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13日,电视剧《生万物》悄然登场,不仅收视率节节攀升,更在社交平台引发高频讨论,稳稳占据热播榜前列,创下多项收视佳绩。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时而欢愉,时而落泪,完全沉浸其中。
四季轮转,万物生生不息。
2025年8月13日,电视剧《生万物》悄然登场,不仅收视率节节攀升,更在社交平台引发高频讨论,稳稳占据热播榜前列,创下多项收视佳绩。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时而欢愉,时而落泪,完全沉浸其中。
90多岁的婆婆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我说:“这电视剧的原著作家叫赵德发,老家是莒南的。”婆婆听到这话,惊喜地感叹:“噢——是俺娘家人啊,可真有本事!”我又继续说:“他从九十年代就定居日照了,名家就在身边。”家人们赞不绝口。饭后百步走的习惯也破例了,老少也不争频道了,一直追剧到最后。
8月17日晚,《生万物》第15集有这样一段情节:费家大嫂派人到娘娘庙还愿祈福,还特意强调“许了日子就得今天还”。剧中人物也提及“过年赶庙会时去过娘娘山”。而莒南“高乡书院”背靠的“娘娘山”就是影剧中所说的那座。就是当天,《生万物》的原著作家赵德发老师,举办了一场文学盛宴,现实与剧情的奇妙呼应,更增添了几分玄妙意趣。
一
踏入娘娘山田园综合体,风里裹挟着泥土气息。顺着山路前行,绿油油的玉米地一望无际,棒子包裹着饱满的颗粒;地瓜秧连成绿浪在风中起伏,泥土下正孕育着果实;菜畦里,番茄青红相间,黄瓜攀上竹架,南瓜更是自在,有的缠上篱笆,有的匍匐在地。再往前,一排排大棚整齐列队,一串串葡萄长势喜人;果园里,栗子、桃子、猕猴桃缀满枝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树荫下,一头老黄牛悠闲地吃草,见我走来,点头轻哞,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它的牛角一大一小,与《生万物》中封二家的那头独角牛格外相似,让人一下子穿越到了农耕时代。
田埂旁,挺拔秀丽的山石上镌刻着“娘娘山”三个大字,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醒目。相传古时莒国的皇后因体恤百姓赋税沉重,冒死向君王进谏请求减免,却被罢黜,流落至此。后人为纪念她,便将此山命名为“娘娘山”。竹林间,莒娘娘的白色雕像静静立着,身着古朴服饰,衣袂轻拂,眉眼慈和,双手拢于身前,静静伫立,凝视田园。我的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暖流与敬意 —— 我是莒县人,也如同娘家来人拜谒她了。
莒南属沂蒙山区,山东省政府最早成立于莒南县大店镇。八路军的军号声曾在此回荡,支前妇女的独轮车曾碾过田埂,每一寸泥土里都承载着烽火的记忆,每一缕清风似乎还回荡着军民同心的誓言。1941年,那“渊子崖保卫战”用鲜血谱写了“中华抗日第一村”的英雄篇章。
二
娘娘山田园深处,一座书香与影韵的文化地标 —— 高乡书院映入眼帘。这座由莒南籍企业家杜凤海创办的现代化书院,以“传承中华文化、培育书香社会”为初心,将文旅理念融入肌理,集展厅、阅览室、高乡讲堂、创作室、书库等于一身,既是综合性文化空间,也是研学的重要载体。
踏入书院,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绿植缠绕,书香缭绕,空心瓷坛与书画牌匾相映成趣,“经山海”“万物生”两厅中,分别悬挂着电视剧《经山历海》与《万物生》的剧照,这两部作品的原著,正是当代文坛重要作家赵德发老师。“剧照入厅”的巧思,串联起文学与影视的纽带。
阅览室迎面的展板,是高乡书院院长赵德发的人物肖像及简介。中央是一根地瓜秧的漫画,绿蔓藤间标注着他的创作成果。展板上方,有一段文字:“我是故乡土地里生长出的一根地瓜秧,寻寻觅觅,一路跋涉。几十年来,从山岭到海洋,都依赖于这片土地给我的养分......”这是他亲笔写下的话,令人感动,道尽了他与故土的缱绻,也成为他创作生涯的生动注脚。书架上,整齐码放着一部部著作,无声诉说着他对大地的赤诚,对故乡的回报,对新时代使命的担当。
书院还聘请张炜、厉彦林等名誉院长,这些著作等身的文化名家,以其丰富的著作和崇高的文学精神,垂范后人,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赵老师的人生轨迹,恰似一部充满传奇的长篇小说。他从山村里走出,在不同身份的历练中沉淀,最终将全部热忱托付给文学。他早年种过地、当过民办教师,后来步入仕途,可就在33岁那年,毅然辞去官职,投入创作的广阔天地;此后又考入山东大学作家班系统深造。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日照市文联主席,现任高乡书院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作家书院执行院长等,每一个身份的担当,都印证着他对文学初心的坚守,对文化传承的深耕。
