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撕裂了长空,也点燃了全民族的怒火。当硝烟弥漫战场,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在文化战线打响。从《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到《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从鲁迅的犀利笔锋到街头巷尾的抗战漫画,文化人以笔为戈,用文字与艺术筑起一道无形的精神长城。
九三阅兵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抗战胜利80周年!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撕裂了长空,也点燃了全民族的怒火。当硝烟弥漫战场,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在文化战线打响。从《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到《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从鲁迅的犀利笔锋到街头巷尾的抗战漫画,文化人以笔为戈,用文字与艺术筑起一道无形的精神长城。
文化抗战的力量,首先体现在唤醒沉睡的民心。田汉在狱中写下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成为激励亿万同胞的号角;冼星海将黄河的咆哮化作音符,让每一个音符都刺穿敌人的心脏。这些作品如惊雷,唤醒了麻木的灵魂,让“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其次,文化抗战是刺向敌人的精神利刃。巴金的《家》控诉旧社会的腐朽,更激励青年投身救亡;郭沫若的《屈原》借古讽今,揭露侵略者的残暴。这些作品如匕首,直刺敌人的心理防线,瓦解其“以华制华”的阴谋。
更重要的是,文化抗战凝聚了全球华人的力量。海外华侨通过报刊、戏剧传播抗战真相,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文化的纽带,让散落各地的华人拧成一股绳,共同为民族的存亡而战。
14年烽火中,文化人用笔墨书写了不屈的传奇。他们证明:真正的胜利,不仅来自战场上的厮杀,更源于精神上的屹立不倒。
来源:乙澤-趙公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