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一个独特的现象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海外网红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他们的镜头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例如,一些来自非洲的博主通过视频展示自己在中国求学、创业的经历,直观呈现出中国教育与经济环境的活力;也有欧洲网红在抖音和YouTube上分享中国高铁的速度与便
宋玉茹
“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何以更鲜活、更真实、更立体的方式让世界理解中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一个独特的现象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海外网红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他们的镜头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例如,一些来自非洲的博主通过视频展示自己在中国求学、创业的经历,直观呈现出中国教育与经济环境的活力;也有欧洲网红在抖音和YouTube上分享中国高铁的速度与便利,引发海外观众热烈讨论,在国际上产生深刻影响。
海外网红崛起与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
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外网红走进中国,或长期生活在中国,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力量,用他们的镜头、语言与视角向全球受众讲述关于中国的故事。这些内容往往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粉丝的关注,成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现象。
(一)海外网红在中国的兴起
伴随短视频与直播平台的蓬勃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内容创作最活跃的市场之一。抖音、快手、B站、微博等平台,给了大量外国创作者展示自我与传播中国故事的舞台。从街头美食到传统文化,从城市发展到日常生活,外国面孔的网红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记录中国,让世界看到一个鲜活、立体的中国。“外来者视角”常常能捕捉到中国人习以为常却在外国观众眼中充满新奇的细节,如大街小巷的早餐摊、移动支付的便捷、地铁的高效与整洁……这种细微的观察和真实的记录,为海外受众提供了一个贴近生活的中国印象。
(二)海外网红的受欢迎原因
海外网红之所以能在中国故事传播中迅速走红,背后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他们以外国人的身份讲述中国,天然带有一种新鲜感和稀缺性。在全球受众眼中,外国人分享对中国的体验往往被视为第三方评价,更容易被接受和信任。
其次,他们的表达方式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逻辑:短小精悍、轻松幽默、贴近生活。他们往往使用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突破了语言障碍,扩大了受众范围。同时,海外观众天然更会对他们的作品共情,更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代入到中国的生活场景中去,从而缩短文化差距。
再者,中国社会本身的巨大发展与变化,为海外网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素材。从高铁的速度到电商的发达,从乡村振兴到城市更新,源源不断的发展故事不仅在中国具有传播价值,在海外同样引发关注。网红的个人魅力与中国的发展故事相结合,形成了人与故事的双重吸引力。
(三)热潮背后的社会反响
在中国国内,海外网红的走红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他们的视频常常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国际传播方式,因为“别人讲我们”的效果往往比“我们讲我们”更能打动外界。然而,也有人质疑:为何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更容易受到追捧?这种现象是否反映了部分国人对“外国人声音”的过度依赖?这些思考也引起了为此事“利与弊”的讨论。
总的来说,海外网红的兴起为中国故事的讲述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他们的出现和走红,说明了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中国故事不仅需要由中国人讲,也可以通过跨文化的方式,让世界听到更多元的声音。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理解和利用好这股力量,成为广受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海外网红讲中国故事的利与弊
随着越来越多海外网红走进中国、讲述中国,他们带来的影响呈现出双面性。一方面,他们让中国故事以更鲜活的方式走向世界,拓宽了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另一方面,这种传播方式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与隐忧。在利与弊并存的现实中,我们需要冷静审视这一现象,既要看到海外网红所带来的积极价值,也要正视其中潜在的问题。
(一)利:国际化传播的新优势
海外网红的出现,为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带来了显著的积极效应。首先,他们拥有天然的国际化视角。由于成长环境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更熟悉海外受众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能够用海外观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例如,他们可以通过与本国生活的对比,来展示中国社会的便利与进步,从而增强代入感和说服力。
其次,他们的表达方式更为生活化和轻松。通过吃中国小吃、体验春节庙会、乘坐高铁等日常细节,海外网红让中国故事不再停留在抽象层面。
再次,海外网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的亲和力。他们的视频中有笑声、有互动、有真实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一个更有人情味的中国。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帮助打破了西方媒体中固化的刻板印象,使中国形象更为立体。
