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26岁博士乙肝恶化走了,医生:吃恩替卡韦,没注意这3个细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20:52 2

摘要:乙肝,全称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不会通过日常握手、拥抱或共餐传染。大多数感染者起初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可能长期潜伏在体内,逐渐损伤肝脏。如果不加控制,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危及生命。好消息是,乙肝有疫苗

乙肝,全称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不会通过日常握手、拥抱或共餐传染。大多数感染者起初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可能长期潜伏在体内,逐渐损伤肝脏。如果不加控制,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危及生命。好消息是,乙肝有疫苗预防,确诊患者也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能长期抑制病毒,减少并发症。

26岁的李严骏,是同济一名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是分子生物学。外人眼中,他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论文频出,实验室里几乎日夜不息的身影。他习惯熬夜写实验记录,凌晨两三点才倒头入睡,实际上生活里充斥着不规律与冲动。2018年,在几位同学的撺掇下,他第一次走进校外一间灯光暧昧的足浴店。原本只想随便体验放松一下,却在酒精的助推和孤独的心理暗示下,难敌诱惑,点名了一位女服务员。

那女子二十出头,眉眼生动,身材姣好,衣着合体,带着一股迷人的气息。可在昏暗灯光里,李严骏却意外注意到,她的眼白透出一丝发黄,皮肤蜡黄发暗。起初他只是愣了愣,心想大概是疲惫所致,并未在意。几周后,李严骏鬼使神差地再次去了那家足浴店,却发现那名女子已经离开。其他女服务员在听见他执意点她时,互相对视了一眼,眼神中带着一种说不清的意味——既有诧异,又像是带着隐隐的讳莫如深。

李严骏的心猛地一沉,胃里翻江倒海般涌起一种说不出的不安。他强作镇定,却在结账时,余光捕捉到几名服务员的低语和侧目,那份异样的气氛让他心慌如鼓,匆匆走出了足浴店,之后也没有再踏足过,本以为这只会是生活中的一段短暂插曲,李严骏继续忙于学业,没有再想,意外却骤然降临。

2018年11月13日,李严骏刚从实验室打卡回来,熬了一夜的他想冲个澡再眯一会儿,镜子里的倒影却让他愣了几秒——眼白泛着淡淡的黄色,不是疲劳血丝那种红,而是一种诡异的暗黄。他凑近仔细看,心头一紧,随即又摇摇头,安慰自己只是灯光映照,再加上连续几晚没合眼,眼睛有些发炎。他甩了甩头发,径直走去洗澡,似乎要把这份异样冲掉。

到了下午,他在实验桌前做细胞培养,手里的移液枪握久了,手腕酸软得异常。他停下来活动了一下手指,却发现这种力不从心并非一时。这时,实验室的饭点到了,别人端着盒饭笑谈,他像往常那般夹了一口青菜,竟感觉嘴里发苦,连米饭都没有半点香气。咽下时,胃里涌起一种沉闷的胀感,像压了一块石头。他皱了皱眉,把饭推到一边,自言自语说“最近压力大,可能胃不舒服”,又给自己灌了几大口咖啡压下反胃感。

然而在他整理数据时,胸口却突然涌起一阵倦怠,好像身体被抽走了力气。他下意识抬手撑住桌角,却觉得手心湿漉漉的,全是冷汗。他缓缓弯腰,用另一只手捂住右上腹,那里隐隐作痛,钝钝的、沉沉的,仿佛被石头顶住。他深呼吸几次,勉强压下这股疼痛,嘴里还安慰同学“可能是胃炎”。可当他转身去洗手间,漱口时吐出的水里竟带着丝丝血色,他盯着洗手池里淡红的水花,手微微颤抖,脑海里闪过几天前那个黄眼白的女服务员身影,心底泛起一阵凉意。

直到晚上回到宿舍,他再次照镜子时,发现脸色已完全变了。肤色蜡黄,眼白的黄染更加明显,连嘴唇都透出不健康的苍白。他用手指掰开眼皮,仔细端详,心跳加快,喉咙发紧。短短一天,身体像被掏空,他甚至连走到床边的力气都不足,腿软得一阵阵发抖。终于,他再也无法忽视,跌坐在椅子上,声音颤抖着打电话给同学。几分钟后,他被搀扶着走出了宿舍,迈向医院的大门。

