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过六十,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抗造”了,很多人开始讲究养生、控制饮食。可越讲究,有时越走偏。有些老人饭量减少,常年“七分饱”,觉得这样能长寿。
年过六十,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抗造”了,很多人开始讲究养生、控制饮食。可越讲究,有时越走偏。有些老人饭量减少,常年“七分饱”,觉得这样能长寿。
可身体却越来越虚,走路打飘、体重下滑、免疫力低,三天两头感冒,饭也越吃越没劲。
难道“吃饭七分饱”错了?过了60岁,吃饭到底该咋吃?是不是越少越好?是不是吃清淡就万事大吉?是不是吃得慢就一定健康?
其实,饮食是老年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吃得对,病少一半;吃不对,药三分也白搭。本文就说清楚一件事:60岁以后,吃饭这件小事,不能再照年轻时来对待了。照下面这6点去做,不用大补,也能让身体稳如老牛。
七分饱,不再适用
“吃饭七分饱”这句话从年轻人嘴里说还行,可对老人来说,营养摄入早已不是“怎么减”的问题,而是“怎么补”的问题。
上了年纪,基础代谢率下降,胃口减弱,肌肉流失快。如果还总想着节食清淡、少吃点好,就容易陷入“慢性营养不良”的坑。特别是一些瘦老人,肚子明明咕咕叫,还硬撑着不吃,怕“三高”,怕胖,这种节制法,反而把身体拖垮了。
60岁以后,吃饭不该只是追求“饱”,而要注重“够”。够营养、够种类、够热量,才能让身体有底气。
一日三餐,必须齐整
不少老人早饭凑合、午饭应付、晚饭草草了事。时间一久,营养失衡、血糖波动、胃肠紊乱,问题接踵而来。
一日三餐,尤其不能省掉早餐。早上起来,身体已经十几个小时没进食,要快速补充能量。早餐最好有主食、蛋白和膳食纤维,哪怕是一碗小米粥配个鸡蛋,也比空着肚子强。
午饭是一天的主力餐,要吃得丰盛些,荤素搭配,蔬菜不少于两种。晚饭则要适量,不可油腻,避免影响睡眠。
多吃蛋白,别怕“伤肾”
很多老人怕蛋白吃多了“伤肾”,于是鸡蛋、豆腐、肉都少碰。这种想法其实有些过了。
60岁以后,蛋白质是维持肌肉量的关键,和骨头、免疫系统也密切相关。缺蛋白,走路没劲、肌肉松垮、伤口难愈合,全身都跟着“垮”。
其实,适量蛋白不仅不会伤肾,反而能保护身体。每天至少摄入60克以上优质蛋白,像鸡蛋、鱼肉、豆制品、牛奶,都可以轮着吃。
油要吃对,别一味忌口
很多人一提“油”,就想到“胆固醇”“高血压”,于是炒菜只放几滴油,甚至用水焯当饭吃。这种过度清淡的做法,其实可能诱发营养吸收障碍。
脂肪并非洪水猛兽,关键是吃得对。植物油如菜籽油、花生油、亚麻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脑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每天一勺半勺,完全没问题。
还要注意,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需要油脂才能吸收,长年“无油饮食”,反而容易缺乏这些关键营养素,影响视力、骨密度、免疫力。
每餐要咀嚼,别吃太快
老年人牙口不好,吃得快、咽得急,是常见问题。可吃饭太快,不仅影响消化,还可能导致误吸,特别是汤水类食物,容易呛入气管,引发肺炎。
慢慢咀嚼,每口饭嚼20下以上,有助于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负担。若牙齿不齐或缺失,应及时佩戴合适的假牙,保持咀嚼功能,别将就。
别小看咀嚼这件事,它还能刺激大脑,延缓认知退化。吃饭这点“小动作”,其实藏着不少“大保养”。
多吃杂粮,粗细搭配
很多老人怕胀气、怕消化不了,就只吃白米饭和白面条。长期下来,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容易便秘、血糖波动大、肠道菌群失调。
其实,杂粮并非不能吃,而是要吃得巧。玉米糁、燕麦、小米、红豆、荞麦,这些杂粮可以和白米混合煮,一次别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既能增加口感,又利于消化。
杂粮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血糖、血脂,而且能给肠道“喂食”,让好菌多起来,身体自然顺畅。
饭后别急坐,也别急走
很多老人饭后一屁股坐下来看电视,或者赶紧出门散步,觉得这样“助消化”。其实,饭后马上坐,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饭后立刻快走,也可能造成胃痉挛。
饭后最好的方式,是站立或缓慢走动五到十分钟,活动下腿脚,促进血液循环。之后再坐下休息,既不伤胃,也不累身。
还要提醒,饭后30分钟内,不宜洗澡、练气功、做剧烈运动,避免血液重新分流,引起供血不足。
食欲不好?从“色香味”下手
不少老年人说“吃啥都没胃口”,其实是味觉退化,再加上生活单调,饭菜千篇一律,自然没了食欲。
可以从“色香味”入手,适当增加调味品,比如滴几滴香油、放点葱姜蒜、用点香菜,不仅提味,还能刺激食欲。
食材搭配也要讲究颜色丰富、形态多样,哪怕是一碗家常菜,也能吃出滋味来。饭菜好看、好闻、好吃,才更容易让人动筷子。
多人吃饭,胜过一个人吃好
不少独居老人,饭越做越简单,干脆对付一口算了。长期一个人吃饭,不但营养不够,还会让人情绪低落,进而影响食欲和消化。
能和家人吃是最好,即使不能,也可以找邻居、朋友组个“饭搭子”。有说有笑,饭也香了,心情也亮了。
心理状态好,胃口自然好。别小看社交饮食的力量,它对老人来说,是一剂无形的“长寿药”。
老胃口撑不起新身体
很多老人习惯了年轻时节俭、清苦的日子,吃饭总想着“省着点”,可身体早已不同当年,撑不起以前那种“清淡+节制”的饮食老路。
60岁以后,吃饭不是图个“少”,而是要讲个“对”。吃得科学、吃得均衡、吃得有劲,才是对身体最好的交代。
一句话,老了吃饭不是越少越健康,而是越对越长寿。
现在就动起来吧,调整你的一日三餐,从加一颗鸡蛋、添一点杂粮开始,让自己吃得有滋有味、有营养有底气。把这些建议收藏起来,转发给身边的长辈朋友,一起吃出健康,吃出幸福。
参考文献: [1]王玉芳,李慧,王洪梅.老年人膳食营养与健康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2):2901-2905. [2]刘秀英,高志敏.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及干预策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4,30(03):339-343. [3]张志红,陈建新.老年人健康饮食与慢性病预防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0):1307-1310.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来源:大话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