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接盘娃哈哈:打赢遗产官司易,救“烂摊子”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17:32 1

摘要:2024年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销售额迎来一波猛增,但拆开来看,卖的还是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这些十几年的老产品,且去年的亮眼业绩,相当一部分来自消费者对宗庆后的悼念。昔日“爱国、节俭、专一”的人设早已破碎,这样的业绩注定是昙花一现。

你以为宗馥莉打赢遗产官司,就能每天在5000平别墅里睡到自然醒,对着11位数账户余额傻笑,过上奢靡躺平生活?

错了。即便赢了继承之战,她接手的娃哈哈,早已是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

很多人没意识到,娃哈哈帝国早已不复当年。宗庆后打造的“联销体模式”曾大杀四方,却也让企业“一招鲜吃遍天”,近十几年基本原地踏步。

看家的瓶装水生意,先后被农夫山泉、华润怡宝超越;转型奶粉、白酒、童装的尝试,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核心饮料赛道,更是十几年没再出第二个爆款。

拉开娃哈哈的营收数据便知:自1987年成立后,业绩一路狂飙,2013年达到783亿的顶峰,此后连年下滑,2023年已缩水至500亿。

2024年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销售额迎来一波猛增,但拆开来看,卖的还是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这些十几年的老产品,且去年的亮眼业绩,相当一部分来自消费者对宗庆后的悼念。昔日“爱国、节俭、专一”的人设早已破碎,这样的业绩注定是昙花一现。

除了营收下滑,娃哈哈还面临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内外无数双“手”都在“吸血”,外围又有强敌环伺。这一仗,宗馥莉真的不好打。而娃哈哈如今的困局,根源其实全在宗庆后身上。

宗庆后曾被誉为“营销天才”,43岁才创业,从校办工厂起步,先后推出儿童营养液、AD钙奶、瓶装水、八宝粥等经典产品,不少80后、90后都是喝着这些长大的。

但这些产品并非娃哈哈的核心竞争力,真正让它成就商业帝国的,是1994年宗庆后开创的“联销体模式”——这在当年堪称降维打击。

表面看,娃哈哈的多级营销体系和其他企业没差别,但宗庆后用“胡萝卜加大棒”,把经销商绑成了利益共同体。

具体操作很精明:首先要求一级经销商“先打款后发货”,这在当年普遍赊销的背景下格外特殊;还强硬要求经销商按前一年销售额的10%缴纳保证金,若未完成任务、跨区串货或低价倾销,就扣除保证金。

如此强硬的策略,为何经销商还挤破头想做?因为“大棒”后藏着“三根胡萝卜”:一是保证金每月有利息,且利率高于银行同期水平,保证经销商不亏;二是完成任务不仅能立即拿回保证金,还能获高额返点——比例远高于同行,诱惑力十足;三是娃哈哈会为每款产品疯狂砸广告,强势曝光让货根本不愁卖。

有这三重激励,经销商自然拼尽全力,把娃哈哈的饮料卖到大城小镇、街头巷尾,甚至田间地头。

经济上行期,中国消费品不愁卖,饮料、白酒、牛奶等品类年增速超20%,企业拼的就是渠道覆盖能力。

娃哈哈的联销体最能调动渠道积极性,效率冠绝行业,宗庆后也靠这招坐稳“中国饮料之王”的位置。

但联销体的弊端根深蒂固:经销商的保证金压在娃哈哈手里,一旦没完成业绩就会损失,所以他们只愿卖畅销老产品,对新产品极度抵触。这导致过去20多年,娃哈哈再也没能推出像AD钙奶、营养快线这样的超级大单品。

打开娃哈哈官网,产品列表看似丰富——瓶装水、茶饮、乳饮料、速食粥等应有尽有,但核心销量仅靠三款产品支撑:八宝粥(1992年诞生)、AD钙奶(1996年诞生)、营养快线(2005年诞生),其余产品销量占比加起来不足5%。最“年轻”的营养快线,至今也有20年历史。

饮料行业里,除了可口可乐这样的百年特例,多数产品都有生命周期。比如曾风靡一代的营养快线,2013年销售额达200亿,2014年就跌至153亿,此后连年下滑,2016年更是腰斩至84亿。这些年它不再公布销售数据,但明眼人都能察觉:现在喝营养快线的孩子,比十几年前少了太多。

娃哈哈其实也在努力推新,但经销商为完成业绩,对新品毫无耐心——一旦热度下降、广告投入不足,新品就会被抛弃,经销商又兜兜转回去卖AD钙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宗庆后在世时,始终没对渠道改革,反而高估联销体的价值,试图“一鱼多吃”:2010年试水奶粉、2013年切入白酒、2018年布局保健品,最终全以失败告终。

若没有竞争对手,娃哈哈或许还能安稳度日,但中国市场从没有“独善其身”的可能。2000年后,宗庆后面前出现了两个“神级对手”:一个是最具狼性的民企农夫山泉,另一个是效率最高的央国企华润集团。

