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就应该读成上“街gai”,溯古延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17:51 2

摘要:小时候我们和大人上街去,总是方言说上“街gai”,说得很溜很顺,自己记得在学校课堂上课朗读郭沫若的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时,我一不小心就朗读成“街gai”,每每这时候都被哄堂大笑!但是自己潜意识里更愿意读“街gai”,因为我觉得这

小时候我们和大人上街去,总是方言说上“街gai”,说得很溜很顺,自己记得在学校课堂上课朗读郭沫若的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时,我一不小心就朗读成“街gai”,每每这时候都被哄堂大笑!但是自己潜意识里更愿意读“街gai”,因为我觉得这个“街gai”不但亲切,而且发音有力、明亮、动感!读“街jie”其实大家总是很拗口,这个“街jie”字,在字典里只有唯一读音“jie”,对于当时我们的方言转化成普通话学习过程中感受最别扭的、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字!当时的理解普通话嘛,全国人民都这样读,估计只有我们贵州、西南省份读“街gai”, 范围小,并且属于土话,属于少数服从多数!

字典里的街字发音

后来工作了,并到了东北生活了很多年, 发现整个东北的老话语言里, 仍把 上“街jie”说上“街gai”。觉得不对啊,西南和东北本土语言里都说上“街gai”,我得看看,全国还有多少地方说上“街gai”?

因为自己工作性质,全国朋友多啊!自己还有通过网络确认,经过一番调查折腾,自己发现我们国家90%地方的人原来都读“街gai”。

全国各地网友反馈街字当地发音

- 东北地区:如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人们常说“上gai”、“gai溜子”等,辽宁盖州有一条“十字街”,老百姓常常习惯喊十字“街gai”。

街gai溜子

-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方言里会将“街”念成“该”。

- 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的方言,通常把“街”读为“街gai”。

- 华中地区:湖南、湖北,方言中“街”的发音也是“该”。河南在河南话中,“街”字有多种读音,常见的有“gāi”和“jiai” 。在河南大部分地区,“街”字读音类似“gāi” 。比如上街,会说上gāi 。在豫西的一些地方,“街”时至今日仍读“jiai” 。例如在卢氏县以前有句俗话说:“吃开不吃开,到过范里街” ,这里的“街”读“jiai”才能押韵 。

- 华南地区: 粤语方言区,粤港澳、广东等地,会将“街”读作“gai”。粤语中“扑街仔”就读“扑街gai”。

广西桂柳话中,我们听《电影《刘三姐》的歌曲,其中唱到“打得鱼来街前卖”,就是桂柳话“街gai”!

大家网上在听听汪精卫的广西桂柳话讲话视频录音中将“街”读作“gai”音!

- 华东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读“街gai”。上海“街”有读“ga”的相近音,福建的客家话里也发“guai”的相近音!但是也没有发声母完全不一样的“jie”!山东各地发音差别大,街字发音和北京一样受北京影响,清代以前读“gai”,后来读jiai!

- 华北地区:天津话(发音):“该gāi上人忒多!”(这街上人太多了!)。山西晋南等地区的方言中,“街”也读作“该”,其他地区方言“jiai”。北京清入关前读gai,后来受晋商影响慢慢发音“jiai”在河北方言中,“街”字有多种读音,常见的有“gāi”和“jiē” 。

河北邯郸永年等一些地区,“街”也读成“gāi” 。以前永年方言里边习惯上称外村某个人会说是哪哪“街”,如“朱庄街”“瓜井街” ,这里的“街”实际读音类似“gāi” ,在当地上岁数的人的口音里还能找到相关依据,像永年有俗话说:绣的是人家的好,庄稼是自己的好,还有石家庄有上岁数的人说“石街gai庄”。

河北滦平县,中国普通话之乡。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当年语言专家走遍全国各地最后选择的作为普通话标准采样地,不知到滦平方言里把“街”字怎么发音?有当地的网友可以现身说法,我在网络上和朋友中没有核实到。

新疆、西藏、宁夏原少数民族自己的语言体系这里就不比较了。但是网络上很多当地网友也发声,生活在这些地方生活定居的人们(当然更多的是汉民族)对“街”字也发音“街gai”

我们来翻翻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

我们的文化中,诗词歌赋特别讲究押韵、格律,特别是唐诗宋词,对押韵、格律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

