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乌克兰 苏联航天的辉煌便无从谈起 盘点太空遗产 基础设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16:32 1

摘要:苏联火箭计划的核心思想奠基人谢尔盖・科罗廖夫(Sergei Korolev)出生于乌克兰日托米尔州,而在乌克兰设计局与机械厂(首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 “南方机器制造厂” 及 “南方” 设计局)的车间里,诞生了苏联近三分之一的火箭工业成果:机载自动化设备、飞

若没有乌克兰,苏联航天的辉煌便无从谈起。

苏联的太空遗产。第一部分:基础设施。

若没有乌克兰,苏联航天的辉煌便无从谈起

苏联火箭计划的核心思想奠基人谢尔盖・科罗廖夫(Sergei Korolev)出生于乌克兰日托米尔州,而在乌克兰设计局与机械厂(首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 “南方机器制造厂” 及 “南方” 设计局)的车间里,诞生了苏联近三分之一的火箭工业成果:机载自动化设备、飞行控制系统、卫星、火箭级及发动机等,皆出自于此。

苏联解体后,已实现独立的乌克兰完全接管了《别洛韦日协议》签署时其领土上所有的生产资源与火箭航天基础设施。尽管人们对此满怀期待,但这份遗产最终或许成了乌克兰航空航天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来自历史的最沉重包袱之一。

自主航天计划启动:是否一切按计划推进?

1992 年 2 月 29 日,乌克兰总统颁布法令,成立乌克兰国家航天署(现更名为 “乌克兰国家航天局”)。自 1999 年起,该署下辖 20 家各类企业与工厂,均参与火箭航天产品的生产。

乌克兰首个国家航天计划覆盖 1992 至 1997 年,由乌克兰国家航天署创始人弗拉基米尔・戈尔布林(Vladimir Gorblin)主导制定。为维持 “航天国家” 地位,该计划(简称НКПУ)提出航天活动需聚焦三大核心优先发展方向:

航天技术发展:首要包含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以及地球遥感技术(用于民用目的的卫星观测技术);

自主航天设备研发:涉及运载火箭、卫星及其他可用于航天领域的结构模块;

航天设备军事应用潜力的开发与研究(服务于国家安全):由于乌克兰定位为 “和平地缘政治参与者”,这一领域受到的关注最少 —— 不仅无专项预算拨款,实际推进举措更是寥寥无几。

预算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培养、为航天设备国家订单提供资助,以及支持科研活动。计划还提出,需重视乌克兰在国际航天项目中的参与,同时推进自主火箭、设备及地面航天基础设施的开发与现代化。依据乌克兰法律,国家航天署有权签署国际合同,以满足自身航天活动需求。

根据 1996 年最终通过的乌克兰《航天活动法》,乌克兰需制定航天领域五年发展计划(国家行动纲领),该计划需经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议员投票通过,并由内阁批准。

事实上,即便在这一阶段也能发现,尽管计划在纸面上目标清晰,但内部暗藏诸多制约因素。首先,与苏联时期一样,国家完全掌控航天产业所有资产。后苏联时代的乌克兰无法独立提供足够数量的国家订单,以推动本国火箭工业运转;其次,在国际舞台上拓展合作的政策乏力,加之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国外订单短缺。最终,那些具备火箭与卫星产品生产能力的机械厂,大多陷入闲置状态,成为国家的亏损企业。

乌克兰英雄列昂尼德・卡坚纽克(Leonid Kadeniuk)备战 “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飞行任务,1997 年 11 月。照片来源:肯尼迪航天中心。

要打破这一闭环,乌克兰亟需参与全球性航天计划。乌克兰真正的重大机遇出现在 1997 年 —— 这一年的意义不仅在于列昂尼德・卡坚纽克(Leonid Kadeniuk)进入太空,更在于国际合作项目 “海上发射”(Морской старт)浮动航天发射场的启动。该项目不仅能为乌克兰带来大量火箭生产订单,还能让乌克兰获得海上平台建造与发射操作的宝贵经验。

缺乏自主航天发射场:“海上发射” 项目与 “天顶 - 3SL” 运载火箭

乌克兰航天领域至今仍存在的一大核心问题,便是缺乏自主航天发射场。因此,乌克兰以往的所有火箭发射任务,均借助租赁的发射场地完成: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俄罗斯的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有时也会使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台(乌克兰 “西奇 2-30” 卫星便是从该发射台发射,不过搭载的是美国 “猎鹰 9 号” 运载火箭)。

在缺乏自主发射场的情况下,发展水平式航天发射基础设施,成为乌克兰可行的替代方案 —— 所谓水平发射,即运载火箭由从普通跑道起飞的飞机携带,再从机上完成发射。

美国 “发射者一号”(LauncherOne)水平发射运载火箭的研发经验,便印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该火箭用于将小型卫星送入近地低轨道,维珍银河公司自 2007 年起启动相关研发,13 年间持续优化技术,在已执行的 6 次发射任务中,有 4 次成功实现了从波音 747-400 飞机机翼下的悬挂系统发射火箭。尽管目前水平航天发射在市场中占比仍极低,但对于没有自主航天发射场的国家而言,这项技术仍是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鲜为人知的是,为满足苏联航天计划需求,安 - 225 飞机应运而生。该机型自 1993 年起以乌克兰国旗为标识飞行,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 “梦想”(«Мрія»)。这架飞机的核心任务是运输苏联 “暴风雪”(«Буран»)航天飞机,同时搭载 “能源”(«Энергия»)助推器。

