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暑期,栾川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游客接待高位运行,景区、乡村旅游点客流量大幅增长。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洛阳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探索适合我县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激发文旅干部成长活力,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在落实“两高四着
编者按:2025年暑期,栾川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游客接待高位运行,景区、乡村旅游点客流量大幅增长。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洛阳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探索适合我县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激发文旅干部成长活力,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在落实“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上做表率,县文旅工作专班办公室(县文广旅局)组织青年干部围绕游客关注的旅居生活、文化服务、民宿体验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3期,现予以摘编刊发。
《栾川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为促进栾川县“十五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高质量发展,为“十五五”文旅规划提供详实的资料,根据县文广旅局党组统一部署,7月14日—8月3日,县文广旅局组织工作人员对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服务对象和城乡居民进行了为期20天的专题调研。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委、政府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公共文化职能、社会和谐发展和群众幸福指数的显著标志。
近年来,栾川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扩充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为主要任务,以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方法为重要手段,扎实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当前栾川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调查范围与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在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部分农家宾馆发放问卷,了解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满意度。此次调研发出问卷660份,收回问卷638份,收回率96.67%。
2.实地调研:走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了解其建设情况和服务内容。
3.人员访谈:与县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县文联、广场舞代表队、业余剧团、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和优化措施。
三、栾川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成效“十四五”以来,栾川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完善,县委、县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十四五”规划,并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结合县、镇、村实际,对我县公共文化设施的种类、数量、规模进行科学布局,形成了场馆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相结合的服务工作体系。
01强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馆开办少儿暑期公益艺术培训)
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阵地,县、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1.县域层面。图书馆、文化馆等场馆全部建成开放。其中,栾川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设总馆1个、分馆1个;栾川县图书馆为国家二级馆,设总馆1个、分馆15个(各乡镇图书室);城市书房8座。
2.乡镇层面。全县15个乡镇(街道、示范区)均已建成综合性文化站,设置图书阅览、文化活动、数字信息服务、群众培训等基层功能室,文化活动设施设备齐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乡镇驻地实现文化广场全覆盖。
3.农村基层。按照“七个一”建设标准,全县214个村(社区)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具备宣传文化、农家书屋、电子阅览等基本功能,均实现免费开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依托省“文化豫约”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覆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达到了国家标准化、均等化要求。
02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1.开展好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实施“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全县群众和来栾游客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图书进景区、进民宿、进社区惠民活动,策划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营造全民阅读良好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扮靓中国年—非遗灯会”、群众广场舞大赛暨“四季村晚”、栾川县乡村文化合作社优秀节目展演、“你读书·我买单”全民阅读、戏迷擂台赛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全县群众文化获得感。
3.主题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全县每年在春节、元宵节节日期间,组织开展民间大铜器非遗展演、“双节”民间故事展演,“网红舞蹈串烧秀”沉浸式表演,群众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广大群众在亲身参与中陶冶了情操。
(重渡沟非遗创意空间)
(伊禾童悦书房)
1.塑造一批文旅工作品牌。河南省老君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重渡沟非遗创意空间、伊禾童悦书房、栾川县博物馆入选2022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庄子村美丽乡村文化产业逍遥园、栾川县“七英雄六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入围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重渡沟非遗创意空间、伊禾童悦书房、栾川县博物馆被省文旅厅授予2022年河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荣誉;合峪镇文化合作社荣获“2023年河南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称号。
2.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完善,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项目,14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项目;扶持成立4个靠山黄业余剧团和2个靠山黄传习基地,1个独角兽传习基地,2个栾川豆腐传习基地。《重渡沟的“非遗+旅游”:赏不尽的非遗,游不够的山水》入选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继续开展非遗普及培训工作,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军营等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3.培育一批特色文艺团队。挂牌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86家,建立县级文化合作社总社、乡镇文化合作社分社、村级文化合作社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指导各乡镇组建广场舞队伍、威风锣鼓队、非遗大铜器展演队伍、汉服秀队伍、舞龙舞狮队伍、靠山黄剧团,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和舞台的主角,激发基层文化创新活力。
