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记为唐朝都督府的石峁遗址底层发现有龙虎山文化遗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2-07 14:36 1

摘要:在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领域,对于古代遗址的深入探究与准确解读至关重要,其不仅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还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提供关键线索。陕西石峁遗址作为一处重要的考古发现,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座沉睡几千年的石城遗址何时开始苏醒的,有史记载不

一、背景阐述

在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领域,对于古代遗址的深入探究与准确解读至关重要,其不仅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还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提供关键线索。陕西石峁遗址作为一处重要的考古发现,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座沉睡几千年的石城遗址何时开始苏醒的,有史记载不足500年。《石峁遗址志》“大事记”记载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都御史涂宗浚等主修的《延绥镇志》,第一次将这座谜城载入史册,认定这是唐代的幽陵都督府遗址。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以多览为燕然府,仆骨为金徽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部为臯兰州……”唐太宗在公元646年以铁勒拔野古部为幽陵府,这是北狄游牧民族部落地带,此地战事频仍。开元四年(716)六月,武则天干儿子突厥可汗默啜北击九姓铁勒中的拔曳固(即拔野古)部落,在独乐水(今蒙古国土拉河)畔之战中大获全胜,凯旋途中,默啜轻敌不设防备,被逃散的拔曳固战士颉质略刺杀。这些有史记载的史实说明,石峁遗址是唐代的幽陵都督府所在地,作为府址的年代很明确,公元646年,功用为都督府城。此地又因为是被武则天封为“归国公”,并授予大周左卫大将军的突厥默啜可汗殉难之地,史书失记墓,志书记载石峁和周边有大量墓葬,有的墓还有棺外殉人,有陶器、玉器等丰厚的随葬品,是否有默啜可汗陵墓?或许这是“唐代城址”之谜中又一个谜。随后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延安府同知谭吉璁纂修的《延绥镇志》沿袭此说。道光二十一年(1841)榆林知府李熙龄纂修的《榆林府志》、神木县知县王致云纂修的《神木县志》,沿袭此说之外,引申记述为“英宁府”“宅门墕堡”。“唐代城址”说自明万历年间诞生以来,尽管有些不确定性,最多是这个遗址在唐代曾经有此行政建置,但不是石峁遗址文明的源头。略嫌遗憾的是《石峁遗址志》中“政区建置”对幽陵府没有提及。无论此说正确与否,明万历年间《延绥镇志》的记载毕竟产生了蝴蝶效应,开启古城址的研究先河,刮起300多年后的十年系统考古发掘风。

对该遗址发掘结论的探讨,涉及文化属性、历史定位以及与传世文献的关联性等多个方面,这些讨论对于完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主体论述

与黄帝传说的关联性争议:石峁遗址规模宏大,建筑技术先进,诸如三重城垣、瓮城以及玉器等方面,与黄帝传说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文字记载或实物证据,如铭文、图腾等,能够直接证实其为黄帝都邑。并且,黄帝作为传说人物,其历史真实性本身就存在争议,这进一步增加了两者关联性实证的难度。此外,石峁遗址的存续时间为公元前 2300 年至前 1800 年,跨越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而传统黄帝活动年代早于尧舜,时间范围与石峁兴盛期存在错位,部分学者据此认为难以将二者直接对应。

与夏朝断代工程的冲突: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朝建立于公元前 2070 年。但石峁在公元前 2300 年已形成超大规模聚落,其政治实体规模和辐射力甚至超过夏朝早期,如王城岗遗址仅 1 万平方米,由此引发了“石峁是否属于夏朝体系”的争议。同时,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朝中晚期都城,崛起于公元前 1750 年后,晚于石峁的衰落期。尽管石峁的玉器如牙璋和龙形雕刻与二里头文化高度相似,暗示可能存在文化传承,但两者政治关系的解释仍存疑。

文化属性的争议:华夏还是戎狄:石峁的石砌城垣、口簧乐器、陶鹰等遗存与北方游牧文化,如匈奴文化,存在相似性。部分学者认为其建筑制式,如石墙、哨所,与中原土木结构差异显著,进而推测其为戎狄城堡。而石峁人骨 DNA 分析显示,父系以 C 系(北方族群)和 O2a2b1a(中原主流)为主,母系线粒体则包含华北特征。基于此,有观点认为其族群为仰韶文化北上分支,但也有学者结合基因多样性提出“被奴役华夏族群”或“混合族群”假说。

政治地位与暴力征服的争议:考古证据表明,陶寺晚期(约公元前 1900 年)曾遭受暴力入侵,城墙被毁、贵族遭戮。部分学者依据陶寺晚期器物,如陶鬲,与石峁的相似性,推测此次入侵为石峁族群南下所为,但缺乏直接的战争证据。另外,石峁与陶寺虽被视作“双核心方国联盟”,且两者文化突变,如陶寺中期出现石峁器物,被解释为“尧舜禅让”的考古映证,但因缺乏文字佐证,该推论仍存争议。

方法论分歧: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视角差异:考古学注重实物证据的严谨性,而历史学侧重于依据文献进行推演。石峁遗址虽拥有宏大的遗存,但未在早期史籍中有所记载,这使得其历史定位模糊不清。此外,关于石峁是否达到“国家文明”级别,学界标准不一。石峁的城防系统、玉器工艺等体现出高度复杂的社会组织,部分学者认为其属于“前国家形态”,与夏朝广域王权存在本质差异。

学术之外的舆论争议:在相关讨论中,部分观点将石峁与二里头、良渚等遗址对立起来,质疑其是否为“夏都”或“黄帝都邑”,这背后涉及地域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同时,媒体常以夸张词汇,如“石破天惊”“改写历史”等渲染石峁遗址,而学术界对此多持谨慎态度,强调结论需更多证据链的支撑。

三、总结与展望

石峁遗址引发的诸多争议,本质上是考古发现与历史叙事重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碰撞。其核心矛盾在于如何有效衔接无文字时代的物质遗存与后世文献记载的传说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借助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如古 DNA 分析、环境考古等,同时期待更多关键证据,如文字符号的发现,以此逐步弥合分歧,推动对石峁遗址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入理解。

来源:朴买麻酱H20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