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访华规格之高,上台20多年来第一次,俄罗斯绝不背叛中国 (2)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21:29 2

摘要:27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开口就给了个定调:史无前例。他没展开说安排,但对普京过往出访有印象的人都清楚,他的节奏一贯是话少、事少、时间更少。这次直接拉满四天,让很多外媒都坐不住,就连华尔街日报也用上了震惊的语气。为何拉这么长,图什么,传的是什么信号,几乎

普京把4天时间压到中国,把话题留在中国,把态度写在脸上。有人说这次不只是一次国事访问,更像一份投名状。听上去像噱头,看细节就知道,这回真不一样。

27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开口就给了个定调:史无前例。他没展开说安排,但对普京过往出访有印象的人都清楚,他的节奏一贯是话少、事少、时间更少。这次直接拉满四天,让很多外媒都坐不住,就连华尔街日报也用上了震惊的语气。为何拉这么长,图什么,传的是什么信号,几乎不用翻译。

先是一位关键人物打前阵——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提前到访。中方给的规格很高,最高层亲自会见,释放的意思太直接:中俄关系摆在重要位置,不是客套话。

再看行程,三场重头戏摆在台面上:上合组织峰会、双边会谈、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这三场,哪一场都不是礼节性的合影留念。上合,谈的是地区安全与发展,牵涉中亚大盘和反恐合作;双边会谈,直奔战略协作和经贸框架;纪念活动更耐人寻味——9月3日的那场,普京亲自出席,含义不言自明。历史与现在在同一张桌上,传的是立场和共同记忆。俄方总统助理乌沙科夫还放出一句,中方准备了几项特别活动。单凭这句话,就能读出双方关系的温度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有血有肉的战略协作。

普京此时来,不是寒暄两句,俄罗斯正在承压。西方持续围堵,乌克兰战场陷入消耗战,对俄经济与产业链都是硬考题。这个时候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国伙伴,能托底、能共担、还能一起开新局。放眼全球,具备这三点的,答案并不多。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也是唯一能在全球博弈里给出系统性选项的力量。反过来看,中国这边也一样,南海、台海的态势越来越复杂,外部压力层层叠叠。身边的朋友得稳住,还得把合作做深、做厚,不能只停在口头的“友好”,要落在产业、金融、安全的协同里,一句“不是临时搭伙,而是长期合伙”,恰到好处。

把目光拉到经贸,能感受到“骨架”和“筋肉”的变化。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48亿美元,结构在变厚。最让人关注的,是本币结算已经覆盖到95%,美元绕开了。能源当然还是压舱石,横贯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管道持续扩容,预计到2025年,输气量能上到380亿立方米。不过,更值得琢磨的是“非能源”的加速度:农业、制造业、基建、电商,一个个板块在对接。

共生,对俄罗斯而言,是在制裁压力下的命脉通道;对中国而言,是应对地缘博弈的护身符。都在过独木桥,就更懂得背靠背的意义。西方推东扩布局、打“印太”牌、对台军售,拳头一轮接一轮;俄乌战事拖长线,金融和科技限制层层加码。两个被持续消耗的大国,怎么可能各自为战。普京选择此时来,意思很清楚:沟通要升级,协作要下沉,默契要公开。

沃洛金率队先访,打的是政策前站;中方接待规格拉到最高;普京再抵达,直接对接关键议程。这套流程,是把“谈”的成本降到最低,把“干”的效率抬到最高。中方也释放出明确信号:我们把这段关系当回事,不是临时起意,不是应景的握手,是真正要一起干活。

外界最爱提的一个话题,是“分化中俄”。这套算计盯了很多年,靠拉俄制华,或者设法在中俄之间插楔子,现实给了答案。要让一段关系出现裂缝,得有价码,也得有可信的安全承诺,还要有稳定的制度安排。西方这三条拿不出来,嘴上说的多,动作里的成本少。想让别人背叛,需要的是真金白银和风险共担,不是空洞的姿态。普京此行,等于把这道门关上了。打脸来得很直接:我们站在中国这边,我们不会背叛。

中俄的牵手,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把生存和发展抓在自己手里。单极霸权不肯收手,规则就必须重写。全球南方看得清楚,谁在搬梯子,谁在递梯子。中俄把合作做深,等于给更多不愿被动站队的国家多了一个可以参考的版本:多极世界,不是空想,是能落地的路径。

这次四天的安排,上合峰会,关注点在安全与互联互通;双边会谈,重点必然离不开能源项目、产业链协作、金融结算;纪念活动,承载的是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反法西斯旗帜。乌沙科夫提到的几项特别活动,还没揭面纱,但可以肯定的是,强调的是温度与信任。而信任这件事,对国际关系来说比黄金还贵。经历过战火、金融风暴、疫情冲击,中俄这段关系是百炼成钢的真朋友。

来源:卢麒元观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