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到秋天,街坊邻里就开始张罗进补,黄鳝、泥鳅成了餐桌上的“老熟人”。可真要说补身子,这俩还真不一定排得上号。有研究显示,某些常被忽视的鱼类,在秋天养生这件事上,反倒是低调的“王者”。这就好比你以为村口的二狗是学渣,结果高考状元就是他。
一到秋天,街坊邻里就开始张罗进补,黄鳝、泥鳅成了餐桌上的“老熟人”。可真要说补身子,这俩还真不一定排得上号。有研究显示,某些常被忽视的鱼类,在秋天养生这件事上,反倒是低调的“王者”。这就好比你以为村口的二狗是学渣,结果高考状元就是他。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上火”而气血不足,肠胃功能也比较娇气,这时候乱进补反而容易适得其反。挑对鱼,吃得对,补得才稳当。今天咱不聊黄鳝泥鳅,来点儿“冷门”却实打实管用的好鱼。
先别急着否定,也别太快点头,咱慢慢掰扯掰扯。
秋天吃鱼,不是图热闹,是图个健康。可很多人一说秋补就奔着黄鳝泥鳅去,理由无非是“活力强”“补气血”“暖身子”。但真相是,这些鱼脂肪含量偏高、胆固醇也不低,对中老年人、血脂偏高的人来说,吃多了反倒添堵。更别说黄鳝这玩意儿,不少地方吃出过寄生虫问题,加工不当,吃出事儿都不稀罕。
那到底吃啥鱼才叫“秋补”?咱今天就掀开锅盖,看看医生们更推荐哪三种鱼,吃的是营养,补的是正气,关键还不上火、不腻味。
第一个得说的,是鲈鱼。
这鱼在老一辈眼里叫“安胎鱼”,可不光是孕妇能吃。鲈鱼肉质细嫩,腥味轻,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脂肪低,消化吸收率接近96%。对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术后康复的人来说,是个妥妥的温补好物。
有学者在2023年发表的《中国食品营养学报》里提到,鲈鱼富含优质蛋白、DHA和锌、硒等微量元素,而且还含有一种叫牛磺酸的物质,这玩意儿能帮肝脏排毒、保护视力,还有助于调节血脂。
鲈鱼上桌,清蒸最佳,不油不火,不寒不燥,正好合了秋天“润而不腻”的养生原则。这就像秋天穿衣服,不图厚,就图贴身暖和。鲈鱼就是那件“贴身秋衣”。
第二种鱼,可能很多人都没当回事儿:带鱼。
别小瞧这条扁扁的银皮鱼,它要是搁在以前,那可是“逢年过节才有的硬菜”。现在便宜了,反倒成了被忽视的宝。可营养成分可没掉价。
带鱼的脂肪多是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EPA和DHA的含量相当可观。研究表明,长期适量摄入带鱼有助于调节血脂、预防动脉硬化、改善脑功能。
重点是,带鱼还含有少量的牛磺酸和脑苷脂,这类物质对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秋天人容易犯倦、情绪低落,吃点带鱼,算是“脑子加油”。
当然了,炸带鱼香是香,但医生得提醒一句,秋天吃鱼讲究清淡,红烧、炖汤更合适。别老走“重口味”路线,吃得香但肠胃吃不消,等于白补。
第三种,是被很多人忽略的鳕鱼。
这鱼虽然进口居多,价格比鲫鱼鲤鱼贵一截,但贵得有道理。鳕鱼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少,富含维生素A和D,还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对心脑血管、免疫系统、视力发育都有好处。
不少营养学研究指出,鳕鱼中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能帮助降低血压、减少心律不齐风险,对中老年人尤为有益。
而且鳕鱼的肌肉纤维比较短,特别适合牙口不好、肠胃功能差的人,老人小孩都能放心吃。而且没啥小刺,吃起来省事,厨房新手也不怕翻车。
一条鳕鱼,蒸一蒸,撒点葱姜,点几滴料酒,这就是秋天餐桌最温柔的一口慰藉。
除了鱼的选择,吃法也得讲究。秋天干燥,鱼最好炖汤、蒸着吃,别老想着红烧、油炸。油多火大,补不成反惹一身病。
再说句掏心窝子的,进补不是拼命吃贵的,是吃对的。鱼这玩意儿,关键不在“野生不野生”,也不在“补不补肾”,而在你身体需不需要、吸不吸收得了。
有些人一听“补”,就往死里吃,三天两头炖鱼汤,结果肝火旺、舌苔厚、睡不着,回过头来还得找医生“解毒”。
秋补讲究的是“养”,不是“猛”。鱼是好东西,但吃得过火,再好也变成负担。
再提醒一句,患有高尿酸、痛风、肾功能不全的朋友,鱼虽好也得适量。尤其是内脏、鱼汤里嘌呤含量高,吃多了尿酸飙升不说,肾脏还得“加班干活”。
说到底秋天吃鱼,要像老祖宗说的那样:“宁可少吃一口,莫贪一时嘴”。补得稳才是真补,吃得顺才是真养。
咱总结一下,鲈鱼、带鱼、鳕鱼这仨,都是医生圈里公认的“秋补三优选”。不贵、不腻、不燥,营养足、易吸收,老少皆宜。
别再死盯着黄鳝泥鳅不放了,那些是“看起来猛”,实则“虚火大”的路子。换个思路,吃得清、补得稳,秋天这关过得才踏实。
说白了秋天不是养生的“赛道”,而是身体调养的“转弯”。拐对了,冬天不上火;拐错了,年还没到人先倒下。
你要问我,鱼这东西是不是越贵越好?我告诉你,不在贵,在“对”。正如那句老话:吃饭不看菜价,看嘴巴认不认可,肚子收不收货。
吃得对,才叫补;吃错了,光烧钱不说,身体还掉链子。
你怎么看待秋季进补这件事?你餐桌上最常见的鱼是哪一条?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经验和看法。
参考文献:
[1]张晓丽,赵志刚.鲈鱼营养成分分析及其食用价值探讨[J].中国食品营养学报,2023,29(5):44-47.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声明:以上内容为健康科普知识,非医疗诊断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无商业推广,无虚假内容,旨在传播科学饮食理念。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