例如

唐朝

杜甫

杜甫《夏日叹》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诗中第二句结尾“街gai”,与第四中结尾“开”押韵。

李白

唐代李白的诗《春感诗》:

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 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

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 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

而押韵就是“谐”、“街”、“钗”、“斋”押韵,这里的“街”其实就是“gai”。

北宋

司马光《武成致斋奉酬吴冲卿寺丞太学宿直见寄二首 其一》

广文更直太常斋,咫尺无从尽素怀。

不及清风得随意,夜深容易过天街。

诗中第一句结尾“斋zhai”,第二句结尾“怀huai”,与第四中结尾“街gai”押韵。

孙山

孙山,

宋朝吴地(今江苏南部)的读书人,聪明幽默,因“名落孙山”典故衍生出成语

《郑州》

南北更无三座寺,东西只有一条街。

四时八节无筵席,半夜三更有界牌。

诗中第二句结尾“街gai”,与第四中结尾“牌pai”押韵。

宋褧(jiong

元朝

宋褧(jiong)《竹枝歌四首 其三 送安庆教授朱仁卿》

南是长江北是淮,中间独坐吟高斋。

有书不报朝贵客,有梦不忆长安街。

诗中第一句结尾“淮huai”,第二句结尾“斋zhai”,与第四中结尾“街gai”押韵。

陈献章

明朝

陈献章《宿倪麟所石榴花秋开》

老蟾半影秋如水,曙色一声霜满街。

白发山人到城府,石榴花

下借眠来。

诗中第二句结尾“街gai”,与第四中结尾“来lai”押韵。

清朝

距离我们最近的清朝,“街”的读音也一直是“该gai”。

毛奇龄

毛奇龄

《一剪梅》

光宅坊前十字街。

桃子花开,杏子花开。

钿头栎子有人猜。

恐是铜钗,不是金钗。

其中“街gai”,与“开、猜、钗”押韵。

都说,北京的“街jie”读音时山西晋商传过去的,我们来看看潘高《题秦淮晓渡图》,因为他就是山西人,进士,又在山西做官,山西布政司。

潘高《题秦淮晓渡图》

潮上扉平水,乌啼月满街。

一声桡响处,晓梦落秦淮。

其中“街gai”,与最后的“淮huai”押韵。可见就算是在山西,官话“街”也是“ai”韵母。

“街”字,自产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几千年的时间里面这个字的主要读法都是“gai”,为什么就慢慢读成“街jie”了?有一种比较正统说法,主要是受山西客商的影响,当年的晋商对全国的影响很大,而且和清王朝的京城北京来往最为密切,大量的晋商入京经商,当时山西人对”街“字的读音介于“gai”和“ie”之间,念作“jiai”。几十上百年的融合,街字的读音开始产生变化,北京地区官话影响对于这个字的读法用法越来越深,逐渐从“gai”变为了“jie”。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字典编撰和文化教育方面,因为定都北京,再加上官话也都是定的北京话,如今普及的普通话都是以北京话、滦平方言为基调演变而来,因此对这个字的读法也就从最初的“gai”,定调为“jie”。

清明河上图局部

我们看到北宋繁华的《清明上河图》时,可以肯定古人说的,“走,上街gai去!”和我们小时候说的“上街gai去”是同根同源,一模一样的

哎!说到这里,走南闯北的我有些对我小时候的感受委屈,认为我们的小范围方言服从国家的整体需要,放弃就放弃吧——上“街gai”这么亲切、响亮、动感、朗朗上口的方言!

现在才发现,是全国各地90%的人放弃这个3000年来的发音,最后去适应那些当时做文字和语言统一核定推广,而又没有做好充分文化调研和统筹工作的专家。

我们好像看见,我们生生不息的十几亿人,前赴后继、这几十年来,在小学的课堂上一起大声朗读着郭沫若的“远远的街jie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拗口、憋嘴的的表情......

现在,“街jie”才全国才陆陆续续用了几十年,和3000年比沧海一粟!何况,普通话经国家强力推广下,如今已经全国普及,各地方言更是应该作为文化和民族遗产得被保护起来!对于“街”我们不是要与时俱进,而是应追根溯源,追文化之根、溯民族之源!

所以、建议国家文字委员会在这些年很多文字的变迁中,更好的做好中华文字的演变、修订、审核之牵头工作!在语言文字方面尊重民意、风俗、习惯,溯古延今......

来源:混沌零界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