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纽约米其林榜单为麻婆豆腐留座,伦敦青年用火锅底料煮泡面……作为中国菜海外扩张的急先锋,川菜,这股源自中国西南盆地的味觉风暴,用230℃热油激发的香气,席卷全球味蕾版图,改写了世界对“中餐=左宗棠鸡”的认知。
纽约米其林榜单为麻婆豆腐留座,伦敦青年用火锅底料煮泡面……作为中国菜海外扩张的急先锋,川菜,这股源自中国西南盆地的味觉风暴,用230℃热油激发的香气,席卷全球味蕾版图,改写了世界对“中餐=左宗棠鸡”的认知。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各有不同。清初,便有鲁菜、苏菜、粤菜、川菜,并被称作“四大菜系”,加上四大菜系在清末分化成的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共同构成中国汉族饮食的“八大菜系”。
🌟
鲁菜
葱烧海参
又叫山东菜,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在明清时期成为宫廷御膳主体。鲁菜以咸鲜为本,讲究火候与刀工,调味善用大葱。代表菜有葱烧海参、糖醋鲤鱼。
🌟
粤菜
烤乳猪
又叫广东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大流派构成。粤菜 “清而不淡,鲜而不俗”,以选材广博奇杂、菜肴新颖奇异而闻名。代表菜有白云猪手、烤乳猪。
🌟
苏菜
清炖蟹粉狮子头
又叫淮扬菜,是江南文化的精致缩影,细分为金陵菜、淮扬菜、苏帮菜等流派,以 “炖焖见长,注重本味” 为特色。代表菜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太湖银鱼。
🌟
闽菜
佛跳墙
又叫福建菜,以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地的菜肴组成,“擅烹海鲜,巧用汤提鲜” 。佛跳墙是闽菜奢华与精巧的集大成者。
🌟
浙菜
西湖醋鱼
又叫浙江菜,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组成。杭州菜的精致、宁波菜的鲜咸、绍兴菜的醇厚,共同构成了浙菜 “清鲜脆嫩,保持本味” 的风格。代表菜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
🌟
湘菜
剁椒鱼头
又叫湖南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的菜肴为主而形成。湘菜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口味酸辣,以蒸、熏、烧、炖、干炒为主。代表菜有剁椒鱼头、辣椒炒肉。
🌟
徽菜
臭鳜鱼
又叫徽州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主。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擅长烧、炖、蒸,重油、重色、重火功。代表菜有臭鳜鱼、火腿炖甲鱼。
🌟
川菜
又叫四川菜,主要包括成都菜、重庆菜和自贡菜等。川菜,如同江湖中走出的游侠,携着市井烟火的灵气与山野江湖的豪情,用“七滋八味”的魔幻配方搅动味觉乾坤,凭借独特的调味艺术征服四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风味。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蜀地区,它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川,江河纵横,气候温润,早在3000多年前古蜀国,已是一方农桑繁荣、鱼米丰盛之地。战国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曾经饱受洪水肆虐的成都平原逐渐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东汉·陶庖厨俑:四川地区汉代陶俑的重要类型,真实的生活细节、生动的表情刻画,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喜悦,是汉代“天府之国”富足安定的真实写照。(成都博物馆 藏)
秦汉时期,这里已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耕为烹饪制作提供了琳琅满目的食材,也造就了这里人们休闲的生活形态。