在医院,医生立即为李严骏安排了一系列检查:血液生化提示ALT286U/L、AST198U/L,胆红素总量52μmol/L,直接胆红素24μmol/L,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HBVDNA定量1.2×10^7IU/mL,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阴性,超声提示肝实质弥漫性回声增粗,肝脏边缘尚规则,无肝硬化迹象。所有指标几乎在同一时间点汇聚成结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

李严骏听完结果,整个人愣在椅子上,呼吸急促,手指不自觉地攥紧成拳。那一瞬间,他脑海里闪回到几个月前足浴店的画面,那个眼白泛黄、肤色晦暗的女服务员仿佛再度出现在眼前。他心口发凉,冷汗顺着脊背淌下,悔意汹涌而来。他想起自己曾经自信满满地说过“我打过疫苗,不怕”,此刻声音发颤,几乎哽咽着追问医生:“我明明打过乙肝疫苗,怎么还会感染?

医生沉静地看着他,语气却格外认真:“乙肝疫苗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首先,有少部分人接种后体内抗体水平不足,形成不了有效保护;其次,部分患者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下降,如果没有按时复查或加强针,就可能失去保护力。还有一些情况是病毒变异株,它们可以逃过疫苗产生的免疫防御。”这番解释像一记重锤敲击在李严骏心头,他感到愧疚、惶恐,又有说不出的疑惑与后怕,心情复杂得如五味杂陈般翻腾。

沉默良久,他低声问:“那以后我该怎么办?”医生递给他病历单,又在处方上写下了药名:“恩替卡韦。”并郑重叮嘱:“你需要每天固定时间服药,千万不能随意停药或漏服。服药时只用温水,不要用茶、咖啡、酒精来送药,更不能和抗生素、抗真菌药物随意合并使用。饮食上要避免饮酒,不乱吃保健品和草药。每三个月要来复查肝功能和病毒指标,每半年复查一次B超,监测有无纤维化迹象。保持规律作息,不要再长期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李严骏点头答应,心中却又涌起难以启齿的羞愧。他知道自己必须改变,不再抱有侥幸心理。自从确诊那天起,他严格遵守医嘱:每天固定在早上八点服药,用温水一口吞下;饮食上,他戒掉了夜宵和碳酸饮料,每餐只吃清淡的家常饭;熬夜做实验的习惯被迫改掉,他逼自己晚上十一点前关电脑,周末也抽空到校园操场快走三十分钟。他还把每次服药的时间、身体的感受仔细写进小本子,以便复查时带给医生参考。

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母亲耳中。她通过朋友听说儿子生病后,没多问一句责备,只是急忙收拾行李,坐了夜班车来到学校附近。李严骏推辞不掉,只得接受母亲的照料。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每天亲手给儿子做饭,变着花样准备蔬菜、鱼肉和五谷杂粮,甚至连药盒都亲自收拾好。母亲的陪伴让李严骏在惶恐之中多了一份温暖。

三个月后的复查结果显示:ALT42U/L、AST31U/L,胆红素总量14μmol/L,HBVDNA已下降到4.6×10^3IU/mL,病毒复制明显受到抑制。医生笑着告诉他:“控制得很好,继续坚持。”

这一坚持就是2年,就在李严骏认为自己已摆脱乙肝的阴影,他甚至已经回想不起那名女服务员的模样,意外却又一次找上了门。2020年11月19日下午三点,李严骏正坐在实验室的显微镜前,专注地观察细胞切片。忽然,他的手指一抖,移液枪差点滑落在地。他愣了一瞬,手背上的青筋突起,眼前的视野竟开始模糊,切片在镜下像蒙了一层雾。他眨了几下眼,想让视线清晰,却发现双眼发涩,眼白泛出的黄色比两年前更加刺眼。他伸手扶住额头,指尖冰凉,汗水顺着鬓角蜿蜒而下。

几分钟后,他的胸口闷胀得厉害,仿佛有股气堵在里面,怎么呼吸都不畅。他微微张口急促吸气,却只觉得喉咙干涩、舌尖发苦。更让他恐慌的是,嘴里突然涌出一股腥味。他慌忙起身,踉跄着冲到洗手台,弯腰剧烈呕吐,胃里翻涌出的竟是一滩暗红色的液体。他愣在原地,盯着满池血迹,手指抖得厉害,脸色蜡黄发灰,双腿如同灌了铅一般沉重。

