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到中年,三件事最难扛:失眠、肚腩,还有体检报告上的红字。”每年健康体检季,不少人拿着报告单心惊胆战,看到肝功能、血脂、血压、血糖“四大指标”异常,心里一紧:是不是要换生活方式了?
“人到中年,三件事最难扛:失眠、肚腩,还有体检报告上的红字。”每年健康体检季,不少人拿着报告单心惊胆战,看到肝功能、血脂、血压、血糖“四大指标”异常,心里一紧:是不是要换生活方式了?
可就在大家纷纷戒酒、控糖、走向“枸杞保温杯”时,有一项研究却抛出“反常识”的结论——适量长期饮用白酒,竟可能改善这四个健康指标。乍听之下,像是给老酒友找借口,但往下看,你可能会重新理解“酒”与“病”的那点微妙关系。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尤其白酒,几乎是每个家庭饭桌上的“常客”。有人说它是“社交润滑剂”,也有人恨它是“健康刽子手”。过去几十年,医学界对酒精的态度可以说是“谨慎再谨慎”。
但2024年一项发表在《中国公共卫生》上的队列研究,却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在控制饮酒量、饮酒频率、饮酒方式的前提下,长期适量饮用浓香型白酒者,其肝功能、血脂、血糖、血压四项指标,在十年跟踪观察中,较非饮酒组表现出更优异的稳定性。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喝酒有理”?别急着举杯庆祝,关键在“适量”二字。研究指出,每日饮用量控制在25毫升以内,且不与吸烟、高油高盐饮食同时出现时,白酒中的一些挥发性物质和微量生物活性成分,可能对代谢系统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尤其是在中老年群体中,这种低量刺激有时反而能激活部分代谢通路,促进血管舒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想起家里那位六十多岁还头脑清醒、走路带风的“老酒仙”。他每天饭后自斟一小杯,几十年如一日,却从没被查出脂肪肝或高血压。有人说是“体质好”,有人说是“命硬”,但现在回头看,或许是他掌握了饮酒的“度”。
不过话说回来,白酒虽香,喝多它可真不是“神药”。相反,长期过量饮酒是肝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加速器”。肝脏不是铁打的,它是个“玻璃心”,一旦酒精摄入过量,肝细胞就像被火烧过的麦田,大片坏死。长期下去,脂肪肝变成肝纤维化,最后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70万例肝癌新发病例与长期饮酒密切相关。
那为什么有些人喝一点反而更健康?这就要说到个体差异了。影响酒精代谢的关键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在不同人群中活性不同。有些人天生代谢快,酒精在体内“速战速决”;而有些人则反应强烈,脸红、心跳加速,说明身体在抗议。所以同样一两白酒,对不同人来说,可能差的不是“口感”,是“代谢速度”。
那研究里提到的“改善血脂、血糖、血压”又是怎么回事?研究团队分析发现,白酒中含有少量酯类、醛类、酸类等挥发性成分,这些物质在低剂量摄入时有一定调节血管张力、促进胆固醇代谢的作用。比如乙酸乙酯能轻微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波动;而香味成分中的微量多酚类物质,可能具有抗氧化、改善血脂的潜力。虽然这些物质含量极低,但在长期微量摄入的情况下,可能产生“蝴蝶效应”。
当然并不是所有白酒都有这个“潜力”。研究中特别强调,必须是传统工艺酿造的纯粮白酒,而非勾兑、速成、劣质产品。那些靠香精调味、添加剂拼命“冲味”的所谓白酒,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可能增加肝肾负担。市面上不少低价白酒,甲醇、杂醇油含量超标,喝了不仅不养生,是在“用健康赌命”。
生活中,其实不难发现一个细节:那些真正“会喝”的人,从来不是拼命灌,而是慢慢品。他们讲究的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把酒当成一种调剂,而不是发泄情绪或者麻痹压力的工具。这样的人,往往心态平和,饮食有节,作息规律,这才是“健康长寿”的底气。
再说回“白酒改善健康指标”这事,其实也像吃辣椒、喝咖啡一样,有点“刺激疗法”的意思。适量刺激身体某些调控机制,有时反而激发内在调节能力。但前提是身体本身状态还不错,能承受轻微的“打扰”。所以这类研究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微调建议”,而不是给饮酒开绿灯。
如果你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病,那就别拿这研究当理由。医生的底线是:已病之人,不宜饮酒,因为哪怕是少量,也可能打破身体脆弱的平衡。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其实这项研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应当重新审视“饮酒”这件事的复杂性。不是简单地说“喝就是坏”,也不是一味推崇“滴酒不沾”。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来不是“极端控制”,而是“科学掌控”。就像古人说的,“过犹不及”,白酒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灵丹妙药,它的善恶,全看你怎么用它。
回到现实生活,很多人都在追求“健康长寿”的秘诀。其实秘诀说穿了就一句话:别让身体过劳,别让情绪过火,别让饮食过量。白酒能不能喝,不是关键,关键在你有没有把它当成一种“生活调味”,而非“健康赌注”。
说到底健康从来不是某一种食物、某一个习惯决定的,而是千百个细节叠加的结果。今天这项研究,更多像是给我们一个提醒:生活中很多看似有害的东西,若掌握好“度”,也可能成为助力。就像火,能煮饭,也能毁屋,关键在你怎么用。
愿你在觥筹交错中,不迷失健康的方向;在养生路上,既有节制的智慧,也有生活的情趣。白酒有没有“立功”,说到底是你有没有“立住”对自己身体的责任感。
你怎么看待这项研究的观点?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喝了一辈子酒却身体倍儿棒”的长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与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建中,刘洁,王晓明,等.适量饮酒对白酒中微量成分与代谢指标关联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5):635-642.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
声明:以上内容仅为健康科普信息,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饮酒需谨慎,尤其对于已有基础疾病者,请遵循医嘱、理性对待。如有相关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无任何营利目的,旨在传播科学健康理念。若内容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