然而,潮湿的气候却让蜀地居民长期面临“食之无味”的困扰。聪明的厨师巧用蜀地的花椒、姜、食茱萸、蜂蜜和井盐等优质特色调味料进行烹调,奠定了川菜尚滋味、好辛香的风味特征。《华阳国志·蜀志》中有描述:蜀中饮食“尚滋味,好辛香”。这时的辛香主要指的就是花椒和蜀姜。
到了唐宋,政治安定,经济富庶,物阜民丰,多次人口大迁徙,众多新食材、调味料与饮食习俗被带入蜀地,蜀地的饮食文化高度发达。川菜开始吸收各地的烹饪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
至宋代,川菜作为一个独立菜系形成,这时又称“川饭”,与“北食”“南食”形成三分局面。
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使更多人口流向四川,不同的烹饪技法与本地食材、饮食口味融合,现代川菜的烹饪技艺和风味特色逐渐趋于成熟。川菜对食材的运用、加工技法、火候的把握,每一道菜都不一样,形成了多样化的口味。
作为舶来品,辣椒的引入,无疑是川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赋予了川菜极致的冲击力。
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辣椒由进行丝绸贸易的中国商人从海外引进到江浙一带(所以辣椒在四川也叫海椒),最早是作为一种观赏的花草。明代文学养生家高濂(浙江钱塘人)在其所著《草花谱》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从生白花,子似秃笔头。色红,甚可观。”后来逐渐被用于烹饪。辣椒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川菜的口味,还帮助人们驱寒祛湿,迅速成为了川菜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与花椒一同开启了川人的另一个味蕾世界。到了1848年,陆应榖刊行《植物名实图考》“蔬部”卷六中记载:“辣椒,处处有之。江西、湖南、黔、蜀种以为蔬。”从“处处有之”“蜀种以为蔬”的记载来看,辣椒在这个时期,已深深融入到四川人的日常饮食生活当中。
花椒
在辣椒进入中国前,花椒在中国烹饪中的地位尤其重要,作为药食两用的食材,有温中行气、逐寒、止痛、杀虫、祛腥等功效。有关花椒的文字资料,最早见于《诗经》,《唐风·椒聊》《陈风·东门之枌》和《周颂·载芟》,均有记载。
四川,历来是优质花椒的产地,使用花椒尤为普及,花椒成为了川菜最早的味型基础。四川的花椒分为红花椒、青花椒、藤椒三种,其口感和滋味大有差别。
《汉源县志》记载,在唐朝元和年间,汉源花椒作为贡品送往宫中,称为“贡椒”。(图:汉源花椒免贡牌)
花椒与辣椒的激烈碰撞,催生出麻辣这一川菜的标志性风味,使得川菜在美食江湖里独树一帜。
而豆瓣的加入,又让川菜被赋予了一层发酵与脂溶之香,辣椒、花椒与豆瓣在陶缸中秘酿三年,最终迸发出“七滋八味”的味觉奇迹,使得川菜层次更加丰满,实现了清鲜与醇浓并重,并最终演化出“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丰富味型。
郫县豆瓣
可以说“善用豆瓣,可以妙百菜”。一缸好豆瓣酱能让麻婆豆腐起死回生,让回锅肉香入骨髓。豆瓣酱,因此也被誉为“川菜之魂”。
豆瓣鱼
辛辣是川菜给人的固有印象之一,然而这种口感最初并非川菜主流,川菜的魅力从来都不是只有辛辣,腌腊煸熏爆溜滑,甜酸咸苦香辣麻。成书于1909年的《成都通览》记载了266道席桌菜品,当中名字带“辣”的只有6道菜。在113道家常菜当中,带辣味的仅有10道左右。
《成都通览》书影(图源:成都方志)
川菜在辣椒上是十分讲究的,其辣味的调剂不是那么单一和随意,整体菜肴中所含有的辣味往往是要通过甜味、酸味、咸味、麻味、鲜味等来衬托出来,固有“菜肴口味多复合”之说。对辣椒的绝妙运用令川菜产生了诸如鱼香、麻辣、宫保、怪味、红油等10多种带辣的味型。
走进川菜的味觉世界,你会发现这里藏着二十四味型的精妙谱系:荔枝味型的宫保鸡丁带着酸甜的回甘,鱼香肉系的泡椒凤爪暗藏姜葱蒜的复合鲜香,就连看似清淡的开水白菜,也以顶级清汤演绎着“至味在淡”的哲学。
宫保鸡丁
自古诗人例到蜀,这其中,不少是老饕。伴着江畔清风,闻着佳肴鱼香,诗人们吟诗作赋之余,在美食上也是匠心独具。
宋代最“好吃”的文学家苏轼,与美食结下不解之缘,“东坡肉”“东坡羊蝎子”“东坡酱鸭”等美食流传至今。陆游宦游成都多年,对川味兴趣离蜀多年依然念念不忘“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旅居草堂的杜甫更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盛赞川菜。