同事们被惊动赶来,他想摆手示意自己没事,可手臂却虚弱地半举半垂,声音也含混不清:“我……没事……只是……”话没说完,眼前骤然一黑,身体向前倾倒。跌落瞬间,他的额头撞在桌角,随即全身瘫软在地,呼吸浅促,眼神涣散。实验室里一片慌乱,几个同伴急忙拨打急救电话。李严骏被急救车送入医院时已呈深昏迷状态。急诊科立即展开评估:体温37.8℃,心率126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82/56mmHg,SpO₂88%。

体格检查显示:面色明显蜡黄,双眼黄染,口唇青紫,四肢冰凉,颈静脉不充盈,右上腹压痛血生化结果:ALT368U/L,AST452U/L,总胆红素268μmol/L,直接胆红素142μmol/L,血氨132μmol/L,INR2.5,白蛋白23g/L。血常规提示Hb88g/L,血小板62×10⁹/L。腹部彩超提示:肝脏体积缩小,实质回声不均,门静脉内径增宽,腹腔可见中量腹水。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急诊明确诊断为:急性肝功能衰竭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Ⅲ期

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静推维生素K1纠正凝血功能,输注新鲜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静滴乳果糖清除肠道氨,配合肠道抗感染治疗。胃镜下予以冷盐水冲洗及止血,效果不佳,呕血持续。李严骏的血压逐渐下降,收缩压降至70mmHg以下,心率持续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

转入ICU后,进一步采取血浆置换及连续性血液透析支持,仍未能改善肝功能。数小时后,李严骏心电监护示呈现室颤,立即实施电除颤、胸外按压及静脉推注肾上腺素。经过40分钟规范抢救,仍未恢复自主心跳。

对不起,我们尽力了。”医生低声宣布死亡时,病房门外的走廊瞬间安静。

李严骏的母亲身子一震,手里的包直接滑落在地,整个人扑到墙上,双手乱抓,指甲深深扣进墙皮。她摇头,眼泪横冲直下,嘴里颤声喃喃:“不会的……不可能的……你们不是说,只要好好吃药,就能控制住吗?你们不是说病毒已经被压下去了吗?那他怎么会走,怎么会走啊!”声音高亢刺耳,带着完全无法接受的撕裂感。

她踉跄着扑向病房门口,双手死死抓住医生的衣袖,眼神充血,泪水糊满脸颊:“我儿子两年前确诊以后,哪一点没做到?每天准时吃药,我亲眼看着他一口水吞下去,从来没有停过一次!熬夜改掉了,饭菜我天天在旁边盯着,油炸的不碰,酒一滴不沾!我还特意搬到学校旁边租房照顾他,天天陪着他,复查结果一直都好好的,医生你们也说‘控制得很好’……那为什么现在却要告诉我,他走了?!”

她的声音哽咽着破裂,身体颤抖得像风中摇摆的树枝。手指抽搐般比划着:“复查时肝功能正常,HBVDNA下降,他自己也小心翼翼,连一杯咖啡都不敢乱喝……你们告诉我,这样都还会走到肝衰竭,那我儿子到底还要怎么注意?!”

医生看着哭得几乎虚脱的李严骏母亲,先是轻声安抚,递上一张纸巾:“阿姨,您先别急,我们会把所有的情况再查一遍,把能想到的可能性一一排除。”他扶着她坐下,自己则转身调出医院系统中李严骏两年来的全部入院与复查记录。一页页数据映入眼帘。两年前确诊乙肝时,李严骏虽然病毒复制活跃,但当时影像学检查并没有提示肝硬化,也未见门静脉高压的迹象,肝功能在规范治疗下逐渐恢复

随后的多次复查,肝功能指标保持在正常范围,病毒载量明显下降,HBVDNA一直稳定控制在10³IU/mL以下。除此之外,李严骏没有糖尿病、没有高血压、没有其他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没有代谢综合征。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他的基础健康状况算得上相当优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复查结果始终良好的病人,却在短短两年后,骤然发展为急性肝衰竭,甚至连抢救的余地都没有。这让医生的心头升起一股说不出的困惑与沉重。他深吸一口气,转过身再次与李严骏的母亲交谈。

“我需要再确认一些细节。”医生声音尽量柔和,却异常认真,“这两年,他有没有再发生过什么高危行为?比如类似两年前的接触?”

