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谁没碰上过这样的事:身边多年打拼、被你带出来的好兄弟,关键时刻人心思变,一回头就觉着对方像陌生人。何应钦和蒋介石,这俩人的故事就是这样一碗参杂着兄弟情、权力账、隐忍和猜忌的大冷面——你看着没什么料,其实每一筷子底下都有风暴。
何应钦——老蒋最信的臂膀,最终却成了刺向自己的那只手?
说起来,谁没碰上过这样的事:身边多年打拼、被你带出来的好兄弟,关键时刻人心思变,一回头就觉着对方像陌生人。何应钦和蒋介石,这俩人的故事就是这样一碗参杂着兄弟情、权力账、隐忍和猜忌的大冷面——你看着没什么料,其实每一筷子底下都有风暴。
二十多年并肩作战,说何应钦是蒋介石“左膀右臂”真不算夸张。当初的老蒋刚刚扶稳大位时,手下能打的、能用的、能听话的——那是真没几人。那时候的何应钦,总带着点贵州人的憨实,还有点日本留学回来那股“认死理、听管教”的劲,外界看,他当年可吃香着呢,连带着在黄埔也混出了大名声。
可又有意思的是,1949年快要散伙的时候,很多老蒋的亲信赶紧跟着去了台湾,生怕晚一步就被落下。只有何应钦,兜了个圈子,先跑到了香港——说好听叫“溜达”,说不好听,让人琢磨他是不是在等个新主。你懂的,那个时候往香港跑,可都是些“不是铁杆”的人才那样干。
这进退之间,就埋下了“兄弟情裂”的小种子。说到底,何应钦这个人,骨子里就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他一辈子,至少三回让蒋介石惊出冷汗:你说他没骨气吧,他偏偏说话不硬,也不张扬;你说他是死忠吧,关键时刻却总和老蒋的死对头眉来眼去。这不,蒋介石在日记里好几次情绪爆发,气得写下“无骨气、无人格、耽误了我一世心血”这种狠话。说实话,你家里要是有个这样“半热不冷”的亲表弟,也得烦。
往回倒一倒——
何应钦人贵州的,家境不算特好,属于那种走正途不容易、必须拐两道弯才能混出来的主儿。年轻时在日本军校泡过,回国时手里有点资历,在贵州军里混饭吃,还娶了军阀王文华的妹妹,前途一度也挺敞亮。结果王文华倒台被干掉,他也差点小命玩完,被赶出来当了“街溜子”。那会儿要不是内兄王伯群拉他一把,说不定就淹死在地方小军阀的泥潭里。
说来也巧,他给孙中山拉进了广府、安排到黄埔军校。其实蒋介石那个圈子,不是随便谁都能进的,何应钦因为既是日本老同学,也有王伯群的引荐,这才有机会成了“自己人”。当年老蒋身边会靠得住的就那几位,剩下的没几个让人省心。你要是翻照片还能看到那张流传很广的“四人照”:孙中山、蒋介石、何应钦、王伯龄。说白了,不论王伯龄多会玩、多能喝,还得拿何应钦做参照物——干事、听话、稳妥,给老板长脸。
1925年东征陈炯明,真刀真枪里,何应钦手下兵丁不多,愣是在棉湖守住了“口粮线”,这可是跟着老蒋打出名头、立了头功。东征再东征,一路打进惠州,名声一天高过一天,直接接了蒋介石的老本行:第一军军长。你想想,老蒋要是心里不信他,能把自己王牌交给他?
可人嘛,会因位置变。那时候何应钦还嫩,总想着“拢得住蒋,拢得住别的人”,所以也不傻:头一回把黄埔里的红色分子盯紧,搞起“孙文主义学会”,等于向共产党说“不”,在蒋眼里,这种“见人说人话”的聪明人,最省心最可靠(也最让人提防)。
再看中山舰事件,那是老蒋一辈子心头刺。老蒋一旦觉得自家局子快被掀了,谣传汪精卫、李之龙要施“调虎离山”,把他整走,老蒋第一个想到不是别人,偏偏是何应钦。电报一打过去,何应钦二话没说叫蒋赶紧来自己地盘,还说“你要是真撤就来汕头,我这儿有兵,你放心”。照理说,这样的铁杆,下半辈子肯定平步青云吧?
