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材、画图、切割、修整、打磨……3月20日,巫溪县文峰镇龙凤工艺非遗工坊内,十余位残疾雕刻师正伏案工作,一把把刚雕刻完的木梳就放在手边、桌旁和墙边的竹筐里。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刘冲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公示了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我市巫溪县龙凤工艺非遗工坊《文峰木雕:“雕”出幸福路》成功上榜。
这间乡镇工坊为何入选?
与木雕技艺结缘30余年 残疾木雕师打造起木梳工坊
选材、画图、切割、修整、打磨……3月20日,巫溪县文峰镇龙凤工艺非遗工坊内,十余位残疾雕刻师正伏案工作,一把把刚雕刻完的木梳就放在手边、桌旁和墙边的竹筐里。
制作台一旁,龙凤工艺非遗工坊负责人吴纯清拿起一把小巧的木梳,在自己的头顶快速梳了两下。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梳梳头发、刮刮筋络,也方便向前来参观的客户展示工坊的产品。
1965年,吴纯清出生于巫溪县,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留下腿部残疾。高中毕业后,为了自谋出路,吴纯清试着做过瓦工、裁缝、修理工,但都因不适合自己作罢。1991年,吴纯清转学木工,因为身体不便做搬搬抬抬,便到一个木雕工艺品厂做学徒,专门学木雕技艺,自此与“木”结缘。
“虽然做力气活不方便,但木雕要的就是能坐得住板凳。”吴纯清说,仅用了两年,他就成了工厂厂长,此后他便带着这个不大的木雕厂闯荡市场,“什么好卖就做什么,木梳、家具订单来者不拒。”
然而,不久后工厂搬出了镇子,吴纯清又失业了。
思前想后,吴纯清决定自己单干。2003年,吴纯清把自己家改造成木雕车间,开起了家庭作坊,他以寓意吉祥的“龙凤”作为自己的厂名,自此木雕技艺就与吴纯清的命运深深绑定。
传授非遗技艺 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
为了守住传统手艺,吴纯清坚持厂内产品一律保留手工雕刻,即便是一把简单的梳子,从开料到成品,也要经过手工粗打、细磨、粗雕、细刻等数道工序,确保梳子的形体清新、面色典雅。
“根艺、家具等产品较大,游客带不走,我就把木梳做成拳头产品。”吴纯清介绍,他把工坊制作的木梳等产品推销至旅游景区合作销售,到了2022年,他的工坊销售额已经达到2600万元,而这其中,有超过一半来自那一把把看上去不起眼的木梳。
工坊产品逐渐打出名气后,制作木雕产品的人手就不够了。吴纯清就把赚来的钱用来投资租用工厂、仓库,家庭作坊也因此成了“龙凤木雕厂”。
2019年,文峰木雕工艺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吴纯清作为文峰木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正式肩负起传承这项传统工艺的使命。
传承需要更多人学会这门技艺,吴纯清想到自身经历,便开始为附近乡镇的贫困户及残疾人进行免费培训,前后共计400余人参加了培训,其中残疾人就有375人。培训后,一部分人可以直接进入龙凤木雕工厂,另一部分人则由他推荐到其他加工厂。
拍短视频开直播 他们要把木梳卖向全国
跟着吴纯清学手艺的,还有他的女儿吴娟。从3岁起,吴娟便看着自己的家变成车间,父亲将桃木、杏木等常见木材变为精美梳子、家具。因此,大学一毕业,她便选择和父亲共同打理公司。
吴娟在大学学的是绘画专业,熟悉工艺美术,因此主要从事产品设计工作。“除了传统产品,为了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我在木雕产品中融入了更多年轻人喜爱的元素。”吴娟说,她还为父亲的工厂引入了短视频、直播等销售方式,这进一步打开了木梳的市场。
“像我手上这种小一点的梳子,就很适合放在手包里面,女生平时出门非常易于携带,两种颜色,棕色的是桃木,黄色的是黄杨木……”如今,吴纯清也偶尔在女儿的直播中出出镜,展现自己的雕刻手艺。
走过最初的艰难,路宽了,平了。吴纯清的目标更加清晰,深研非遗技艺,让乡村里的好产品卖到全国、闯出国门。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