走进便利店打开冷柜时,你或许没意识到:每瓶饮料的摆放位置都暗藏玄机,每一寸空间背后,都是饮料巨头的激烈博弈——这场博弈的结果,最终改写了各大巨头的命运,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娃哈哈的行业地位,全被一个个冷柜悄然改变。

其中逻辑很简单:消费者买饮料时,倾向于选最先看到的产品;但终端货架有限、展示空间稀缺,你的产品占了好位置,我的就只能放差位置。因此,每一家门店、每一台冷柜、每一个货架,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具体怎么争?巨头会派一线业务员深入门店:帮老板理货、送福利、处关系,说服老板多订货,把自家产品摆到更好位置。

若是大型商超或连锁便利店,就对接总部支付陈列费,为产品“买”C位;若是夫妻老婆店,除了维护关系,还会直接送冰柜,以此换取更好甚至独家的展示位置

这正是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崛起的关键,也是娃哈哈近十几年收入停滞、瓶装水份额萎缩的核心原因。找家附近的便利店看看就知道:农夫山泉、怡宝、可口可乐的产品常摆在显眼处,娃哈哈却很难占C位。

原因很简单:娃哈哈派去终端帮老板理货、维护关系的业务员太少,很多地区甚至完全没有。多家媒体曾报道:《中国企业家》提到,去年之前,多位门店老板“从未见过娃哈哈业务员”。

镜像工作室的文章也提到,一位烟酒店老板说“上一次见娃哈哈业务员还是两年前”,而怡宝业务员一两周来一次,农夫山泉业务员甚至一周来两三次。

可媒体和官网上,总能看到娃哈哈营销体系的“庞大数字”——7000家经销商、10万家批发商,这么多分支为何到门店就“不见人影”?问题根源还是联销体模式:娃哈哈只负责生产,把终端精细化管理交给经销商。

但大部分经销商都是“躺功劳簿”的老人,既没动力也没能力做精细化运营,往往把货扔给下级分销商或门店就不管了,在家坐等收钱。

反观农夫山泉和华润怡宝,两家都打造了近万人的销售队伍,业务员每天跑50-60家门店,争抢货架每一寸空间。此消彼长之下,娃哈哈的产品自然卖不动了。

更棘手的是,这两个对手实力远超一般企业:华润怡宝背靠央企华润集团,家底雄厚,而华润本身是中国效率最高的国企,旗下华润雪花、华润万家等都是行业翘楚。

怡宝依托母公司财力,在全国建瓶装水工厂,加上渠道创新,“小绿瓶”纯净水迅速成为百亿级单品,在纯净水市场超越娃哈哈。

农夫山泉则是最擅长营销的民企之一,瓶装水大战中,钟睒睒另辟蹊径开创“天然水”品类——把接自来水管就能生产的纯净水,升级为需办采矿证才能获取水源的天然水,率先抢占全国稀缺水源地,把对手挡在门外。

而且农夫山泉推新执行力极强,茶π、东方树叶、NFC果汁等都成长为几十亿甚至百亿级大单品,除了可乐,消费者想喝的品类几乎都有覆盖。

在这两个对手的夹击下,娃哈哈瓶装水份额持续下滑:2005年还是行业“一哥”,后来先后被康师傅、农夫山泉、怡宝超越,最终跌出前三。

瓶装水下滑初期,娃哈哈靠2005年推出的营养快线掩盖了联销体的短板——这款爆款风靡大江南北,一度撑起半壁江山。

但2013年后,营养快线遭遇食品安全谣言,新品又接不上力,渠道再被农夫山泉、怡宝夹击,最终陷入收入长期停滞的困境。

而娃哈哈之外的饮料行业,这些年格外热闹:凉茶、气泡水、无糖茶等领域不断有新大单品诞生,元气森林、东鹏特饮等后起之秀也成长为行业新贵。

2013年后,商业世界早已不是宗庆后熟悉的模样:以前在央视打广告就管用,现在要去电商、短视频找流量;以前给经销商压货就行,现在要派业务员逐个冷柜理货。如今的商业世界,“一招鲜”早已吃不通,不适应变化就会被淘汰。

娃哈哈的问题其实不难诊断——销售数据摆在眼前,根本藏不住。宗庆后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及早传位给接班人,让新生代有机会解决这些问题。

2024年他撒手人寰,将位置传给宗馥莉后,她眼前的对手个个强劲:农夫山泉的钟睒睒、华润系的张伟通、元气森林的唐彬森,这些人要么老谋深算,要么手眼通天,要么年富力强,全是难啃的“硬骨头”。

宗馥莉一边要应对遗产官司,一边要推进内部深度改革,这场仗确实难打。所以,她并非刻意营造“大女主”人设,而是只有铁腕强势的领导者,才能拯救如今的娃哈哈。

打赢这场改革仗,她就能成为比肩董明珠的企业家;打不赢,或许就只能在5000平的别墅里,看着11位数的银行余额,对中国饮料行业的激烈战局隔岸观火。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