童年时躬身田间的经历,将土地的印记刻进了他的生命。24 岁提笔写作时,他自然将目光投向土地与农民,早期以《通腿》等中短篇小说勾勒乡土百态;到了 1993 年,为了更厚重地承载对土地的情怀、他的文学创作不断向纵深开拓,既有聚焦乡土变迁的“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也有深挖信仰文化的“宗教文化姊妹篇”——《双手合十》《乾道坤道》;还有《人类世》《经山海》《黄海传》《大海风》等立足不同时代与题材的长篇力作。此外,他更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散文随笔集、小说集等诸多部作品;12卷《赵德发文集》更是其创作成果的集中呈现。截至2025年,近千万字的作品总量,不只是创作数量的累积,更成为他文学视野持续拓展的有力见证,字里行间始终蕴含着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深切关照与深沉思考。
“细节真实,作品才丰满,才能准确表现世道人心。” 这是赵老师在讲坛上常说的话。创作《缱绻与决绝》时,正是信息闭塞的年代,他一边在田埂听老人讲旧事,一边读书、剪报,将农村政策、民间轶事化作“农民与土地关系”的鲜活素材;为写《双手合十》,他还原当代汉传佛教图景,不仅研读佛教典籍,更一次次走进寺院与僧人促膝长谈,甚至隐藏作家身份以居士名义住进寺院,清晨四点随僧人同作息、劳作,在亲历中捕捉最真实的信仰温度。
巧缘的是,就在《生万物》上演的8月13日,中国作协在上海书展举办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活动,长篇小说《大海风》是重点推荐作品,可谓“双喜临门”。创作《大海风》时,他经常深入海边采访,为精准还原民国航运历史,还细致考证铜钱收购价、造船费用、当年电话号码的位数等,让每一个微小细节都经得起时代的检验。
赵老师不仅浓墨重彩地塑造主人公,更用心雕琢每一个角色:梳理人物的个性、相貌、语言、心理等,理清情感脉络与命运纠葛,让每一个角色先在脑海中“活”起来、“立”起来,为此,他笔下的人物无论主次,都栩栩如生。
赵老师每天清晨5点到8点,书桌前的身影从未缺席。平日里,教学授课、文学活动、采风调研、媒体采访等已填满日程,可他还从忙碌中“抠”出时间,阅读海量的中外著作,滋养创作的输出。
在《生万物》剧中有句台词:“地不会骗人,你流多少汗,它就还你多少粮”正如“地不亏人,人不负地”,这是土地与耕耘者的双向奔赴,于他而言,恰如他与文字、与土地、与海洋的深情缱绻。
无论是深耕文坛的创作者,还是热爱文学的读者,甚至是每一位人,都能从中受到感染与启迪。
三
晨曦沐浴中,各地作家、学者与文学爱好者循文心而来,络绎不绝。
等候厅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生万物》花絮,众人不时驻足观看,该剧开场就格外抓人:“土匪劫走新娘”“生父拒付赎金”“妹妹替姐出嫁”,瞬间就抓住了观众的心。红盖头未掀的宁绣绣突遭土匪掳走,马子索要巨款赎人。宁学祥攥着土地证急得团团转,最终朝着土匪的方向嘶吼:“地是祖宗根,换不得!”旧农耕时代,农民对土地的挚爱坚守,甚至超越了亲情。剧情并非一味沉重,倪大红与林永健两位演员的演绎,“雪地对骂”时的剑拔弩张,“唾沫星子互呛”时的鲜活较真,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笑点,让观众在紧张剧情里会心一笑。
当大家还在热议时,赵德发教授走来,他面带微笑示意。衣着朴素、气度儒雅、和蔼可亲,静立讲台,此刻讲堂内外座无虚席,一场题为《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讲座,拉开了帷幕。
赵老师首先梳理了世界及中国文学作品影视转化的发展历程,又从“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的价值”“适合影视改编的小说特质”“影视创作对小说写作的启示”等五个维度,结合自身作品的影视转化实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截至目前,他有三部长篇小说被改编为影视:21 世纪初,《君子梦》改编为电视剧《祖祖辈辈》;2023年《经山海》被改编为《经山历海》;2025年,《生万物》,改编自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原著曾获山东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文学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五届茅盾文学提名奖等。
