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往今来,得到大位后斩杀功臣的皇帝不在少数,朱元璋也是其中一个,大臣们有时候在朝堂上仅仅因为与他政见不合,便会遭到身死的下场。
古往今来,得到大位后斩杀功臣的皇帝不在少数,朱元璋也是其中一个,大臣们有时候在朝堂上仅仅因为与他政见不合,便会遭到身死的下场。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个人逃过了一劫,还是被朱元璋亲自赦免,此人是谁,为何能在被处决前活下来?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草根”出身的皇帝,他从底层做起,深知一个国家强大需要的是什么,更明白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当初,朱元璋每攻克一地,便会去拜访当地的“知识分子”,请那些有才之士出山,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常常和朝臣说:“世有贤才,国之宝也。”
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朱元璋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认为真正的人才必须是文武兼备,反对单一的文才。
而那些有着大志向的人才,更是朱元璋的“心头好”,在朱元璋心中,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范仲淹是他最为欣赏的一类人。
无论是在朝中主政,还是出帅戍守边疆,范仲淹都能够一力顶上,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总是能够挺身而出;革除积弊的时候,也是他率先推行。
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能看到范仲淹的身影,他文武兼备,既有文学智慧,又有武术谋略。
尤其是他所说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颂,如此心怀天下,非一般的能臣谋将可比的。
朱元璋欣赏这样的能臣,自然是不意外的,更何况两个人还有些许的渊源。
据史实记载,范仲淹的祖先是唐朝宰相范履冰,范家世代居住在邠州,其父亲范墉为官清廉,但命数不长,病逝后家中只剩下了范仲淹和其母亲谢夫人。
范家无依无靠,家道中落,更别提有银两度日,母亲谢夫人只好带着两岁的范仲淹,来到了淄州,在淄州谢夫人改嫁给一个名叫朱文翰的人。
而范仲淹作为继子,也被迫改姓为朱,重新取名为朱说,多年后,范仲淹得知身世,心中悲戚,毅然辞别母亲,独自一人踏上了求学之路。
而说他与朱元璋有关系,不过是沾了同一个姓氏的光,当然了,最让朱元璋信服的,还是范仲淹的才学和谋略,如果没有这些打基础,一个“朱”姓,就只不过是一个姓氏而已。
而范仲淹当初科考时,用的虽然是“朱说”一名,但好在他清廉为政,政绩颇丰,上位者这才允许他改回了自己的本名。
想当初,范仲淹立下十年之约,发誓要恢复范姓,自立门户,如此骨气正是朱元璋所欣赏的,更何况范仲淹真的做到了。
为此,范仲淹就成为了朱元璋最为欣赏之人,连带着他对于选拔人才的观点都受其感染。
朱元璋的人才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为了使明朝政治清廉,社会安定,他时常教育身边的大臣:“必选贤能以隆治化”。
因为他出身农民,很清楚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是离不开底下人才的,更明白单靠皇帝一个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于是,他自己总结出一句话:“举大业者不可独运,居大业者不能以独成。”
因为范仲淹,朱元璋又认识到单一的文才是不可取的,必须是文武兼备的人,才是有真正能力的人。
据记载,有一次,他问国子学生员,能否骑射?对面人回答:“不能”,朱元璋摇头说道:“古时候的学者,文学兼备武功,能拜将相,更能够安定社稷。”
在朱元璋的要求下,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大多都是文武兼备的人才。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年龄标准--不准舍弃老人,据记载,礼部郎中郑居贞认为,人到了60以后精力衰耗,难以担任大事,所以上奏朱元璋,希望60以上的人不再选举中央。
朱元璋看到这篇奏章后,说道:“周朝时期,周文王重用年迈的吕尚而兴盛;汉朝时,伏生虽然老迈,但仍旧传授经书,因此怎么能因为人才年老而不重用呢?”
于是,在明朝就出现了各个职务上,60岁往上的人随处可见,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广为征用天下知名的“耆儒”,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已经过了70岁了。
这便是朱元璋选拔贤才的一套理论,文武兼备,不限年龄,但只有一点,是必须具备真才实学的。
实话说,朱元璋前期选拔人才的态度十分好,但渐渐地,明朝江山愈发稳固,朱元璋就生出了不一样的心思。
他开始忌惮那些之前跟着他打天下的老臣和贤才,他很害怕这些朝臣联合起来对抗皇权,于是,便开始清算功臣,大肆斩杀这些人。
从1380年开始,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理由,清除了胡惟庸和他一大部分的同党,包括有着重要功绩的大臣李善长、宋濂等人。
那几年,受到牵连的没有一万人,也有几千人,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朝堂几乎可以说成是皇帝的“一言堂”。
只要是在朝堂上,与皇帝政见不合的人,都会无一例外的都在贬斥,或者惩处。
更何况,朱元璋是贫苦出身,他从小便吃尽了人间疾苦,对百姓的真实生活了如指掌,他明白外面的景象虽然是繁荣,但还是会有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被贪官污吏压榨,没了活路。
因此,朱元璋认为既然当了百姓的父母官,就要对百姓负责,更要廉洁奉公,对这些底层官员管理极为严格。
比如说,官员只要敢贪赃枉法就一定会被处以重刑,就算是只贪污了几十两银子,轻则下狱重则判处死刑,都是根据案件来判的。
在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下,百姓的生活渐渐好起来,朱元璋也成为大明朝的明君,但手底下的官员却连连怨声载道,不敢和朱元璋说,只能私下议论。
那时候,就有这样一个人,他认为朱元璋设下的律法过于严苛,断案的时候恐怕会太过死板,或许会出现冤案。
于是,他便上奏朱元璋,陈述了实情,但朱元璋看到后,很生气,他之所以定下严格律法,就是为了惩处那些贪赃枉法之人,如今要他朝令夕改,怎么可能?
