏差,而是一种有意的叙事重构。

为什么国际社会对这两个问题保持缄默?部分源于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需要,部分源于日本作为美国盟友的战略价值,还有部分源于大众文化对简单叙事的偏爱。一个复杂的、充满道德张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却被简化为单维度的“反核”故事,而其背后的历史真相——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战争责任——被悄然遮蔽。

这种历史叙事的扭曲不仅是对过去的不公,更是对未来的威胁。当有人将侵略者重新包装为受害者,当有人将是非因果关系颠倒,结果不仅是侮辱了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3500万中国军民,也在破坏国际正义的根基。

有人或许会质疑:原子弹造成的大量平民伤亡是否道德?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同时追问:什么样的战争行为才是“道德”的呢?是瞬间结束战争的核爆,还是持续十四年之久的血腥杀戳?是只造成两地数万人死亡的原子弹,还是在南京用六周时间使用各种惨无人道的手段屠杀30万人的暴行?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不允许我们进行简单的道德推算。

真正的历史必须敬畏且要尊重,而不是选择性地记忆某些片段并遗忘其他,要有承认全部真相的勇气。我们可以同时承认核爆造成的悲剧性后果,也不能忘记导致这一后果的历史因果链。我们可以同情所有战争中的无辜受害者,而不能因此就原谅侵略者的罪行。

在今天的地缘政治格局下,重温这段历史有着新的紧迫性。随着亚太地区力量平衡的变化,历史修正主义再次抬头。只有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复杂性,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那簇火焰,应当为所有战争受害者燃烧,为所有因冲突而消逝的生命燃烧,而不仅仅选择性纪念某些悲剧。它应当提醒我们战争的全面代价,既包括核爆的毁灭,也包括侵略带来的苦难。

来源:如此照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