诗人们歌咏川菜,留下大量赞美诗篇,川菜也随着这些诗篇和川厨的足迹,跨越南北,走向全国。
诗词里的川味
“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西晋·左思·《蜀都赋》)
“南餐灰荐蛎,巴馔菜先荤”。(宋·范大成《南餐灰荐蛎,巴馔菜先荤》)
“百馐百味百盘馔,一菜一格一品花”。(南宋·陆游《七律·诗咏川菜》)
“四月兰舟欲度春,花堤羊肉卖葱芹”。(清·杨慎《太和春景》)
“饮砂茶煮鱼头,欲买船船不卖”。(清·赵翼《吉州观海楼》)
“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清·冯家吉《竹枝词·咏麻婆豆腐》)
新中国建立后,厨师地位提高,中国烹饪各派交融,为川菜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今天,新派川菜更是成就了全民的肠胃狂欢。翻开文化地图,从遍布青藏高原国道、高铁沿线的川味旅店,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印度的川菜馆子;从大道至简的“开水白菜”到热辣鲜爽的水煮肉片;从腌熏蒸炸的“樟茶鸭”到肥糯甜三重的甜烧白;从带有移民伤痕的伤心凉粉到专门为外地人点的鸳鸯火锅;从井盐与中药卤出的冒菜到永远充满年味的腊肉腊肠……川菜如同一条蜿蜒奔涌的江河,在云蒸霞蔚的川蜀地上浇灌出万千风情,成为平民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广阔的菜系之一,即使是几平方米的小门面,暗藏玄机的同时也门庭若市。
是怎样的烹饪方法造就了川菜的美味?
川菜烹饪方法可分为热菜烹调法和凉菜烹调法两大类。热菜常用的烹调法有:炒、滑、煮、煸、煨、蒸等。冷菜常用的烹调法有:卤、熏、腌、冻、拌、泡、风等共计40余种。一种烹饪方法又可以分为更细分的制法,如“蒸”就有旱蒸、清蒸、粉蒸、酿蒸、烧蒸、炸蒸、气锅蒸等蒸法,“烧”有红烧、白烧、干烧之分。
川菜烹饪有四大特点:一是选料认真,注重时令和地域特色,善用边角余料。二是刀工精细,按照烹调和成菜要求,运用多种刀法切割。三是调味尚滋味、好辛香,讲究清鲜醇浓并重、巧用麻辣,常见复合味型有24种。四是烹饪多元、注重火候,常见烹饪方法30多种,擅长小炒、干煸、粉蒸、泡制等,尤其讲究急火短炒、火中取宝。
独有的地理特征、丰富的食材,加上文化的融合,使得川菜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元素,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适应性强的特征,并逐渐形成了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五个大类菜肴组成的完整的风味体系。
近代川菜以家常菜为主,高端菜为辅,我们又将川菜内部大致分为三大流派:
上河帮:以成都的官府菜为主,注重精细烹饪与二十四味型的完美呈现,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同时集中了川菜中的宫廷菜、公馆菜之类的高档菜,通常菜品起源颇具典故。
麻婆豆腐
下河帮:即以重庆江湖菜、万州大碗菜为代表的重庆菜系。下河帮川菜以重庆为中心,深受码头文化影响,强调粗犷豪放与麻辣鲜香。火锅便是这一流派的最佳代表,其浓郁的汤底和丰富的蘸料,让人回味无穷。重庆火锅以其红油锅底闻名,选用优质牛油熬制而成,搭配花椒、干辣椒等多种调料,形成独特的麻辣风味。
毛血旺
小河帮:以川南自贡为中心的盐帮菜,包括内江、宜宾、泸州在内,以味厚香浓、麻辣鲜香为特色,注重和讲究调味。
自贡开采井盐已有2000年的历史,兴旺发达的井盐产业不仅造就了著名的盐都自贡,还催生,传播,最终形成了川菜的重要派别—自贡盐帮菜。自贡井盐为盐帮菜提供了特殊的原材料,盐业繁荣带动了当地饮食文化的兴盛,而盐商、盐工们的奇特吃法,使盐帮菜独具特色,从而出现了盐商菜、盐工菜、私家菜等不同的品系,丰富和完善了盐帮菜系,推动了川菜技术的不断创新,固有“食在四川,味在自贡”一说。
除了自贡盐帮菜,其他川南城市也各具特色,如内江的球溪鲶鱼系列,宜宾李庄白肉、冷锅鱼、兔火锅。
水煮肉片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厨房内,炊烟袅袅;房舍内,华筵初开;酒肆旁,人头攒动。川菜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味型,更在于每一道菜品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
让我们一起品品那些不得不说的川味儿!