正是因为这封奏折,朱元璋便以“抗旨”的罪名,下令要处死这个官员,而此人便是范从文。
原本只要是朱元璋下令处以死刑的人,他都不会在过问,但是偏偏这一次,他忽然就看到了牢狱的狱案。
在狱案上,朱元璋见到了范从文的名字,见他姓范,便有意识的翻看了他的姓名和籍贯,当即便叫人带着范从文上前来。
见到范从文的第一眼,朱元璋便问:“你是范仲淹的后人吗?”
范从文回答道:“回皇上,臣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得到答案的朱元璋并没有急着认下他就是范仲淹的后人。
而是问了他许多问题,有意考一考此人的学识,不成想范从文应答如流,出口成章,颇有范家人的风骨。
于是,朱元璋不在为难,点了点头,马上吩咐身边的人取来了五块帛布,范从文还不知道朱元璋是何意,便只能愣在那里。
只见朱元璋,拿起御笔,在帛布上挥洒写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完后并亲自送给了范从文,范从文看着朱元璋的墨宝,心中清楚皇帝的意思,便下跪叩谢。
朱元璋也笑道:“免你不死!”一句话、一个姓氏,再加上其才学,成为了朱元璋不杀他的理由。
如果没有范仲淹,没有其姓氏,不难想象他会面临怎样的下场,恐怕连范仲淹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诗,能让杀人不眨眼的朱元璋都如此敬仰,甚至能够救下后人的性命。
其实,对于朱元璋来说,早在听说他是范仲淹的后代的时候,心中就已经升起了恻隐之心,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更有意思的是,朱元璋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责,还表示这次的“免死诏”可以抵五次诛身之罪,也就是说,无论他以后如何折腾,这道命令可以赦免他五次死罪。
如此恩宠,正是朱元璋赐予范家后人的,也表现出朱元璋心里仍旧是尊贤重才的,不然不会因为范仲淹的一句话,或者是范仲淹的后人,便会赦免其死罪。
毕竟,朱元璋可不是一个面次心善的人物,他能不留余地的屠戮功臣,就知道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帝王。
想当初,朱元璋通过大规模的诛杀行动,直接削弱了那些功臣家族的力量,完全的确保了自己对皇权的控制。
当然了,这其中虽然会有居心叵测之人,但大多数都是因为朱元璋的猜忌,本身没有罪却无辜受牵连之人。
当时,朱元璋的动作引起了众人的恐慌,生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己,而他的这一系列动作也为后世皇帝埋下了伏笔,有了朱元璋做例,以后皇帝在屠杀功臣,便不会是开天辟地第一桩了,自然也就不会受到那些群臣的口诛笔伐。
而范从文能够躲过这一劫,也确实是他的造化,还好他姓范,还好朱元璋极为欣赏范仲淹,不然任谁,都不可能会让皇帝留意,甚至是赐下五次的赦免机会。
当然了,朱元璋也不是如此浅显的人,如果单纯因为他是范仲淹的后人便赦免他,好像也是说不过去。
毕竟那时候,朱元璋对待功臣从不留情,以至于人才稀缺,政治上也积攒了很多的弊端,无人敢上谏,也无人敢出手整顿。
但这些弊端积存在朝政中,也不是办法,正好这个时候范从文出现了,虽然他的奏折惹怒了朱元璋,但想必朱元璋也是一时碍于天子威严,这才下了死刑的命令。
如今,在朱元璋看来,范从文不仅是范家的后人,更是一名直言上谏的“良臣”,或许免除他的死罪,还能给大明朝的积弊革新带来新的转机。
因此,多方因素才是朱元璋留下范从文的理由,也亏了范从文命大。
自此,范从文便成了一个从朱元璋手底下“死里逃生”的能人,他被赐予“免死”荣誉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即将被问斩的死囚,为何被朱元璋赦免?--封面新闻
朱元璋对人才的使用与摧残--社会科学辑刊
来源:趣叭叭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