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唱”热邻里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9:56 1

摘要:夜幕初垂,崆峒区天门村安置区旁的空地渐渐亮起灯火。七旬老人李宝怀借着路灯的光,一笔一画登记演唱者的姓名和曲目。这个由他一手拉扯起来的老年秦腔自乐班,像一块磁石,不仅聚起了锣鼓琴弦,更聚拢了四面八方的戏迷和邻里。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霞)夜幕初垂,崆峒区天门村安置区旁的空地渐渐亮起灯火。七旬老人李宝怀借着路灯的光,一笔一画登记演唱者的姓名和曲目。这个由他一手拉扯起来的老年秦腔自乐班,像一块磁石,不仅聚起了锣鼓琴弦,更聚拢了四面八方的戏迷和邻里。

8月23日晚7点,二胡、板胡、笛子依次排开,手机支架架设稳妥,直播悄然开启。还没正式开嗓,已有不少居民搬来小板凳围坐等候。当第一声高亢的秦腔划破夜空,更多下夜班、饭后散步的人循声聚来。人群中,有银发苍苍的老戏迷轻声跟唱,也有年轻人举手机录视频发朋友圈。这个从最初仅五六人凑成的“草台班子”,如今已壮大为跨越崆峒区各镇、动辄二三十人同场亮嗓的文化聚落。

78岁的李宝怀是崆峒区天门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唱秦腔是他刻进骨子里的热爱。年轻时下地干活,他总要吼上两嗓子;回家歇息时,也要对着院子亮一嗓。

自2012年起,天门村安置区陆续迎来1000多户搬迁居民,李宝怀也成了新住户。住进了新楼房,生活便利了,可他总觉得“少了什么”——邻居见面点个头就擦肩而过,老人们坐在楼下也“没啥聊的,安静得很”。

“咱自己唱戏吧?”一个夏天的傍晚,李宝怀把这个念头告诉了几个同伴,大家一拍即合。

可唱戏,没那么简单。起初,他们在小区院内唱,楼上年轻人嫌吵;转去篮球场,还没拉开架势就被物业劝停。“就想找个地方唱唱戏,咋这么难?”李宝怀一度发愁。

转机来自村委会的支持。“村里特意在安置区旁协调出一块闲置空地,给我们安装了太阳能灯、摆上了长凳子。我和几个老伙伴自掏腰包买音响、接电线,终于给自乐班安了‘家’。”李宝怀笑着说。

可好景不长,才唱了半个多月,附近1号楼就有居民投诉“太吵”。辖区派出所工作人员到场后,并未简单叫停,反而体谅大家的文艺需求,建议避开休息时间、控制音量即可。

于是,自乐班立下铁律:每晚七点到九点,绝不超时;音量适中,不扰居民休息。规矩立住了,自乐班的名声也传开了。吹拉弹唱,各色人才陆续加入;有人开始用手机直播,观众从线下扩展到线上。为了不影响周边孩子学习,他们主动将每周两次活动调为每周六晚一次。自此,“天门安置区老年秦腔自乐班”正式成立。

没有经费,大家就从家里带凳子;设备不够,你带麦克风我捐音响;场地卫生,成员轮流打扫。李宝怀时常自掏腰包买烟,招待远道而来的戏友。自乐班不再只是本村老人的自娱自乐,更吸引了安国镇、崆峒镇甚至城区戏迷专程赶来。

“虽然只唱两个小时,可想来亮一嗓的人实在太多了。每次活动前,我都拿着本子,一个一个问清楚,把名字和曲目都工工整整地记下来,可不能乱了次序。”李宝怀笑着告诉记者,从2019年自乐班成立至今,这样的本子,他已密密麻麻写满五六本。

秦声悠扬,灯火温暖。这片曾经被遗忘的空地,因一声声秦腔成为凝聚社区人心的温馨角落。没有大舞台、没有专业角儿,但这里有默契的琴鼓、认真的唱腔,更有越来越多驻足聆听的邻居和市民。秦腔,这古老的声音,正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重新编织起安置区的温情与归属。

“唱戏就图个高兴,图大家能坐在一起热热闹闹。”李宝怀说。而这片热闹,成为天门安置区新的邻里记忆——声声秦韵中,唱的是戏,暖的是心,聚的是人。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