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中华老字号”与“三类致癌物苏丹红”关联,公众期待的是坦诚回应与明确调查,而非长达一个月的集体噤声。自7月28日上海药皂被曝含有苏丹红以来,涉事企业、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消极应对,不仅无视消费者的健康关切与知情权,更让这款家喻户晓的产品,渐渐褪去了经典红色包
当“中华老字号”与“三类致癌物苏丹红”关联,公众期待的是坦诚回应与明确调查,而非长达一个月的集体噤声。自7月28日上海药皂被曝含有苏丹红以来,涉事企业、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消极应对,不仅无视消费者的健康关切与知情权,更让这款家喻户晓的产品,渐渐褪去了经典红色包装背后的安心底色。
风波的起点要追溯至7月28日,极目新闻率先报道上海药皂检出苏丹红成分。消息一出,迅速引发舆论震动: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榜,中国新闻周刊、南都周刊等主流媒体纷纷跟进,自媒体平台更是热议不断。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表达担忧,有网友直言“刚在壹品仓买了六七个,现在根本不敢用”,曾经沉淀在几代人记忆里的品牌信任,瞬间被一层疑虑笼罩。
然而,从曝光到8月30日的整整一个月里,各方的回应却始终停留在“原地”。涉事企业仅通过客服给出一句轻描淡写的解释——“产品符合标准,肥皂是用的不是吃的”,既未说明苏丹红的来源与添加目的,也未提供第三方权威检测报告,这番敷衍不仅没能解答公众疑问,反而激化了次生舆情;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管局虽在8月1日表示“已介入调查”,但此后再无任何进展公示,让消费者对监管力度与效率产生质疑;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则直接回避媒体采访,仿佛这场关乎行业声誉的风波与己无关。
这种“集体沉默”的背后,暴露的是危机应对意识的严重缺失。对企业而言,消费者的知情权不是可随意取舍的“恩惠”,而是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即便苏丹红用于肥皂染色在现行法规中尚存争议,企业也有义务主动公开信息,而非用沉默逃避责任;对老字号来说,多年积累的商誉如同易碎品,一次危机处理不当,就可能让几代人的努力毁于一旦,试图靠“冷处理”等公众遗忘,无异于自毁长城。
从监管与行业协会的角色来看,缺位同样明显。上海药皂作为畅销日用品,其质量直接关系千万消费者的健康,监管部门及时公开调查进展,既是履行法定职责,也是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关键;行业协会本应发挥自律作用,督促企业回应公众关切,避免单一企业的危机扩散为整个洗涤行业的信任危机,而如今的回避态度,显然未尽其责。
在信息传播飞速的当下,危机公关早已没有“拖延”的余地。“黄金24小时”原则早已成为行业共识:即便无法第一时间给出完整结论,一句“已关注问题并加紧调查”的表态,也能有效缓解公众焦虑,展现负责任的态度。反观上海药皂的“一月无回应”,不仅没能平息质疑,反而让信任裂痕不断加深。
更值得深思的是,国货复兴从不是靠“情怀消费”支撑,而是建立在透明规范的生产、坦诚负责的沟通之上。上海药皂的这场风波,理应成为所有企业的反面教材:危机面前,“拖”不是对策,透明与及时才是守护品牌的根本。期待涉事各方早日打破沉默,用真实的调查结果、诚恳的态度回应公众关切,让上海药皂那抹经典的红色,重新回归应有的庄重与安心。
来源:科技好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