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家知名老字号,一款家喻户晓的产品,在被曝出含三类致癌物“苏丹红”后,企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竟集体沉默长达一个月,没有任何正式回应。这场始于七月底的舆论风暴,至今仍未等到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一家知名老字号,一款家喻户晓的产品,在被曝出含三类致癌物“苏丹红”后,企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竟集体沉默长达一个月,没有任何正式回应。这场始于七月底的舆论风暴,至今仍未等到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7月28日,极目新闻记者率先报道上海药皂某款产品中被检出含有苏丹红成分,消息迅速引爆舆论。中国新闻周刊、南都周刊等多家媒体跟进报道,#上海药皂深陷苏丹红风波#、#上海药皂危机公关岂能靠拖字诀#等话题屡登热搜,阅读量累计突破数亿。公众对这家老字号品牌的信任,在一次次热搜冲击下迅速瓦解。
图片来源于冬至麦芒i
令人愕然的是,事件发生整整一个月以来,涉事企业除了客服回应称“产品符合标准,肥皂是用的不是吃的”之外,未发布任何官方声明。该回应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因轻描淡写、回避核心问题引发消费者强烈反感。而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管局仅在8月1日表示“已介入调查”,此后调查进展成谜。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则始终拒绝回应媒体采访。
苏丹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工业染料,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第三类致癌物,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尽管目前我国对肥皂等洗涤用品中是否允许使用苏丹红尚未有明确规定,但企业有责任向消费者公开原料信息及相关风险。上海药皂经典红色包装与其传统配方密切相关,而此次事件恰恰出在着色剂问题上。
图片来源于未来科技
从危机公关的角度看,现代传播环境早已改变了企业与公众的对话机制。“黄金24小时”原则要求责任主体第一时间回应关切,哪怕只是表明“正在调查”,也能有效缓解公众焦虑。而上海药皂选择全面沉默,试图以“拖”字淡化舆论,反映出企业危机意识的严重缺失。
这背后不仅是一家老字号企业的信任危机,更折射出部分传统品牌在现代化治理和公众沟通上的滞后。有消费者表示:“不敢再用上海药皂了,不是不相信产品,而是不信任企业的态度。”还有网友直言:“老字号不能光靠情怀吃饭,尊重消费者才是根本。”
监管缺位同样令人担忧。尽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但一个月来监管部门未向社会公布任何阶段性调查结果,也未对涉事产品采取下架等措施。这种沉默不仅削弱政府公信力,更可能让公众对日常消费品的监管体系产生质疑。
图片来源于多闻目
行业协会本应发挥规范、协调和引导作用,却在关键时刻集体“神隐”。洗涤用品行业关系到亿万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行业协会若不能督促企业及时回应质疑、推动行业标准完善,其存在价值何在?
上海药皂的“沉默一个月”,已然成为危机公关的反面教材。老字号品牌历经数代积累的品质信誉,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宝贵资产,但一次危机处理失当,就可能让百年招牌蒙尘。在国货复兴深受期待的今天,老字号更应珍惜羽毛,以透明、规范、负责的态度面对消费者。
纵观近年来多次企业舆情事件,那些试图以“冷处理”应对危机的品牌,最终往往付出更大代价。相反,及时回应、坦诚沟通的企业,哪怕面临问题,也有机会重获信任。
图片来源于小怡说车
上海药皂风波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声誉,更叩问所有老字号品牌:在新时代的消费环境中,究竟要靠什么赢得市场?是靠时间积累的情怀,还是靠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责任与担当?
期待企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尽快给出负责任的回应,别让“经典国货”在沉默中褪色。
来源:博学多才的海洋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