《缱绻与决绝》是赵德发教授的经典长篇,以鲁南天牛庙村为镜,借四代人近百年的悲欢,牵出农民与土地生死相依的羁绊。字里行间满是泥土芬芳,既写尽乡土变迁里的缱绻深情,也藏着时代浪潮中个体与命运的决绝抗争,更以“土生万物”的信仰,道尽华夏农耕文明的厚重根基,堪称一部散发着烟火气的农民史诗。
电视剧《生万物》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聚焦上世纪20-40年代鲁南宁、费、封三大家族,以土地为脉串联两代人的兴衰。剧中既有农民对土地的虔诚坚守,也有旧时代个体在苦难中的挣扎与觉醒,更借宁绣绣等女性的成长、军民同心的抗争,再现农耕文明的活力与“耕者有其田”的曙光,字里行间藏着“土生万物”的哲思与家国情怀。
剧名的深层寓意:既源自原著中“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的对联,也借鉴《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思,凸显土地承载着生命与希望。
赵老师对《生万物》的剧本改编给予了高度认可。编剧团队既抓住了原著核心精神,又巧妙融入现代视角,让作品既能保留历史的厚重质感,又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比如宁绣绣的人物设定、封大脚与绣绣感情线的铺垫方式等,经改编后不仅故事逻辑合理,也更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偏好。
剧中女性角色的重塑 —— 原著里的宁绣绣,从“马子窝”归来后多是被动承受命运的普通农妇,形象中带着传统女性的隐忍;而在电视剧中,绣绣被赋予了更多主动成长、向上突破的力量:她编蓑衣、种丹参为生活寻出路,还主动救助灾民、帮扶邻里,参加抗日行动,推动乡村变革,一步步成长为有主见、有担当的 “大女主”,让人物弧光愈发鲜明。除此之外,剧中其他女性形象也各有特点,故事各异,共同勾勒出旧时代女性的群体形象。
改编与拍摄对细节追求精益求精。主创团队选定临沂、日照为主要取景点,并邀请赵老师参与意见。2024年3月底,剧组在沂蒙影视基地拍摄 4 个月,租下百亩土地分季取景,完整呈现了庄稼四季轮回 —— 春播新绿、夏耘蝉鸣、秋收麦浪、冬藏白雪。为拍摄封大脚贩盐的雪景戏,剧组于 10 月辗转东北长白山;道具组从外地淘回的辘轳、绳索有明显磨损痕迹。
赵老师看来,《生万物》的亮眼成绩并非偶然:老戏骨们同台演绎、为剧集增添了十足吸引力;明星演员的加盟带来了澎湃流量,助力作品破圈;但更关键的,是剧作自身过硬的剧情质量与饱满的情感张力。其中,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极具穿透力,即便隔着岁月,依旧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进而引发对“根”的探寻与思索。
剧作还尊重历史语境,不用现代标准苛责女性角色的选择,反而以理解的笔触,呈现她们在困境中的本心,这种刻画让女性群像更真实,引发共鸣。
赵老师说,影视作品在改编、细节等方面倾注大量心力,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配饰、一处角落的陈设,一句话都绝不敷衍。写作亦是如此,“再短小的文章,也要沉下心来,好好构思。”
讲座尾声,赵老师与现场文友开启了热烈互动。面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都一一答惑。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有人问,哪一个情节最令他感动。他坦言,“封大脚将早夭幼子葬进亲手开拓的‘鳖顶子’。这一情节,我曾几次落泪。”
我想,这不正应了那句话吗,“好的作品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想到这情景,我也眼角湿润。人与土地完成了最惨烈的血肉相连,这片土地既是安息之所,也是生命之源。
五
于我而言,还有一个幸运插曲。就在8月15日晚,身为“齐鲁壹点号精英领航专家”的赵德发教授,作客齐鲁壹点平台,在线与广大用户同步观看《生万物》,并围绕剧情与原著《缱绻与决绝》的关联展开深度互动。我是“天街小雨”壹点号的作者,也在评论区留言:“电视剧《生万物》在改编您的《缱绻与决绝》时,哪些情节是您觉得改编得最成功、最贴合原著精神的?又有哪些情节因为影视化的需要做了较大调整,背后有什么考量呢?”