开水白菜
相传,开水白菜是由颇受慈禧赏识的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创制的。黄敬临当厨时,不少人贬损川菜“只会麻辣,粗俗土气”,为了破谣立证,他冥思苦想多时并经由百番尝试,终于创出了“开水白菜”这道菜中极品。后来,黄敬临将此菜制法带回四川,广为流传。
1954年,川菜大师罗国荣调至北京,任北京饭店主厨,负责国宴工作。他将“开水白菜”的烹调技术带回北京,成为国宴上的一道精品。
夫妻肺片
1935年,郭朝华和张田政夫妇在成都大北门外摆摊,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等下水料为主料,配以特制红油调料,创出了这道冷菜。
这对行走在街巷间的烟火眷侣,将市井智慧凝成一把解牛刀,平凡的食材在他们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口感和味道。后因夫妻默契配合的烹制场景,这道凉拌牛杂被食客唤作“夫妻废片”,后雅化为夫妻肺片。这道曾被视作“穷人美食”的菜肴,以“麻辣鲜香、脆爽回甘” 的味觉哲学,征服了国宴餐桌,从市井烟火升华为文化符号。
🌟
麻婆豆腐
诞生于1862年的成都万福桥边的“陈兴盛饭铺”。小饭店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时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这些人经常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日子一久,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的豆腐“滚、烫、鲜、嫩”,求食者趋之若鹜。有好事者见老板娘面上有麻痕,便戏称为“陈麻婆豆腐”,饭铺因此冠名为“陈麻婆豆腐铺”。据《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为成都著名食品。
🌟
鱼香肉丝
不少饭店的菜单上,都有“鱼香肉丝”这道菜,鱼香肉丝即炒肉丝。奇怪的是,烧制这道菜的原料中并没有鱼,为何又要取这样的菜名呢?其实这道菜的得名确实与原料没有关系,但与烹制它的调料有关。“鱼香”是川菜的一个代表味型,以此来命名的菜品,虽然原料中没有鱼,但其调料是民间烹制鲜鱼时所用的调料,结果使非鱼的菜品产生了鱼的香味,因而得名。
🌟
四川火锅
四川火锅大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出现。经过多方考证,其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酒城泸州的小米滩(现高坝二五厂)。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水(汤),加以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湿(因为有“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之说)。后经重庆纤夫改良为“毛肚宴”,并逐渐演变为今日风靡全国的九宫格火锅。四川火锅,以麻、辣、鲜、香著称,不仅是美食的象征,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共享美味佳肴,其乐融融。
🌟
回锅肉
回锅肉,具体于何时诞生、由何人创制、自何时流行,已无法考证。其原本是祭祖时的白煮肉,因加入郫县豆瓣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被誉为“川菜之王”,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
四川四季都出产蔬菜,冬天的蒜苗、春天的蒜薹、秋天的辣椒,它们和自制盐菜、干豇豆、萝卜干等配料搭配起来,使回锅肉成为一年四季的下饭神器。由于各地物产不同,风俗口味也有差异,回锅肉总体分为三大流派:川西坝子的传统回锅肉(蒜苗回锅肉),川东的旱蒸香辣回锅肉,再者就是广汉连山回锅肉。
🌟
东坡肘子
相传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做饭时因一时疏忽,将肘子烧得又黄又焦。苏东坡就让妻子用刀把烧焦的肘子刮洗干净,再放锅里炖煮,最后淋上炒制的各种配料,以掩饰焦味。没想到,肘子的味道却出乎意料的好。后来,他又将此方法带到了各地,东坡肘子就得以传世。
🌟
宜宾燃面
源自四川宜宾,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当地人称之为“燃粉”,因制作过程中热油泼在碗中的葱姜蒜和辣椒面上会发出“燃燃”的声响而得名。
一碗正宗的燃面,色泽红亮,麻辣鲜香,带着浓郁的花生香气和独特的酥脆口感,“绝绝子”的川味就藏在这看似简单的一碗面里。
🌟
自贡冷吃兔
又名香辣兔,是随盐业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民间传统美食,制作历史迄今近百年,有椒香麻辣味、香辣豆豉味、秘制陈皮味、滋鲜盐焗味等多种不同口味。其色泽鲜亮、爽口不绵、麻辣回甜,肉质坚实、嚼劲十足,兼具麻、辣、鲜、香、甜“五味调和、互不压味”的独特口感,深受大众喜爱。
🌟
简阳羊肉汤
中国四大羊肉汤之一。据历朝《简州志》记载,早在汉代简阳(古称牛鞞 )就已是“户户具鸡豕,十里闻羊香”了。简阳羊肉汤制作技艺经过上百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烹饪方式,汤色白如雪,浓稠似奶,几乎没有膻气,肉质细嫩丰腴,肥而不腻,吃过一次就让人念念不忘!
