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9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组织第三场外出参观采访活动,境内外媒体记者赴天津港、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地参观采访,系统了解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建设、国际物流、海关海事边检服务开放等情况,实地感知滨海新区在京津冀
8月29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组织第三场外出参观采访活动,境内外媒体记者赴天津港、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地参观采访,系统了解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建设、国际物流、海关海事边检服务开放等情况,实地感知滨海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实践成果,以及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京津两市合作重要承接平台的创新成果。
感受世界级港口的智慧脉动
走进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的七彩廊道,远眺码头作业,只见现场空无一人,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来往穿梭,自动化岸桥、场桥精准吊装集装箱。震撼的作业场景吸引媒体记者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座现代化码头的繁忙景象。
作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以“智慧零碳”理念设计、建设全新一代集装箱码头,采取单小车岸桥+地面智能解锁站+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水平运输边装卸堆场核心工艺,开创性集成应用多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科技,实现目前全球港口最高水平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集装箱作业,码头运营全过程实现零碳排放。
“港口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天津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怎样成效?”“天津港绿色能源应用场景有哪些?”……在七彩廊道的观景平台上,天津港集团公司副总裁杨杰敏被记者团团围住。杨杰敏介绍说,“5G、北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天津港随处可见,并与港口场景深度融合,港口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培育,以全流程自动化和数智化转型赋能港口不断迭代升级。同时,天津港对外对内服务辐射能力强,辐射京津冀及中西部地区的14个省、市、自治区,70%左右的货物吞吐量和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天津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
当然,港口的高效运营离不开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合作。在活动现场,天津海关、天津海事等部门介绍了其在服务智慧港口建设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亮点。天津海关口岸监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聚焦海关监管智慧化升级和港口高质量发展需要,海关部门积极构建深度协同的智慧港口作业模式。“就在‘零碳’码头的不远处,我们可以看到一台白色框架设备,那是天津海关部署在港口的无人集装箱机检设备,集装箱从船上卸载到无人驾驶卡车上,可以在运输过程中顺势过机,全程无需落箱、转运。与原先模式相比,现在整个作业中,相关货物不需要装卸和倒运,就能够顺势完成监管作业,从而提高整个港口的作业效率和能力。”
看着眼前壮观的港区景象,聆听各方紧凑清晰的介绍,记者们对天津港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许予朋表示,“这是我是第一次来港口采访,天津港的智能化和绿色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没想到现在港口生产有这么多的智能设备,并且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了解到码头实现‘零碳’管理,我觉得特别震撼。”“作为天津人,我看到家乡的变化,非常激情澎湃。现在我们只看到天津港的一部分,但管中窥豹可以发现天津港的发展速度领先于世界水平。我非常自豪,也期待着祖国更加强大、繁荣昌盛。”加拿大《天时周刊》社长谢琰表示。
探访科技发展与现代产业的活力密码
离开天津港,采访团来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协同创新展示中心等点位,多角度地感受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新成果,探访滨海新区科技发展与现代产业的活力密码。
“近年来,园区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及天津经开区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创新实力迅速提升。目前,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等科技型主体,在天津经开区企业总量中的占比持续提高。同时,园区内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已近50%,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高度重视科技融合与产业创新,目前形成“3+1”主导产业体系,即“3”指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1”则代表科技服务业。围绕这一布局,园区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优质科技型企业,持续推动产业集聚与升级。
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协同创新展示中心,一件件科技前沿的创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展示的是我们今年重磅发布的新品—— 敏捷蜂4型无人机。这是一飞智控持续打磨软件与硬件系统,在集群控制、AI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领域不断迭代创新,推出的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编队表演无人机。”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云告诉记者,这款第四代飞机,从安全角度加载降落伞模块,在飞机大架次飞行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可通过降落伞缓降,大幅提升提升整体安全性。同时,通过算法、电机平衡、自动调节等调试,整个飞机的安全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准。“我们整个表演活动是成千上万架次,因此安全始终是产品的核心指标之一。目前,一飞智控已演出总架次超过500万架次,总时长累计达200万小时。”
在展厅内,记者们共同见证了一款形似“莲花”的设备缓缓绽放。原来,这是云圣智能自主研发的宝莲灯全自动机场。有了它,不仅可以实现无人机的自主起飞和精准降落,而且还能作为无人机的“能量补给站”,实现无人机电池和吊舱的自动更换,满足各行各业长距离、不间断的工业巡检需求。据云圣智能市场传播总监陈芳芳介绍,“在执行巡检任务时,当无人机电量告急,无人机可以自主降落到最近的宝莲灯全自动机场进行电池更换,52秒后再次起飞执行作业,从而满足各行各业7X24小时全天候、高频次、常态化、无人值守化的无人机巡检作业需求。”
近年来,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在展示中心的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前,多款高科技智能水下机器人一下子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高科技水下空间探索公司,深之蓝开发缆控水下机器人和水下助推机器人等多种水下机器人产品,主要应用于海洋资源科考、海洋环保、海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海洋文旅等领域。”深之蓝创始人兼总经理魏建仓介绍说,随着水下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积累,深之蓝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创新,就有全球第一台便携式双动力水下助推器,开拓了水下娱乐的新方式。目前,深之蓝的SUBLUE水下助推器产品多次获得世界三大工业设计奖项,并累积交付超过15万台。
看到深之蓝水下机器人的时候,国际商报记者洪剑儒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此前我在广交会上看到过深之蓝的产品,现在还与企业负责人进行简单交流,了解到企业产品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市场同款产品中非常领先。我深刻感受到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科技企业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这也是我报道关注的重点。”
如今,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以及智能建造在全国各地持续发展。最后,采访团来到和能人居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企业在装配式装修的领先实践。和能人居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龙涛介绍说,经过十几年的研发实践,和能人居科技集团实现了从技术领先、标准领先到系统领先、供应领先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公司以设计、生产、供应和建造“一体四核”装配式装修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产品+数字化+服务三维一体的精装交付管家模式。目前,企业已获各项专利发明426项,软件著作权95项,形成满足全屋装配式装修的12大部品体系,完成贯穿装配式装修研发—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培训不同环节的全产业布局。
从探秘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到走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从初识码头无人化运营的震撼,到零距离感受“黑科技”的魅力,采访团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到了滨海新区发展的丰硕成果,纷纷为新区跑出的智造“加速度”赞叹不已。
信息来源:津滨海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