母亲几乎没有停顿,摇头时带着近乎坚决的笃定:“我儿子是真的变了。那件事之后,他后悔得不行。经常跟我说,自己再也不会犯那样的错了。这两年,他每天都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连朋友聚会都少了。至于那些乱七八糟的地方,更是一次都没去过。”她顿了顿,哽咽着补充,“他自己也很注意,哪怕是生活里最小的细节,他都提心吊胆,比如出门割破手指这种事,他都格外小心,不愿碰血、不愿受伤。我敢说,我儿子真的很规矩。”

医生点点头,接着追问:“那用药方面呢?恩替卡韦有没有出现过停药、漏服,或者超量服用的情况?”母亲立刻摇头,声音铿锵:“没有,从来没有!他比谁都小心。每天固定时间,我亲眼看着他把药片放在舌头上,用温水吞下去。我每天都在旁边守着,从来没有停过,也没有漏过一次,更不可能超量。他特别注意用药时的禁忌:只用温水,不会用茶、咖啡、酒精来送药,连功能饮料都不碰。抗生素、抗真菌药物,他一概不碰,就连止痛药、抗结核药这些可能伤肝的药,他都小心翼翼避开。保健品没吃过,偏方也没用过,他甚至常常提醒身边的同学,‘千万别乱吃药’。”

医生低下头,在病历单上记下这些回答。母亲情绪渐渐激动起来,声音几近哽咽:“他也不喝酒,也不抽烟,饭菜全是我亲手做的。低脂低盐,我每天变着花样准备蔬菜、鱼肉和五谷杂粮。我怕他吃腻,反而偷偷多做一些小菜,但他从来不乱吃,每次都坚持吃自己该吃的那份。”

医生再次抬头,眼神里满是复杂。他换了个角度追问:“那睡眠和运动情况呢?他作息有没有紊乱,运动有没有过度?”母亲摇摇头:“没有。他以前熬夜做实验,但确诊之后,我天天盯着他。晚上十一点之前必须关灯休息,他也真的做到。从来没见他再通宵过。运动方面,他身体素质一般,医生让他不要剧烈运动,他就只坚持每天在校园操场快走半小时,从来不超过强度。”

母亲的情绪再度失控,她一边哭喊,一边从包里翻出儿子的手机,双手颤抖着解锁,递到医生面前:“你们自己看吧!这是他每天的生活记录,每一张照片、每一条备忘录,全都在这里。他吃药的时间、我做的饭菜,他的复查结果,连每天走多少步都有截图!”

医生接过来,与同事们一一翻阅。手机里保存着大量照片:药盒整齐地摆在桌上,药片用温水服下的定格画面;低脂低盐的饭菜,一碗清淡的燕麦粥、一盘清蒸鱼、一份青菜豆腐;复查时打印的化验单,用笔标注着“正常”二字。每一张照片都像在证明李严骏的谨慎与自律。医生们翻看许久,却没找出任何异常。

为了慎重,院方当即召开了多学科讨论。肝病科、感染科、消化科的主任们逐一查阅了李严骏的病例与手机记录,提出过“个体免疫反应异常”、“病毒基因突变”、“药物罕见副作用”等设想,但最终都被检查数据逐一否定。讨论室的气氛逐渐沉默下来,墙上的时钟滴答声愈发刺耳。院长推开门走了进来,神情凝重。他知道这个病例的复杂程度,任何一个轻率的结论都对不起患者与家属。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我们需要请最权威的人来看看。”

2天后,闻教授受邀来到医院。这位白发却精神矍铄的女性专家,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极高声誉。20世纪90年代,她回到中国,率先开展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她长期研究我国乙肝毒株的变异,在乙肝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突破,发现了乙肝病毒酶的新功能区,提出了新的潜在药靶。她的代表性成果涵盖乙肝病毒复制调控位点的发现、治疗性疫苗基础理论与应用,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

闻教授坐下后,翻看李严骏的病例。起初,她也没有看出明显的漏洞。复查结果稳定,病毒载量长期低水平,肝功能各项指标无异常。病例几乎挑不出任何问题。她摇了摇头,心中叹息:这是一个足够谨慎的年轻人,却依然没能逃过悲剧。继而也翻看了李严骏的手机,耐心翻看那些照片。每一张图片都像一份无声的证词,证明李严骏的克制与规矩。闻教授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惋惜,但就在她即将合上手机时,屏幕停留在一张照片上,她的眉头突然紧锁,指尖轻轻停顿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她的声音低沉而沉重,带着一种令人心惊的笃定,“问题就出在恩替卡韦。”

院长神情骤然震惊:“恩替卡韦?这可是核苷类似物类抗病毒药物,一线用于慢性乙肝啊!它通过抑制HBVDNA聚合酶,阻止病毒复制,是目前公认安全性高、耐药率低的药物。李严骏在用药上那么谨慎,他没有停用,没有漏服,也没有与其他药物联用。在此之前,他甚至从未使用过拉米夫定。怎么会是恩替卡韦?”

