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读经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7:01 2

摘要:没有什么比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了。随便拿起一本经典,哪怕只读半小时,整个人就会感觉焕然一新,身心舒畅、澄净,精神超越、振奋,仿佛经过了山涧清泉的清洗净化。这是因为古老语言的完美特性,还是因为那些作品历经千年仍完好保存的作家思想的伟大?也许两者兼而有

没有什么比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了。随便拿起一本经典,哪怕只读半小时,整个人就会感觉焕然一新,身心舒畅、澄净,精神超越、振奋,仿佛经过了山涧清泉的清洗净化。这是因为古老语言的完美特性,还是因为那些作品历经千年仍完好保存的作家思想的伟大?也许两者兼而有之。 ——亚瑟·叔本华

这个问题看似陈旧,却总在不同时代被不同的人重新提起。答案五花八门,各有侧重,却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认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若要我来说,读书如购物,人们都选质量上乘者,而经典正是时间长河中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当然,经典之中亦有名不副实者,但终究比例甚微。

作家张炜在《看老书》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观点:新书如沙,未经时间检验,而老书则因老成持重,自尊自爱,方能在岁月流转中存留下来。他写道:“人人都有一个体会:年轻的时候读新书比较多,一到了中年,就像喜欢老朋友一样喜欢老书了。他们对新书越来越不信任,越来越挑剔。还有,他们对一般的虚构性作品也失去了兴趣。”张炜认为,人到中年若仍一味追逐时髦,恐难有所成。

他讲述了一个在海边林子里遇到的老书虫的故事。这位老人曾是右派,看守仓库,子女从事文字工作,常给他送去大量书报杂志。然而老人只反复阅读《阿蒙森探险记》《贝克尔船长日记》、达尔文、唐诗、鲁迅、屈原、《古文观止》《史记》等老书。书页被翻得卷角油渍,却仍乐此不疲。问其故,老人答道:“你们太年轻了,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就不愿读那些新书了。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抓一把都该是最好的。还有,经历了许多事情,一般的经验写进书里,我们看不到眼里去。虚构的东西就是编的,编出来的,你读它做什么?我们尽可能读真东西,像《二十四史》《戴高乐传》《拿破仑传》《托尔斯泰传》,这一类东西读了,就知道实实在在发生过什么,有大启发。”

波兰诗人、散文家兹比格涅夫·赫伯特则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经典的价值。他认为,经典之所以能历经浩劫而幸存,并非因其内在品质超凡,而是因为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愿舍弃它,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它。经典的存在,是人类集体选择的结果。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更是以诗人的敏锐和哲学家的深邃,给出了十四个读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如珍珠般串联起来,照亮了经典的价值与意义:

经典作品是那些我们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它们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它让我们从自身内部产生许多话语,却不会耗尽它想要说的话。它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时留下的足迹。

卡尔维诺的精辟见解为我们理解经典提供了多维视角。读者可根据自身需要,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理由。如果读书确实需要理由的话。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荷马史诗》《史记》《莎士比亚戏剧》《十日谈》《神曲》《论语》《理想国》《战争与和平》《黄帝内经》《百年孤独》等经典名著,虽然名声显赫,但真正读过的人却寥寥无几。马克·吐温曾调侃道:“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这句话道出了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尴尬处境。

经典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双重性:既是永恒的,又是相对的。一方面,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跨越文化阻隔、被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读者共同喜爱的作品,构成了永恒的经典;另一方面,随着时空变换,经典书目以及读者对经典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某一时代被誉为经典的作品,到另一个时代其地位可能受到质疑;在某一文化空间中被尊为经典的作品,在另一文化空间中可能不被认可。

对待经典,也不必一味顶礼膜拜。网络上常见一种现象:若有人对四大名著提出不同见解,往往会遭到猛烈抨击:“你有什么资格批评,有能耐你先自己写一部!”这种逻辑实则荒谬。照此推论,法官皆无资格审判杀人犯——难道必须先杀过人,方能审判杀人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对此有精辟论述:“经典能活着延续下来而获得人们的认可,因此,对经典的质疑不管如何充满敌意,总是经典自身历史的一部分,这种质疑不仅不可避免,甚至还是应该受到欢迎的。”

库切进一步指出:“只要经典在遭受到攻击时还需要人们为之辩护,那它证明自己是否真的是经典的努力就不会有尽头。人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说,批评的功能是由经典来界定的:批评必须担当起考量、质疑经典的责任。因此,没有必要担心经典是否能够经得起批评的种种解构行为;恰恰相反,批评不仅不是经典的敌人,而且实际上,最具质疑精神的批评恰恰是经典用以界定自身,从而得以继续存在下去的东西。这个意义上的批评也许是狡猾的历史得以延续的手段之一。”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文结尾,引用乔兰的话作了巧妙回应:“当毒药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这句话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某种本质——即使面临死亡,我们仍可从经典中获得精神的滋养与升华。

读书若要事半功倍,莫过于精读经典,因为文本的质量使然。当你阅读了大量经典作品后,再回头看其他著作,常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开朗之感。经典为我们提供了思想的坐标系,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其他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经典阅读也是一种对话——与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灵直接交流。通过经典,我们得以跨越时空,聆听柏拉图的哲学思辨,感受莎士比亚的人生洞察,体会曹雪芹的命运悲悯。这种对话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结构,更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经典阅读显得尤为珍贵。面对海量信息,我们常常陷入选择困境。而经典作为时间筛选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阅读指南。它们帮助我们建立判断标准,培养审美趣味,形成价值观念。

经典阅读还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阅读经典,我们与先人建立起精神联系,理解文化基因,传承文明火种。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每一代人都在重新解读经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经典阅读不应成为负担,而应是愉悦的精神之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作品。阅读经典不需要任何资格,只需要一颗开放而敏锐的心灵。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典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某种确定性。它们经历了时间考验,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当我们面对现实困惑时,经典常常能提供意想不到的启示和解答。

卡尔维诺所说的“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提醒我们经典值得反复阅读。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因为我们在成长,经典也在与我们对话中展现新的面貌。

最后,让我们回到叔本华的话:经典能净化我们的心灵。这种净化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一个热爱经典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有深度、有底蕴的民族。一个爱读经典的人,也必定是一个精神丰富、内心强大的人。

读经典吧,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让经典如清泉般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智慧之光点亮我们的人生。在这喧嚣世界中,经典将为我们提供一方宁静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古今对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文化传承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来源:把书读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