🌟
李庄白肉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而它的原名其实是“蒜泥裹脚肉”。这个名字来源于其肉片的形状和食用方式,即肉片薄而长,像裹脚布一样,用筷子裹而食之。肥而不腻、入口化渣、清香爽口的李庄白肉不仅给人们带来味蕾享受,其技艺也体现了“长江文化”的兼容与豪气。
🌟
古蔺麻辣鸡
是古蔺人祖祖辈辈研究出来的一种卤制小吃,以“鲜”“香”“麻”“辣”著称。每当逢年过节,古蔺的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只大鸡公,以自家自制卤水卤制然后再加以自己所制作出的特制蘸水,再邀请自家的亲戚一起品尝。后来又发展出了味道怪异的古蔺椒麻鸡与古蔺麻辣鸡,被称为:正宗不过麻辣,怪异不过椒麻。
“好吃”的四川人还创造出了无数令人垂涎的小吃,担担面、龙抄手、钟水饺、甜水面、钵钵鸡、三大炮等,每一道都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成为城市性格的缩影。
钟水饺:“要吃钟水饺,叫板都不好。”钟水饺为何如此特别?答案藏在那碗汤里。创始人钟家祖传秘方,选用十余种食材熬制的高汤,选用十余种食材熬制数小时,搭配上鲜嫩多汁饺子,鲜香四溢。
担担面:十九世纪末,四川乐山小贩陈包包为生计所迫,将面条、辣椒油、芽菜和肉末装在扁担两头的篮子里沿街叫卖,得名“担担面”。
甜水面:清代中期,成都街头出现了这种以糖、辣椒油和醋为主要调料的面食,价格低廉又饱腹。
龙抄手:抄手是四川地区对馄饨的特有称呼。龙抄手创始于上世纪40年代左右,当时春熙路浓花茶社的张光武等几位伙计商量合资开一个抄手店,取店名时就谐“浓”字音,也取龙凤呈祥、龙腾虎跃之意,定名为龙抄手。
三大炮:起源于旧时的“赶花会”,主要由糯米制成,在抛扔糯米团时,会发出“当、当、当”的响声,分为“铁炮”“火炮”“枪炮”,因此得名。
锅盔
军屯锅魁:又称“酥锅魁”,又名“酥油千层饼”,是四川成都彭州(原彭县)的传统小吃,以香、酥、脆、细嫩化渣为特色。
凉粉
“真正的川味不在辣度表上,而在对食材本味的尊重里。”千百年来,川菜始终保持着“既接纳又创新”的智慧,从烟火缭绕的传统家常小炒,到匠心独运的现代创意料理,川菜始终在时光流转中坚守初心,以不变的情怀书写着变化万千的风味篇章。对美食的敬畏,让川菜在传承变化中孕育出独特的东方至味,书写出一曲永不停歇的舌尖赞歌。
🏃
到四川
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美食之旅!
审核:马玉琪
来源:四川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