人总是会变的。接着国共破裂,蒋介石和武汉政府干上了。各路人马拉帮结派,谁都想当老大。偏偏这时候,何应钦开始学聪明,进退有度。蒋在徐州吃亏后,大家都觉得他要倒大霉,何应钦低声下气不讲话,表面什么态度都没有。蒋眼巴巴盯着他,希望“兄弟意思意思、给句人话”,何却低着头装哑巴。你说这是不是老蒋心里憋气的那点?
后来,蒋介石一赌气下了野,何应钦没等事凉完,就成了黄埔系的头,把老蒋老底专给掀了,甚至还调兵遣将不听老蒋的调度。那时候在南京和上海的斗法,何应钦直接把老蒋的七个补充团给拆了,分进各部——这人做得可不软,是真敢顶撞。难怪蒋介石气得骂娘,日记里骂他“背叛我心”。
调子高了一阵,风就开始转向。龙潭一战何应钦成了大功臣,可蒋复出后一刀就把他的兵权收走,改坐冷板凳当参谋。说是留守,其实有点“养闲人”的意味。蒋和他的梁子,从那会儿起已经结得死死的。
但最让人觉得窝心的,还是西安事变。1936年老蒋被张学良杨虎城扣在西安,南京乱成锅粥。谁指挥?理论上应该轮到冯玉祥,但蒋信得过的,还是何应钦这个“自己调教出来”的人。只是何应钦,做人彬彬有礼、里头其实精明厉害,他跟黄埔老同学拉线,扶了自己当家。结果一面讲武力救蒋,一面又私下跟汪精卫通气,让他速速回国。你说他是真心救吗?还是真想趁机上位?连宋美龄都跟他翻脸,说你要是乱来,万一炸死蒋委员长咋整?何连正眼都不瞧,甩锅:这是党中央集体决策。
风雨飘摇时刻,真交情真假意愿,全被逼出来。后来西安和平解决,蒋倒给了他个好脸色,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兄弟”不再是一条心了。
再往后,陈诚、顾祝同,他们这三驾马车,看似平起平坐,实际上何应钦日子越发难过。陈诚和何天生不对付,蒋也是有意让他们两人“掰手腕”,相互制衡。一来二去,何应钦本来能插手的大权,被拆得七零八落。
抗战胜利,何应钦眼见自己被边缘化,先是被派去联合国做“团长”,该插手的都插不进去。后来战事紧要,又叫他回来替白崇禧掌国防部长。可这待遇和位置,心里怎能舒服?谁都抢着功劳、推卸责任,关键时候老蒋还信不过他。这一回,白崇禧屡屡唱反调,何应钦又拿腔对蒋说,前线调令以后必须他点头才行,等于顶嘴了老板。蒋气得够呛,连夜记日记骂了个“五逆”,把何和白推成一伙。
大溃败时,何应钦干脆甩锅辞职,说是“治病”不回南京,蒋请不过来,黄埔系也不买账,撂挑子看事态。后来国民党气数已尽,桂系要靠他出来救场,李宗仁一边喊,一边跑去上海拉他出山。何应钦一口回绝,说没蒋先生同意,万万不能做。言外之意,自己其实还心系“老东家”呢。
这边李宗仁不死心,蒋那头一听更不痛快——你我当年一条船,为啥现在有求于你你倒站到桂系那边?这心结,真要多疙瘩有多疙瘩。
最终,解放大军渡江而下,何应钦权力也快用尽了。原本说好两个月救国,最后啥也没救成,灰头土脸,弄得老蒋心里又添一道疤。
何应钦最后还是去了台湾,不过到了那儿,待遇也不再是当年。没实权,有虚名,连点怀旧的排场也没留下多少。蒋介石片刻未忘他的“背叛”,可心底那点舍不得也没压住——说得直白,就是“恨铁不成钢”。这两人,几十年恩怨,拢在一块,纠缠又无法断清。
你说,何应钦这一生,到底是心软、世故,还是“反骨”?他到底算不算背叛蒋介石?还是说,只不过是时代漩涡里,一个打小半推半就的聪明人,在大浪里学会了不被任何人吃死?
这个问题,估计老蒋那一口气没咽下时,也没想明白。我们坐在今天的冷板凳上,说他油滑也好,有情有义也罢,反正最后都只剩下一声叹息:有些兄弟,走了半生,到头来还是各自为王,风里雨里错身而过,剩下的只能交给后人评说。
来源:花中悠然漫步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