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首勋——新野人邓禹:进思尽忠报国,运筹帷幄,退显高风亮节,教养子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22:04 2

摘要:邓禹(公元2-58年),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三泉陂(今新野县城郊乡李湖村板桥铺)人。邓禹出生在西汉平帝时代,平帝继位时,年仅9岁,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并改国号为“新”,终结了自汉高祖以来延续二百余年的西汉政权。

新野神童:13岁入太学,识得未来帝王

邓禹(公元2-58年),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三泉陂(今新野县城郊乡李湖村板桥铺)人。邓禹出生在西汉平帝时代,平帝继位时,年仅9岁,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并改国号为“新”,终结了自汉高祖以来延续二百余年的西汉政权。

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邓禹才13岁就能诵读儒家经典《诗经》,并就读于长安太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是两汉时期,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王莽新朝,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王莽年间,太学生已增至万人以上。

王莽天凤中(约公元16年-17年期间),刘秀也到长安太学求学,学习《尚书》,时年22左右,而邓禹仅有15岁左右。邓禹发现刘秀这位南阳老乡非常优秀,不同于其他人,于是就与他亲近交往,两人关系很好。求学期间,邓禹学有所成,“可郡文学博士”,刘秀对《尚书》“略通大义”。数年后,邓禹、刘秀分别都回到了南阳老家。

老家南阳,反莽风起云涌

王莽统治末期,社会矛盾急剧激化,法令苛酷,赋役繁重,加之连年灾荒,导致民不聊生,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起义,声势浩大的有南方的绿林军,东部的赤眉军。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和哥哥刘縯在南阳组建“舂陵军”,以图推翻王莽暴政,复兴汉室。后来,舂陵军联合绿林军,并推举绿林军将领刘玄为帝,仍打出汉军的旗号。汉军攻占了南阳,并以南阳为临时都城。

刘縯攻占了南阳城、刘秀在昆阳之战消灭王莽主力,兄弟二人威名益甚,令更始帝刘玄君臣不自安,于是设计杀害刘縯。性情谨厚的刘秀隐忍不发,虽得以保全,但也被边缘化。

乱世抉择:拒从更始,北渡追明主

豪杰们纷纷向更始帝刘玄荐举邓禹,但邓禹不愿辅佐更始帝,因此,始终不肯应召。当时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是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未曾归附更始政权。公元23年,时任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刘秀奉更始帝命令到黄河以北,镇慰州郡。刘秀势单力薄,此行十分凶险。邓禹听说后,却立即从老家新野出发北渡黄河,不远千里,在邺城追上了刘秀,时年23岁。

此时的刘秀,不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政治影响力,均处于劣势,性情谨厚的刘秀并没有平定天下的实力和信心。在这种背景下,邓禹在邺城向刘秀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刘秀平定天下的必然性和复兴汉室的途径。他是众功臣中第一个向刘秀提出了“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政治主张,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一主张的思想路线的人。

定鼎河北:从理论到实践的逆袭之路

邓禹不仅是复兴汉室的战略家,更是这一战略的执行者。在河北,邓禹跟随刘秀自南向北徇行,经过艰苦讨伐征战,几经危险,最终打败了在河北假冒西汉成帝刘骜之子刘子舆的、并在河北邯郸称帝的王朗,消除了刘秀在河北最大的威胁。

邓禹率军平定铜马武装,并跟随刘秀追击收降残敌,使铜马军队伍最终变成了刘秀在河北的重要力量,刘秀也因此被称为“铜马帝”。经过这一系列征战,河北得以平定。

公元25年,因刘秀认为邓禹“以禹沈沉有大度”,被刘秀拜为前将军持节,率军二万人西征,打击赤眉军,击败更始政权的王匡、成丹、刘均的十万大军,收复河东,任命河东太守,“随定河东”。

就在邓禹战胜王匡等的当月(公元25年农历六月),刘秀顺利地在河北鄗南千秋亭五成陌称帝。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邓禹时年仅24岁。建武十三年(37年),刘秀统一中国,东汉隆盛,诸功臣加官晋爵,禹被封为高密侯。

自古功臣善终者稀,他却做到了

如何妥善安置开国功臣,始终是历代帝王,尤其是开国君主必须面对的难题。这些功臣在战争中形成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往往已经固化,对新建立的制度常持抵触态度,甚至倚仗功勋公然抗拒变革。因此,他们往往成为国家由武功转向文治过程中的阻碍。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七位异姓诸侯王,其封地几乎占据大半疆域,且多拥兵自重,不受中央节制,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刘邦不久便采取行动血腥镇压,将诸侯逐一翦除。

东汉天下一统,光武帝刘秀想偃息干戈,修理文德,不想让功臣拥众在京师。邓禹位高权重,食邑万户,他敏锐体察光武之意,主动疏远权势,在功臣中率先垂范。邓禹的高风亮节令诸将深受感染,尤其是贾复,两人共同削去甲兵,敦重儒学。

尽管邓禹怀退隐之志,光武帝与明帝两朝仍对他委以重任。虽卸左右将军之职,仍特许以“特进”朝参;中元元年(56年),再次担任司徒之职。明帝即位后,拜为太傅,礼遇极隆。乃至在他病重之际,明帝仍多次亲临探问。

盖棺定论,谥为“元侯”

永平元年五月(公元58年)禹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谥号元侯。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皇帝和大臣去世后,通常会通过谥号来评价其一生的表现。“元”有为首的,第一的意思。按照《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能思辨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可见,邓禹谥为“元侯”,是东汉王朝对他一生出将入相、文治武功的最高褒奖,是对他为东汉第一功臣地位的盖棺定论。

家族长盛:好的家风,是最好的传承

邓禹重教,令十三子各守一经,从武勋转型为文德世家。其家族后代封侯31人,位至三公3人,出过2位皇后。尤其是和熹邓太后邓绥,临朝听政、革除弊政,延续家族影响力。尽管中途遭遇政治风波,但邓氏家训不坠,族人迁播各地乃至海外,至今仍被尊为典范。邓公家族的《邓氏家谱》记载:“吾(邓)姓始于邓国,盛于高密(高密侯邓禹)。”

结束语

邓禹这一生,

进,思尽忠报国,运筹帷幄、平定天下;

退,显高风亮节,重教尚礼,教养子孙。

他不只是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位深谙时与势、出入之道的智者。

在纷繁变幻的时局中,他始终清楚自己的位置——何时该挺身而出,何时该功成身退。

这种大智慧,跨越两千年,依旧值得我辈深思。#两汉文化看南阳#

往期精彩回顾:

从东汉开国到三国鼎立:邓禹开卷“河北对”,诸葛亮续笔“草庐对”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东汉这群书生,可是实打实的万户侯!

「好书推荐」《洛阳大火》:一部澳大利亚学者笔下的东汉兴衰史

美国“墨菲定律”遇见汉代“曲突徙薪”:跨越地域、时空,人类对“风险”的认知却惊人地一致

来源:旅行也是读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