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蚕》:一颗牙雕家蚕带领读者穿越回新石器时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20:31 2

摘要:2025年8月30日下午,由海燕出版社主办的《夏蚕》新书发布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活动以“与中华文明的童年对话”为主题,特邀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夏蚕》作者、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敏,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党支部

2025年8月30日下午,由海燕出版社主办的《夏蚕》新书发布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活动以“与中华文明的童年对话”为主题,特邀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夏蚕》作者、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敏,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研究馆员、考古学者信应君,儿童文学作家王钢等多位文学、考古与教育领域专家共聚一堂,围绕这部以中华文明起源为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展开深入对谈。发布会由海燕出版社总编辑李喜婷主持。

新书发布会上,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董中山、作家乔叶、本书作者周敏、海燕出版社社长李勇共同为《夏蚕》新书揭幕,标志着这部融合考古、神话与成长叙事的儿童小说正式面市。

《夏蚕》灵感来源于郑州双槐树遗址出土的距今5300多年的牙雕家蚕文物。作者周敏在分享创作历程时表示,该书是她历时近四年、四易其稿完成的“命题作文”。她特别提到,这部作品的创作契机离不开乔叶的推荐与持续支持。

撰写新书过程中,周敏深入研读了大量考古资料,并多次与考古专家信应君沟通,确保历史细节的严谨性。周敏强调,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考古严肃性”与“儿童趣味性”的结合,通过一颗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小蚕“牙牙”,带领读者穿越回新石器时代。故事讲述了小夏父母离世后为纪念父母雕刻牙牙,后遇敌对部族威胁,小夏与阿昆、伊洛联手,“牙牙”也联合乌鸦“大羽”、黑熊“赤目”等动物,借野猪“黑旋风”击退敌人。最终,“蚕”的名称得以确立,“牙牙”(夏蚕)成为联结人与动物、承载记忆的象征,故事也借其视角传递出守护、感恩、传承与成长的主题。

在嘉宾对谈环节,乔叶表示,《夏蚕》旨在传播厚重的中原文化,并高度评价了该作品,她认为该作品符合童心、童真、童趣等各种特点,是能够承载中华民族探源主题的文质兼美的图书。她指出儿童文学创作虽看似简单实则难度极高,需将复杂素材转化为符合童趣的叙事。她称赞周敏以严谨态度融合考古实证与文学想象,通过一颗牙雕家蚕的文物,巧妙构建了跨越五千年的成长故事,既体现了文明传承的宏大主题,又细腻刻画了人性情感与成长历程。乔叶认为作品完成度卓越,插图富有温度,最终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创作初衷,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信应君从考古学角度肯定了书中对双槐树遗址文化元素的准确运用。他介绍,牙雕蚕的发现将中国丝绸文明起源实证推至5300多年前,与黄帝时代、嫘祖传说相呼应。书中对牙雕制作工艺的描写——如用马鬃、砂和水进行打磨——也符合考古推测,体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创作理念。他强调,该书虽以儿童文学为载体,却严谨依托考古实证,有效增强了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

王钢在发言中强调了优秀儿童文学的多重价值。他提出:大人应读童书,通过儿童视角回望童年,与孩子建立共同语言;孩子要读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需发自内心认同而非仅记答案;创作者和家长都不应忘记童年,对心爱之物的珍视与想象是童真本质;写作需找准切入点,如独特文物,通过持续提问展开想象,更要像周敏老师那样 “文不厌百回改”,如同雕琢玉器般耐住打磨,才能让作品、学习与人生日趋完美。

李喜婷总结时强调,通过专家的分享,不仅深入理解了《夏蚕》背后的历史与想象,更了解了本书的文学的特点、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对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让读者真切感受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弯文奎/文 赵墨波/图

编辑 张磊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