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内科刘必成教授、吕林莉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美国化学学会纳米》,IF 15.8)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题为“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内科刘必成教授、吕林莉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美国化学学会纳米》,IF 15.8)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题为“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ultured with Fetal Bovine Serum and Human Platelet Lysate”,这一成果聚焦评估人血小板裂解液(HPL)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MSC-EVs)产量、质量和功能属性的影响,有望推动MSC-EVs临床转化。
本文第一作者为张玥博士和宋静博士,通讯作者为刘必成教授、吕林莉教授和汤涛涛副研究员。
MSC-EVs在再生治疗领域极具潜力,但传统上应用胎牛血清(FBS)作为常用培养补充剂,其含有的异种成分阻碍了MSC-EVs的临床应用。HPL被视为 FBS 的潜在替代物,然而HPL作为MSCs培养基产生的EVs是否适合临床转化尚不明确。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内科刘必成教授和吕林莉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资助下,全面系统地比较了HPL和FBS对MSCs-EVs产生和性能的影响,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发现,(1)HPL培养条件为MSC-EVs生产提供良好的母细胞状态(MSC呈现高活力、快增殖及低凋亡衰老特性)。(2)促进EVs产生,保障关键质量属性。两者在平均粒径、形态、表面标志物表达和免疫抑制等关键质量属性上无显著差异。而重要的是,HPL培养条件下的EVs产量比FBS显著增加。(3)多组学分析显示不同脐带来源的H-EVs样本组成相似性更高,货物稳定性更强。(4)该研究对H-EVs和F-EVs的主要差异组分进行功能分析发现,H-EVs在促进再生特别是促进血管生成方面表现卓越。研究者们发现,H-EVs中多种促血管生成的mRNA和miRNA表达显著增加。体外实验中,H-EVs能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成管并增强其迁移能力。在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H-EVs对肾功能、病理损伤和肾损伤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F-EVs,且能显著促进肾血管生成,增加内皮细胞增殖能力。
本研究核心发现示意图
该研究通过全面比较论证HPL和FBS对MSC-EVs产生、质量和功能属性,证实了HPL作为MSC培养基补充剂,可显著提高EVs的产量,增强其血管生成潜力,且不改变关键质量属性。该研究为运用HPL于临床级MSC-EVs的生产提供了有力证据,为推动MSC-EVs在再生医学中的临床转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编辑刘敏 校对王倩 编审程守勤)
来源:东南大学中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