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1年1月19日,对于林语堂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中午,他应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的邀请去赴宴。离家前,他看到长女林如斯在房中静坐喝茶,桌上还摊着未译完的唐诗手稿。
1971年1月19日,对于林语堂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中午,他应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的邀请去赴宴。离家前,他看到长女林如斯在房中静坐喝茶,桌上还摊着未译完的唐诗手稿。
可谁能想到,几个小时后,悲剧就发生了。工人在打扫房间时,发现47岁的林如斯吊在窗帘杆上,身体还有温度,遗书墨迹未干,上面写着:“对不起,我实在活不下去了,我的心力耗尽了,我非常爱你们。”
时间回到1923年5月,当时林语堂正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眼看妻子廖翠凤产期临近,他毅然放弃了博士学位考试,赶回厦门迎接长女的降生。他说:“否则阿苔要成德国人了。”“阿苔”就是林如斯的乳名。
林如斯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七岁便在《西风》杂志发表文章,十六岁出版英文日记集《吾家》,还得到了诺贝尔奖得主赛珍珠的亲笔作序。她为父亲林语堂的巨著《京华烟云》撰写的书评,更是惊艳了文坛,大家都说“天才少女的序章比小说更透亮”。
抗战爆发后,林如斯的爱国情怀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在《决定回国》中写道:“同胞在打仗,我们在国外奢侈享受!我宁可穿草鞋吃糙米!”1940年,她随父母辗转抵达重庆,住进了北碚蔡锷路的土屋。日军轰炸机掠过时,她躲在竹林里目睹中国战机击落敌机,兴奋地对妹妹林太乙说:“这才是我的国!”
1943年,20岁的林如斯独自返回烽火连天的昆明。凭借流利的英语,她担任了军医署长林可胜的秘书,负责协调盟军援华物资。美军血库设备运抵时,军政部授予她陆军中尉衔。她翻译伤员病历常常彻夜不眠,空袭警报响起,她就蹲在桌下继续写。有次弹片击穿了办公室玻璃,她抖落满身碎渣,还笑着说:“北碚挨炸后更英俊,废墟只添气概!”
在卫生训练所,林如斯遇到了协和医学院的才俊汪凯熙。两人在伤兵营给截肢者换药时互生情愫,相约抗战胜利就结婚。双方家长交换庚帖那天,林语堂特意托人从印度捎回克什米尔羊绒,准备给女儿裁嫁衣。
可就在订婚宴前夜,变故突然发生了。林如斯跟着美国同学的哥哥狄克私奔了,留下满堂宾客面面相觑。狄克是广告商之子,初中就辍学了,林语堂早就觉得他“绣花枕头一包草”。
婚后,狄克的真面目逐渐暴露出来。他挪用林如斯的稿酬赌马,醉酒后还把怀孕的她踹下楼梯。当林如斯发现丈夫搂着舞女在夜总会厮混时,她终于忍无可忍,在流产三次后,签了离婚书。
1955年深秋,林如斯裹着旧旗袍回到了纽约父母家,行李箱里除了几本唐诗集,就只剩药瓶了。此后,她的精神状况时好时坏,数度进出精神病院。
为了让女儿振作起来,林语堂带着全家人去欧洲游历。在威尼斯,贡多拉划过叹息桥时,林如斯突然说:“这桥该改名叫绝望桥。”林语堂还鼓励她翻译唐诗,说她译的谢冰莹《女叛徒》再版六次,读者都等着她的新译作呢。林如斯开始翻译杜甫的《春望》,可“烽火连三月”刚写完,她就伏案痛哭。
她虽然稍清醒时译完了三十首唐诗,但后来又突然烧毁了所有译稿,还说:“我是该在重庆大轰炸时死掉的人。”
1971年那个冬日,林如斯给父母茶杯续上热茶,转身关上了房门,然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林如斯的一生,有过辉煌的开始,她才华横溢,爱国热情高涨,可却因为一段错误的婚姻,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悲剧让人惋惜,也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她本是天才少女,有着无限的可能,却被爱情和生活的磨难击垮,实在是令人痛心。
文献来源:澎湃新闻《佳人如斯:上天给了她才情、亲情、友情,却不肯予她爱情……》、中国作家网《“自由婚姻”的幻象:林语堂之女为婚姻自杀》等。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