我原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问,没想到赵老师很快回帖:“因为我没看全剧,就开头几集来看,就很成功,也贴合原著 —— 马子绑了绣绣,一件大事发生了,矛盾展开,各个人物的性格也显现出来。电视剧也有一些地方是原著没有的,譬如绣绣进了大脚的门后,大脚去动员文典,让他用八抬大轿把绣绣接回去,可文典懦弱,最终没去。于是大脚便亲自备了八抬大轿,抬着绣绣在村里转了三圈,既表明确是明媒正娶,也为绣绣正名。这一点感动了绣绣,也成了他俩新婚的感情基础。” 这般及时又详尽的回复,让我喜悦与感动。
直播互动结束后,齐鲁壹点公布了活动十位“幸运号”名单 。“天街小雨”也有幸被抽中。平台提示:“将获得赵德发亲笔签名的《缱绻与决绝》小说一本!”在此,我向耐心答复,引领学习的赵德发老师,以及为文友搭建交流平台的齐鲁壹点曹竹青主任及编者老师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
文学,以厚重底蕴、深邃思想与细腻笔触筑牢根基;影视,则借镜头语言将文字化为可感知视觉画。两种艺术,相辅相成,又彼此独立。
导演刘家成所说:“好作品就像好庄稼,得慢慢种,深深扎在土里,才能结出打动人心的粮。”从《缱绻与决绝》到《生万物》,这不仅是一次文学与影视的转化,更是一场“文字深耕”与“影像鲜活” 的双向成就。
从1996 年《缱绻与决绝》问世,到2025 年《生万物》登陆荧屏,近30年的艺术之旅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当主题曲《一穗沉土,一岁沉浮》响起,赵老师感慨道:“四十岁写的书,七十岁看到改编的电视剧,正如歌词所言,汗水奔赴着苍茫,沁润时光的行囊,人生几多漫长,我用穗芒丈量。我将始终扎根土地,在成长中不断回报大地。”
六
讲座已落下帷幕,但赵老师课堂上的话语、《生万物》中的画面,仍在我心头萦绕。灯下,我禁不住将这份挥之不去的观剧心绪,落于笔端。
土地眷恋:刻入骨髓的坚守。
《生万物》将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从“生存依赖”刻画到了“精神信仰” 的极致。“人哄地一时,地饿人一年”的朴素真理,藏着世代农民与土地的共生智慧 —— 他们捧土闻香、长跪叩拜,每道犁痕里是期许,每滴汗水中是虔诚,土地播种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希望,成为承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命根基。剧中人物将这份眷恋刻画的入木三分:地主宁学祥寒冬腊月早起收粪埋土;封家人早起贪黑把田地打理得如绣花般精致......正如剧中台词“没有地,人咋活”,土地早已是庄户人活下去的底气与情感的归宿。
细节真实:藏于肌理的沧桑。
《生万物》如一卷徐徐展开的乡土平民史诗,用细腻的细节还原了旧时代的生活质感。剧中不仅有垦荒拓土、购置田产、婚嫁迎娶、送葬叩拜、卖货郎、村团练、抗匪寇等场景,更以实景拍摄、考究服饰、生活化道具。那土坯房墙上的镰刀、旧时碗筷,院子里的石碾子留着经年磨痕,分季拍摄的实景,让土地的四季流转直观可见,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我家91岁的婆婆说 :“演的真好,很真实。”这份真实,恰是因为剧中的岁月,就是婆婆亲历的时光。
婆婆1935年生于莒南,她的童年恰逢“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推行新政,不仅禁除缠足,还强调男女平等,婆婆因此入学,最终小学毕业。公公则在五十年代初,16岁考入莒南大店师专,毕业后曾留在莒南任教十多年。姑娘时代,婆婆还被派往莒南坪上镇“铁牛庙”村,教识字班。因为,那时识字班里,姑娘占得比例较大,于是,乡亲们对“未婚女性”亲切地叫“识字班”,一直沿用至今。婆婆说,那村里有块天上掉下来的铁石头,“识字班”们还噶胡着看过、摸过。
铁牛庙村的确有块大陨石,形似卧牛,已有1200年的历史,经专家鉴定是一块石铁类陨石,重量在4吨左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铁类陨石,被省文物局定为重点保护文物。民间称之为“天降神牛”,至今还保留着“摸牛祈福”的习俗。“铁牛庙村”传奇的“铁牛”陨石,也为原著及影视作品中的“天牛庙村”“铁牛”巨石故事提供了灵感。