闻教授抬起头,目光严肃而清醒:“恩替卡韦本身没有问题。它依然是安全、有效的一线药物。但问题不在药物本身,而在用药过程中。李严骏的问题,不在停药,不在合并用药,更不是外源性毒物,而是他在服用恩替卡韦时,反复犯下的三个低级错误。”

她顿了顿,声音逐渐低沉:“这3个错误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积累成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乙肝在我国仍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我们有疫苗预防,有一线抗病毒药物,但若是在服药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三点,不仅会让病毒有机可乘,还可能加速肝脏损伤,甚至直接推动疾病向肝衰竭演变。更可怕的是,这些错误普遍存在,却常常被患者和家属忽视。”

闻教授的话语像是一记重锤:恩替卡韦本身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用药过程中被反复忽视的三个细节。这三个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让一个年轻博士的命运被改写。

李严骏的母亲一直以为,儿子只要按时服药、吃得清淡,就不会有大问题。于是,她坚持每天给儿子准备低脂、低盐的饭菜,主食是粗粮和杂粮,肉类大多是鱼和鸡胸肉。表面看,这种饮食健康到近乎完美。但问题在于,过度清淡,缺乏营养均衡

乙肝患者在长期用药中,本就容易出现免疫消耗。维生素D对免疫细胞的活化至关重要,维生素B族关系到肝脏代谢和DNA合成,硒、锌等微量元素则是维持抗氧化、防止肝细胞损伤的关键因子。李严骏虽然每天吃得“健康”,却从未做过这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系统监测。他不曾意识到,免疫状态在悄然下滑。

免疫力一旦下降,病毒虽表面受控,但体内的残余复制始终存在。就像一场看似被压制的火,暗处却还有余烬。李严骏的复查指标“正常”,只是因为常规检查无法捕捉到免疫衰退的细节。但在免疫屏障逐渐松动的背景下,肝细胞经受的损伤在无声积累。最终,当机体无法再负荷时,表现出来的就是一次性的大崩溃。

“李严骏年轻,怎么可能有肾脏问题?”这是许多人不假思索的第一反应。然而,临床上并不少见:长期学习压力、偶尔熬夜、甚至早年的感染或药物使用,都可能在无声中给肾脏留下轻微的痕迹。这些改变并不明显,不会引起浮肿、乏力等常见症状,也不会在常规体检中轻易被发现。恩替卡韦主要经肾脏代谢排泄。如果存在轻度慢性肾功能损害,即便是年轻人,也会让药物在体内代谢延迟、蓄积增加。李严骏从未做过全面的肾功能动态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否存在轻微下降,从未被关注过。

长期下来,这种药物剂量与肾功能不匹配的状态,意味着李严骏的身体在表面平稳的同时,实际上正承受着隐形的药物负担。换句话说,他吃的是常规剂量,但身体却只能以更慢的速度处理掉它。累积效应,让肝细胞与代谢系统一步步走向衰竭。

乳酸酸中毒是长期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药物的罕见但严重风险之一。乳酸酸中毒意味着:机体代谢链条被破坏,能量通路紊乱,乳酸在血液中越积越多。当血乳酸超过一定水平,患者会出现深呼吸、乏力、意识模糊,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更重要的是,肝脏与肾脏同时是乳酸代谢的重要器官。一旦它们的功能出现下降,乳酸的积累会成倍放大风险。

李严骏的复查几乎都围绕病毒学指标和肝功能展开,很少有人想到去做血乳酸水平或完整的肾功能曲线监测。年轻、身体素质尚可的外表,让医生和患者都放松了警惕。可正是这种疏忽,使得乳酸缓慢积累,直至2020年11月19日突破代偿,直接推动肝脏衰竭的临床爆发。

参考资料:

[1]闫雪静. 预防乙肝,守护肝脏健康[J].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3):45-46.

[2]邓集东.乙肝知多少?带你了解预防与治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5-01-29(050).

[3]李翠茹. 甲肝、乙肝、丙肝,预防措施各不同[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4,(11):70.

(《同济26岁博士乙肝恶化走了,医生:吃恩替卡韦,没注意这3个细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