不仅如此,他们在传播格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补充角色。官方媒体的叙事往往宏大而庄重,而海外网红的个人叙述灵活多样,更能吸引年轻人和小众群体。二者形成互补,使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中更具层次和多样性。
(二)弊:潜在风险与现实困境
然而,海外网红在传播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
首先是舆论风险与政治不可控性。海外网红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一定遵循中国的传播逻辑,一旦言论触碰敏感议题,就可能引发舆论塌方,造成负面影响。有些人甚至可能为了流量和关注度,刻意制造争议,带来不良后果。
其次,价值冲突与不良言论也是问题。有些网红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缺乏深入理解,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夸大、歪曲甚至贬低中国的现实。这类内容虽然能吸引点击,却可能误导海外受众,加深偏见。
第三,国内舆论场中也存在对“崇洋媚外”的反感。相较于中国创作者的内容,外国网红往往更容易获得关注和资源支持。这种现象让部分国人感到心理失衡,甚至质疑为何要依赖外国人来讲述中国故事。对海外网红的依赖也可能会削弱中国人自身的叙事能力与话语自信。
最后,海外网红传播的主要受众仍是全球用户,而各国舆论环境与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在一些西方国家,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可能被解读为“替中国站台”,甚至受到舆论攻击。文化碰撞与外部质疑,使得传播环境难免复杂多变。
如何更好地讲中国故事
海外网红的参与为中国故事带来了新的传播动力,但真正要实现深度、持久、立体的国际传播,还必须同时依靠外国人的外部视角与中国人自身的主动叙事。换句话说,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既要“借船出海”,也要“自我发声”。
(一)善用海外网红的独特优势
海外网红在传播中国故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中国应当善加利用他们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叙事的“桥梁”和“纽带”。
首先,要帮助海外网红更好地理解中国。虽然他们在中国生活和体验,但未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策背景有深入把握。如果缺乏全面理解,就可能在叙事中出现片面化甚至错误解读。因此,可以通过举办培训交流、文化体验营、主题参访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系统的中国知识储备。这样既能提升他们的内容质量,也能减少传播中的风险。
其次,要给予海外网红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资源。许多海外博主已经在中国积累了较高人气,如果能够通过官方与社会机构的支持,将他们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展到国际平台上,就能形成更大传播合力,同时也可以强化传播规范性。例如,邀请他们参与国际论坛、文化节、纪录片拍摄,或者与主流媒体合作,都能让他们的声音突破社交平台的局限,进入更广泛的公共舆论空间。
再次,要引导海外网红进行多元化的内容创作。除了展示美食、旅游、日常生活外,还可以鼓励他们关注中国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等议题。相关议题不仅符合国际社会的关切,也能展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通过拓宽选题范围,可以避免单一娱乐化表达的局限,使中国故事更具厚度和深度。
最后,要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与舆论引导机制。海外网红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难免会出现与中国官方立场不一致的情况。对此,需要形成灵活的舆论应对策略:既不应过度依赖和神化海外网红,也不能在出现问题时“一刀切”。通过及时沟通、适度引导、舆情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面作用,降低负面影响。
(二)加强中国人自己的讲述能力
虽然海外网红在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真正要“讲好中国故事”,根本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只有自己讲述的故事,才最真实、最稳定、最具有可持续性。
首先,中国人要增强叙事自信。长期以来,部分国人认为外国人的声音更容易被国际接受,因此在无形中产生了“外国人说比我们自己说更有效”的心理。这种心态必须转变,要认识到,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不仅是表达自我认同的过程,更是国际传播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力量。
其次,要提升内容创作者的国际化素养。当下,中国有大量优秀的自媒体人、学者、艺术家,他们完全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然而,受限于语言、传播方式和叙事逻辑,他们的内容往往难以触达国际主流受众。因此,需要鼓励更多中国创作者学习国际传播的表达方式,掌握外语,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把中国故事用全球化的语言讲出去。
再次,要推动平台建设与国际合作。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在国内具有强大影响力,但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竞争态势。要想让更多中国人的故事走出去,就需要加强国际化平台的建设与合作,扩大传播的渠道和范围。比如,可以通过与YouTube、TikTok、Instagram等平台合作,打造专属中国故事的传播专区,也可以鼓励中国平台的国际版本,为国内创作者“走出去”提供更多机会。
最后,要注重青年群体的培养。年轻一代不仅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更是未来的讲述者。通过高校课程、青年交流项目、国际志愿活动等方式,可以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青年叙事者。他们既能用流利的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也能在与外国同龄人的交流中增强认同感与感染力。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