家国情怀:角色命运抒写时代变革。
作品展现出个人命运与时代变革的紧密联系,剧中人的每一次抉择、每一次挣扎,都不仅是个人生存的抗争,而是时代浪潮下的注脚。宁绣绣的蜕变,封大脚在苦难中的坚守与担当,乃至宁学祥对土地的执念,无不映照出动荡年代里个体与家国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命运起伏,与土地的变革、思想的觉醒同频共振,最终汇聚成一首农民与土地与家国共生共荣的史诗。土地孕育生命,是希望之源,《生万物》的主基调在深沉中传递出阳光、温暖、生机、向上的力量,诠释了要把苦日子过成花的生命韧性和前行勇气。
人物鲜活:立体丰满的众生相。
剧中没有扁平的符号化人物,而是勾勒出农村社会各层面的众生相 —— 既展现了中华民族温良的本真,也不回避小农意识的局限,让人性的复杂多面性跃然荧屏。
宁绣绣的成长最具感染力,她在经历了土匪绑票、亲爹弃她后说:“地能生万物,人也能绝地重生,只要心不死,手不懒,日子就能生出花来。”从穿绫罗绸缎到扛锄头、手上磨出水泡,最终成长为坚韧的农妇;接触革命思想后,她投身土地革命。当日军进村抢粮时,宁绣绣为了不让粮食落入日寇手中,带领村民连夜收割麦子藏进地窖,然后点燃麦田制造天灾的假象。她还说服了原本舍不得烧麦的父亲宁学祥,一起火烧了宁家的百亩麦田。展现出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觉醒与抗争。还有忠厚担当的封大脚、朴实厚道的大脚娘、兼具贤淑与封建礼教思想的费左氏、天真温顺的宁苏苏、为生存牺牲爱情的银子,也有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甚至堕落的角色—— 即便可恨的人物,偶尔也会显露出人性的暖意,让人物群像更贴近真实。
民俗文化:浸满乡土的魂脉。
剧中的民俗与方言,为故事注入了浓郁的鲁南乡土气息。立春“试春气”时,人们紧盯羽毛,春气升起时人们的欢呼雀跃,是对丰收的憧憬;“打春牛”时喊着 “懒骨退,勤耕地,好收成”,每一声都是对土地的敬重。红白喜事、二月二祭灶、谷仓仪式等民俗,不仅是乡村生活的写照,更藏着人们对土地根脉的敬畏与坚守
而“俺知不道”这类方言,传遍了大江南北。煎饼卷大葱,卷万物,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仿佛置身鲁南乡村,听着乡亲们 “拉呱儿”吃饭。也增强了作品的地域性与文化辨识度;加深了角色的鲜活与代入感;也带动了山东文化与旅游文化的传播力。
历史回响:贯通古今的回望。
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与电视剧《生万物》,恰似两把钥匙,共同打开了民众对土地的记忆、回望和思考。“民以食为天”,土地在,根就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如今,不少年轻人与土地渐行渐远,有的村庄,只剩老人守着田垄,孩子盼着归人。《生万物》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土地的金贵——它不只是产出粮食的地方,更是我们的根脉。即便身处城市,也不要忘记扎根的沃土和来时路。
乡村振兴与土地流转,不仅是时代的命题,更是我们对土地责任的延续。从前祖辈守着土地求温饱,如今我们守护着土地谋长远,变的是守护的方式,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与使命担当。
万物生生不息,大地厚德载重。不忘沃土所育,不负岁月恩赐,怀揣对大地的敬畏与生活的信念,笃定前行,奔赴满是希望的明天。
冯爱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日照市作协理事、莒县作协副主席、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
壹点号·天街小雨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