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又到了淼淼的娱乐时间啦!《花儿与少年》最新季里,当那英接过马思纯喝过的饮料瓶,下一秒的擦拭动作被镜头放大时,一场关于抑郁症患者社会处境的隐形辩论悄然爆发。这个看似普通的卫生习惯,为何在”马思纯减药量”的新闻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
大家好!又到了淼淼的娱乐时间啦!《花儿与少年》最新季里,当那英接过马思纯喝过的饮料瓶,下一秒的擦拭动作被镜头放大时,一场关于抑郁症患者社会处境的隐形辩论悄然爆发。这个看似普通的卫生习惯,为何在”马思纯减药量”的新闻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
弹幕分裂成两派,一派认为这是正常防疫意识,另一派则联想到马思纯刚坦白“药物需10小时代谢”的抑郁症背景。这种微妙对比揭示了公众对生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的双标——我们可以自然接受感冒患者的飞沫传播风险,却对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保持戒备。
某高校曾做过模拟实验,当演员以“抑郁症患者”身份向路人求助时,成功率比“感冒患者”低42%。这印证了2023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尽管抑郁症终生患病率达6.8%,但超60%受访者仍认为抑郁症患者“需要特殊对待”。
回顾公众人物抑郁症史,2003年张国荣离世时,舆论场还充斥着“脆弱”“矫情”的指责。二十年后的今天,马思纯公开讨论减药过程能收获祝福,这确实是进步。但弹幕里飘过的“扫兴”“破坏气氛”,对她身材从发胖到瘦身始终如一的苛刻评论,证明偏见只是换了表现形式。
她在节目中展现的康复关键因素——七位同伴创造的“无评判环境”。当陈数自然地与她共饮一瓶水,当张晚意用云朵照片回应她的情绪,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实则是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无评判环境”对待。
与抑郁症患者相处需要打破三个思维定式:首先,避免那英式的“多睡觉就好”这类无效安慰,学习张晚意“接住情绪碎片”的陪伴艺术;其次,放弃过度保护,像陈数那样用平等态度建立信任,最重要的是不把停药作为成功标志,马思纯说要“第一个告诉同伴”的减药决定,其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被见证的勇气。
当社会还在争论该不该擦瓶口时,《花少》已经给出答案——抑郁症患者需要的从来不是小心翼翼的特殊对待,而是能共享一瓶水的平常心。或许当我们停止计算与他们的“安全距离”,才是真正开始理解心理健康的时刻。
来源:漓说新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