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生菜大王”马铁民的10亿财富帝国,竟是靠这颗不起眼的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21:56 2

摘要:“年入10亿”“亚洲第一”,当这两个数字砸在生菜这种“存在感低”的蔬菜上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

编辑|向晚晚

作者|玉锦源

“年入10亿”“亚洲第一”,当这两个数字砸在生菜这种“存在感低”的蔬菜上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

但正是这个听上去像“噱头”的成绩,被一个山东农村的菜农用20年的时间,一点一滴写进了财报、写进了产业链、写进了1万多个农户的存折里。

这个山东菜农的名字叫“马铁民”。

01

1980年,马铁民出生在青岛莱西一个普通的小村子。

他的父母是农业院校的老师,在他家饭桌上最常聊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土壤墒情”“品种退化”“农药残留”。

别的孩子放学玩泥巴,马铁民则被父亲带到试验田里,蹲在地头掰玉米棒子做测产。别的孩子假期看动画片,他又被母亲带到实验室,看培养皿里幼苗如何染病。

10岁那年,因父亲参加了一个联合国农业项目,马铁民从各种花花绿绿的照片里,看到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农业上的巨大差异。

从那时起,“农业”这两个字在马铁民心里扎了根,却又不止于扎根。他想知道,课本之外的农业到底长什么样。

抱着“我读书,是为了做一个农民”的信念,马铁民进入青岛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学习。

2002年他大学毕业后,没去事业单位,而是进入一家新加坡外资农产品贸易公司,成为了一名“对接农户”的专员。

在这家外贸公司里,马铁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国际农产品标准。

外资公司对各种蔬菜品控非常严格,从播种到采收都必须按国际标准执行。

公司规定,胡萝卜露在外面的部分要盖土,怕晒出色差。农户觉得“黑点一样甜”。

公司规定,动物粪便里病菌多,重金属超标。平时有鸟飞过菜地都得赶,怕鸟屎掉菜上。农户则习惯把动物粪直接撒田里,他们觉得肥劲大,菜更香。

公司规定采摘前一周停水,怕蔬菜变烂变色。农户则是在临收蔬菜前,要浇一次水,这样菜色亮,上秤重。

这些“苛刻”条款,让习惯了“差不多就行”的中国农户叫苦连天。

马铁民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帮农户调播种期、调肥料配比,甚至拿着游标卡尺一颗颗量菜球。

最尴尬的一幕发生在2003年秋天,外贸公司给潍坊一个村下了一笔60吨的结球生菜订单。到采收时,生菜合格率却只有34%。外商当场拒收,上百吨生菜倒进沟里,村里的菜农们心疼得抹眼泪。

那一刻,马铁民悟到:“没有自主基地,就永远没有话语权。”

三年外企生涯,让马铁民在农户与外商之间来回碰壁。农户嫌标准高,外商嫌品质不稳。

在一个一个深夜里,马铁民躺在出租屋的床上反复问自己:“如果我自己干,能不能把标准真正落地?”辞职的种子,就此埋下。

02

2005年3月,马铁民递交辞职信,离开了外贸公司。

那一年他26岁,手里只有一张工作三年攒下的15万元存折。为了凑够启动资金,他把自己刚买的婚房挂牌出售,又向亲戚借了25万元,终于凑了40万元。

紧接着,马铁民就在莱西夏格庄镇一次性流转了260亩地。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马铁民疯了。

母亲难过地抹眼泪,父亲沉默良久之后,问了他一句:“你确定不是一时冲动?”马铁民用一个动作作出了回答,他连夜把土地测绘图钉在墙上,用红笔圈出每一块田的编号。

然而,老天给他的第一份“见面礼”却是“非典”。

2005年5月,北京、上海等地餐饮市场几乎停摆,蔬菜价格跌到最低点。

每天天不亮,马铁民就把菜拉到市场,喊着“标准化种植”,可摊主看着他的菜,白眼一翻:叶子不亮谁要?眼看菜要烂地里,他又红着脸翻通讯录,挨个地求人:要蔬菜吗?