四、调查分析0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参与人数638人,其中男性251人(39.4%),女性387人(60.6%)。接受教育情况:431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调查总数的67.6%,其余207人为大专、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调查总数的32.4%。年龄情况:18-22岁63人(9.87%),23-35岁305人(47.81%),36-59岁201人(31.5%),60岁以上69人(10.82%)。
参与调查的638人中,超过半数(72%)的人在过去一年中享受过公共文化服务,他们经常去的文化服务场馆有文化馆(站)(82.8%)、图书馆(81.6%)、文体广场(32.4%)。调查显示,68%的参与调查者去最近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在30分钟以内,其中,2%的参与调查者去最近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在5分钟以内。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中,100%的场馆免费开放,86.7%的人群认为场馆开放时间方便合理。
从调查结果来看,89%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能够满足日常需要,76%的参与过调查者所在乡镇、村(社区)附近的公共文化场馆举办过的文化活动。参与调查者认为,影响自己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因素有服务种类和多样性(54.9%)、服务设施和环境(51.6%)、服务效率(46.5%)、服务质量(43.5%)等。
在参与调查者看来,我县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共文化场馆距离较远(51.5%)、公共文化设施不完善(39.8%)、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37.5%)、公共文化服务种类单一(32.4%)等。
02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方向1.公共文化活动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读书、观展、非遗体验、戏曲、参与广场舞等文化活动等多方面需求,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应尽量满足公众不同层次和领域的需求。群众期待的服务类型人员占比:抽样调查显示,阅读活动(90%)、公益艺术培训(85%)、高质量文艺演出(75%)、非遗展演展示活动(68%),反映时代精神现代戏(68%)。
2.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在调研中,部分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高,主要反映在服务内容、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方面。
3.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服务存在城乡差异(53.5%)、服务质量不高(52.1%)、服务设施不完善(39.4%)、服务种类单一(32.4%)、服务场馆距离较远(32.4%)、公共文化服务宣传不足(29.6%)。
4.暑期来栾旅居游客(在栾停留1个月以上)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希望能有专门的文化场地开展文化活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对象主要为本乡镇居民,85%旅居游客不知道所居住村现有的文化阵地位置。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01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少截止目前,我县尚未建设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布点少,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利用率高,乡镇级利用率低;文化场馆普遍存在覆盖面较窄情况。
02文化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少文化工作专业人员少,2023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后,对文化馆、图书馆编制压缩比例过大,造成无法正常招录新生力量,久而久之,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必将出现人员老化、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状况。文化工作人员专业程度低,全县乡镇文化专干不专、不干现象普遍存在,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不足,文化队伍出现断层。
03乡镇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重建设缺运营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乡镇文化设施有阵地无人员,文化阵地闲置,利用率低,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不够充分;乡镇缺乏文化活动组织者,乡村文化能人挖掘和培养不到位。
04对应来栾游客需求的供给式服务差距较大长时间旅居栾川游客大部分为退休工作人员,经济条件好、时间充裕、追求慢生活,渴望融入当地文化,希望深度体验栾川独特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渴望建立与本地居民及其他旅居者的真实链接,形成归属感。旅居游客缺乏融入在地文化途径,乡镇“文化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没有发挥。
六、对策与建议健全体制机制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培育文化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推行社会化代表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01高标准建设公共文化场馆在“十五五”期间,谋划一批重大公共文化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公共文化场馆,如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填补我县公共文化设施空白;市属9县(区)含偃师、孟津,唯有栾川没有建设博物馆实体场馆。对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城市书房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利用率。鼓励老君山、重渡沟等景区以及陶湾南沟片区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分馆,文旅部门做好业务指导。
02实行因岗聘用制度选任高素质的文化服务队伍,打破体制机制制约,采取聘任制聘用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将会干、能干、喜欢干文化的人员充实到一线队伍。聘用合同期满后因工作需要,在本人申请并能完成岗位职责所要求任务的,按照有关程序续聘。
03配备好文旅管理人才注重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队伍建设,抓好招录指导培训,适当引进艺术创作、声乐舞蹈、非遗保护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把一批能做善做的人才充实到文旅一线工作中,积极探索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同时,大力培育乡土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做到每个村每个社区都有能唱会跳、能说会道的文化骨干和组织活动的“牵头人”。
04建立“文化带头人”机制遴选本地非遗传承人、老艺人、退休教师等担任官方认证的文化导师,在旅居旺季开展手工艺教学、山野导览、书法培训等文化体验活动。在旅居者集聚区设立文化共享工坊,为来栾旅居人群提供才艺展示舞台,将旅居游客从“旁观游客”转化为“文化参与者”,形成文化共创特色品牌。
来源:全景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