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的巴黎考卷:中国美妆引发文化共振 | 新京报评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01:11 2

摘要:节目中,李佳琦与其他“合伙人”带着一系列中国美妆品牌,在世界时尚之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从零开始经营一家名为“颜YAN LAB”的东方美学快闪店。有论者认为,这已不仅仅是一场商业实验或综艺真人秀,更是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宏大背景下,中国民间力量以创新姿态参与全

这场在巴黎的“大考”,李佳琦与中国美妆品牌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李佳琦在法国给用户示范美妆。图/中国日报

| 辛晨

近日,一条关于“李佳琦谈国货出海要‘敢’”的热搜,引起舆论关注。

与此同时,一档正在热播的综艺节目——《巴黎合伙人》以及其核心人物李佳琦——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节目中,李佳琦与其他“合伙人”带着一系列中国美妆品牌,在世界时尚之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从零开始经营一家名为“颜YAN LAB”的东方美学快闪店。有论者认为,这已不仅仅是一场商业实验或综艺真人秀,更是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宏大背景下,中国民间力量以创新姿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与商业对话的生动实践。

那么,在语言不通、消费者陌生的异国他乡,当诸多主场优势不再,中国美妆品牌为何执意要做这件“难而正确”的事?而这场由民间商业力量发起的跨国实践,又为何被赋予“文化是国货出海内核”的注脚?

中欧信使在微博表示,文化是国货出海的内核。图/外交部欧洲司官方微博截图

一个“敢”字背后:国货实力提升和“文化溢价”的显现

“这一切的第一步,就是要突破一个‘敢’字。”在最新专访中,李佳琦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投身《巴黎合伙人》节目的核心动因。这个“敢”,并非一时冲动的匹夫之勇,而是源于诸多从业者亲身见证并参与的、中国美妆市场近十年波澜壮阔的变迁与崛起。

譬如李佳琦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美妆市场发展史。他曾是国际大牌专柜的顶尖销售,在“国外品牌”占据绝对话语权的时代里,他清楚那些百年品牌如何定义着中国消费者的审美与选择。他曾将多个国外大牌送上销量巅峰。然而,正如他所说,大约从两三年前开始,市场风向变了。

凭借着技术创新、文化赋能与供应链优势,国产品牌开始崭露头角,并最终一步步登上了各大电商平台的榜单首位。这给了中国美妆从业者以信心:中国品牌是时候,也有底气,可以自信大方地到国际上去交流,向海外消费者展示中国品牌。

这种“底气”,首先源于国货自身实力的提升。如同《巴黎合伙人》节目所展现的,中国美妆品牌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者,而是拥有了强大的“硬科技”支撑和“成分实力”。它们能够利用国内成熟灵活的供应链,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产品功效和安全性上与国际品牌抗衡。

其次,这份底气也来自于“文化溢价”的初步显现。新一轮“国潮”背景下的“双出海”打破了传统出海“有产品无品牌”的局限,产品成为文化的载体,文化为产品带来附加值,使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价值源头”转型。当海外消费者愿意为中国的文化创意、审美理念支付溢价时,标志着中国品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根据数据,2023年以来,中国化妆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国货美妆销售额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品牌,达到50.4%。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也为国货“敢”走出去提供了最坚实的数据支撑。

一场“双向奔赴”:从单向输入到平等对话

如果说李佳琦的“敢”是这次出海的内在驱动力,那么来自法国乃至欧洲业界的积极反馈,则让这场远征的意义变得更加丰满。它不再是一次单枪匹马的闯荡,而演变成了一场广受欢迎的“双向奔赴”。

在节目中,法国娇兰集团高管的一番话意味深长。他坦言:“李佳琦曾帮助很多法国的品牌在中国打开销路。现在,他又带着国货品牌来到法国巴黎开店,这很好,因为中国品牌现在也有很多硬科技和成分实力,我们很欢迎这样的品牌互相交流。”

这背后首先源于对中国美妆从业者专业价值的认可。他们不仅仅是“卖货主播”,更是“品牌价值翻译官”,成功地将法国乃至全球优秀品牌的文化与技术“翻译”给中国消费者,为它们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他们又将中国品牌的匠心与故事“翻译”给法国消费者,其角色始终是促进沟通、连接市场的关键桥梁。

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也揭示了中法乃至中欧商业交流模式的深刻变化。一个健康且可持续的国际商业关系,绝不应是单向的文化或商品倾销,而应是平等的、双向的交流与互鉴。

当娇兰这样的百年品牌,对来自中国的“新秀”品牌表达“欢迎”时,这本身就证明了国货品牌已经赢得了最基本的尊重——一种基于产品实力和品牌创新的尊重。这标志着,中欧美妆产业的交流,正从过去“老师与学生”的单向输入模式,迈向“同学之间”的平等对话新阶段。

真正的出海不仅是货物的跨境流动,更是价值与文化的双向对话;不仅是商业规模的扩张,更是文明互鉴的实践。”这种双向奔赴的姿态,消弭了潜在的对立,增进了相互理解,为国货品牌在全球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

一种亲和范式:当“美”成为超越商业的文化外交

美妆,因其普世的吸引力和日常的消费场景,天然成了文化交流最亲和、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巴黎合伙人》的实践,恰恰完美诠释了这一点。它将文化化整为零,融入每一次产品介绍、每一次妆容服务之中。当一位法国顾客因为一款载着苏绣外壳的化妆品而驻足,当她通过中国从业者的专业讲解了解到其背后的非遗故事时,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交流便已悄然完成。她带走的不仅是一款化妆品,更是一份来自遥远东方的文化切片。

这就是“美”的力量。人们对美的追求是共通的。在这个过程中,东西方美学得以相遇、碰撞并互相欣赏。我们学习欧洲品牌百年积淀的品牌管理与市场运营,他们也惊叹于中国非遗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精妙结合。

《巴黎合伙人》,正是促成这种崭新交流方式的催化剂。其让交流的场域从严肃的会议厅,转移到了轻松愉快的购物店;让人人都可触摸的口红与眼影变成了交流的媒介。

这种以美妆为桥梁的交流方式,具有极强的亲和力,直抵人心最柔软、最共通的部分。其用消费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品牌的创新活力。这种“软性输出”打破了文化隔阂,让世界以一种更亲切、更直观的方式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从产品到文化,从商贸到心意,这或许正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软实力走向世界需要探索和实践的路径。

这场在巴黎的“大考”,李佳琦与中国美妆品牌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其告诉世界,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制造商品,更能创造品牌、输出文化。这场“巴黎实验”,为中国品牌走向全球舞台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带来了新契机。

撰稿 / 辛晨(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杨利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来源:非常务人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