转机出现在2005年6月,百胜中国(肯德基母公司)供应链团队来到青岛,为汉堡生菜寻找长期供应商。

当时对方提出三个硬指标:全年稳定供货,单次订单不低于200吨;农残检测100%合格;球体直径12厘米,菜叶脆嫩、无褐边。

马铁民不想错失这样好的机会,他带着团队连夜做方案。

之后,马铁民把260亩地分成12个播期,每7天播种一次,确保连续采收。同时他还自建检测室,引进酶抑制法速测仪,每批菜先自检再送第三方。接着,他又把从青岛港拉来的冷藏集装箱,改装成了0℃的预冷库。

最终,马铁民以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拿下肯德基第一笔200吨订单,当年的销售额突破600万元。

比销售金额更重要的是,马铁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的判断:单品做到极致,也能撬动巨头。

03

肯德基的单子稳了,马铁民的新问题也来: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北方无法露地种植结球生菜,餐饮业只能高价进口。

马铁民迫切地想解决这个生菜的“断档期”。2006—2007年,他开启了“流浪中国”模式。

冬天,他开车到海南文昌,发现当地温度适宜但台风多,于是他选择背风坡建基地。

春天,他飞到云南大理,发现昼夜温差大、菜球紧实,立即签下3000亩流转合同。

夏天,他跑到河北张家口坝上,利用高海拔冷气候填补7—9月供应空档。

秋天,他回到山东莱西,依托本地成熟的物流体系做仓储枢纽。

两年里,马铁民跑遍40多个城市,累计行程18万公里,鞋底磨穿6双。

最终,他在海南、云南、河北、山东建成南北四大基地,跨纬度超过20°,形成“365天×24小时”不间断供应体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百胜中国把奥运村汉堡生菜订单全部交给了马铁民。2010年上海世博会,他又拿下园区60%的生菜供应。

同行们给马铁民起了个外号“亚洲生菜大王”,他笑着接下:“大王不敢当,先把菜种好。”

马铁民的菜越卖越多,餐饮业又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安全,还要好看、好吃、还要能拍照。

2017年,马铁民在山东莱西建了11个足球场大的智能温室,扫码就能看种菜人。9块9一盒的“一颗大”生菜虽贵4倍,却有42%的回头客。

接着,他还把农户变成合伙人:地租1200,月薪4500,一年赚6万,8万亩10万人一起富。

马铁民常说:“农民不是不愿意种好菜,而是不知道怎么种。你把技术、标准、市场都端到他们面前,谁不愿意多赚点钱?”

04

从2022年起,马铁民把卖菜从幕后搬到台前。他将一棵生菜玩成了流量密码:“上云、入圈、出海” 。

2022年3月,马铁民的生菜上线天猫京东抖音,3分钟抢空1万单,双11干到叶菜第一。直播间还能实时看温室的温度灯光,复购率直接飙到48%。

他的生菜线下销售更猛,盒马、沃尔玛、大润发8000家店铺,北京、上海地铁口50个冷柜,3分钟拎走新鲜生菜。

2024年,“一颗大”拿下电商叶菜三连冠,线下占比首破35%。

同时,马铁民还打破了“便宜没好货”的固有观念。3块9一袋平价菜,美团日销15吨。原产地仓错峰发货,成本省三成。199元年卡48次送菜上门,12万人买单,复购天数缩到21天。

马铁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死规矩”:要求每天凌晨1点前必须看完所有电商差评,并给出整改方案。就是因为这个“差评不过夜”,他家店铺的评分冲到4.9。

2024年夏天,马铁民的生菜与喜茶联名“生椰冰淇淋生菜杯”,3天卖出60万杯。同年9月,他又与 Keep 推出“轻食燃脂套餐”,一周售出10万份,社交媒体曝光2亿次。

马铁民又把生菜卖到迪拜,48小时进家乐福,一年卖1200吨,占高端生菜三成。40吨经迪拜飞荷兰,中国生菜首次登陆欧洲。

在这20年里,马铁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一颗生菜做到了极致。

从26岁卖房举债的“赌徒”,到年入10亿的“亚洲生菜大王”,他像老农一样弯腰,也像少年一样奔跑。

马铁民常说:“我不怕别人抄我的基地、抄我的模式,我怕的是没人再愿意老老实实种一棵菜。”

今天,我们嘴里那一口脆嫩的汉堡生菜,很可能就是来自马铁民的基地。

我们在超市拿起“一颗大”的独立包装生菜,扫码看到种菜人的笑脸。可能也会想到,那背后是1万多位像马铁民一样的农业工作者,他们用科技与汗水重新定义“农民”二个字。

祝福马铁民,祝福中国土地上的每一位农民,也祝福每一颗向上生长的生菜。

1. 《从40万到10亿:马铁民的生菜帝国》,来源:36氪。

2. 《一颗生菜的供给侧改革—专访浩丰食品董事长马铁民》,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3. 《智慧玻璃温室里的“新农夫”》,来源:农民日报

4. 《“亚洲生菜大王”马铁民:让农民年收入翻四倍》,来源:界面新闻

来源:柴叔带你看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