1994 年,以安 - 225 为基础,乌克兰研发出一款两级多用途空天系统,计划利用 “梦想” 号实现水平航天发射。该项目曾在布鲁塞尔 “尤里卡 - 94”(«Эврика-94»)世界发明、科研与工业创新博览会上展出。尽管展会现场引发观众赞叹与关注,但乌克兰始终未能获得任何针对该航天发射系统的研发订单。在之后的独立时期里,“梦想” 号不再用于原定航天用途,彻底沦为一架货运飞机。

转机来自另一个方向。1995 年,乌克兰国家航天署加入 “海上发射”(Sea Launch)计划 —— 该计划由航天领域多家全球巨头联合发起,包括美国波音公司(Boeing)、挪威克瓦纳集团(Kvaerner)、乌克兰 “南方” 设计局(КБ «Южное»)及 “南方机器制造厂”(«Южмаш»),以及俄罗斯 “能源” 集团(«Энергия»)。项目资本以西方资金为主:波音公司投入的资金占比 40%,克瓦纳集团占 20%。

“海上发射” 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建造一座浮动海洋平台,用于商业火箭发射。发射平台选址靠近赤道,其设计可将 3 至 6 吨的重型有效载荷送入轨道,是 20 世纪末最具雄心的航天项目之一。

对乌克兰而言,这不仅是获取浮动发射平台建造关键经验的绝佳机会,更是摆脱对他国航天发射场依赖的契机。值得注意的是,“海上发射” 是纯商业项目,未依赖任何国家资金支持。

挪威克瓦纳集团负责建造海洋发射平台(由一座石油开采平台改造而成)及 “海上发射指挥舰”(Sea Launch Commander)—— 该指挥舰承担航天发射控制中心的职能;美国波音公司负责研发有效载荷模块;俄罗斯 “能源” 科研生产联合体(НПО «Энергия»)参与火箭发动机研发;而乌克兰 “南方” 设计局与 “南方机器制造厂” 则负责火箭本体的制造。

乌克兰的两级火箭 “天顶 - 2”(«Зенит-2»)与 “海上发射” 计划提出的发射基础设施高度适配,但需先进行技术升级。升级后的版本新增一级推进系统,最终定型为 “天顶 - 3SL”(«Зенит-3SL»)。“南方机器制造厂” 获得的 20 枚 “天顶 - 3SL” 火箭生产合同,总金额达 6.25 亿美元。这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航天领域首次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重大商业成功。

“天顶 - 3SL” 火箭从 “海上发射” 浮动平台发射:服役至今仍处活跃状态,累计 36 次发射中 32 次成功

二十年间,“海上发射” 计划经历了诸多高光时刻与成功任务,最终却难逃悲惨命运。2009 年,该项目公司宣布依据《美国破产法》第 11 章启动破产与重组程序。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发射平台未能实现预期的发射频次 —— 最初计划每月进行 2-3 次连续发射,但这一技术方案始终未能落地。发射节奏放缓导致 “海上发射” 的运维成本逐渐超过公司收入,不过即便宣告破产,该平台也未就此停运。

2010 年项目重组期间,俄罗斯以其一贯的方式收购了公司全部股份,持股比例达 97%。然而,2014 年克里米亚事件及混合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失去了获取乌克兰 “天顶” 系列火箭的渠道,此后仅完成 1 次发射。为解决这一问题,俄罗斯曾计划将自有 “联盟 - 5” 火箭改造适配该平台,但这一想法最终停留在纸面上。

2020 年,俄罗斯彻底冻结了海上平台的发射活动,且并非象征性冻结 ——2020 年 3 月 25 日,这座浮动发射平台被拖至滨海边疆区 “斯拉夫扬卡” 港(符拉迪沃斯托克西南方向),如今该港口仍被登记为这座 “20 世纪最具雄心的浮动航天发射场之一” 的母港。据平台现任所有者 “С7 航天运输系统” 公司管理层表示,平台在港口的维护成本高达每月 100 万美元。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竭尽所能,让 “海上发射” 永远冰封在这个 “未竟帝国” 最东端的废弃港口里。从本质而言,这是俄罗斯参与国际项目的典型案例,极具代表性。

“海上发射” 的理念续篇本应是 2004 年 1 月提出的 “地面发射”(Наземный старт)计划。该计划提议不再依赖海上平台,而是利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地面发射台,通过乌克兰 “天顶 - 2SLБ”“天顶 - 3SLБ”“天顶 - 3SLБФ” 运载火箭,将重量不超过 4 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除俄、乌两国外,美国也加入了该项目。2008 年至 2017 年间,该计划成功完成 7 次发射(主要为 AMOS、Intelsat、MEASAT 系列卫星),但俄罗斯的激进政策彻底断送了这一计划 —— 其实际上已无法再获取乌克兰运载火箭(2017 年的发射使用的是 2014 年前乌克兰生产并交付俄罗斯的 “天顶 - 3SLБФ” 火箭)。

巴西 “阿尔坎塔拉” 航天发射场:乌克兰航天预算的 “黑洞”

乌克兰为获得自主航天发射场的第二次尝试,与巴西 “阿尔坎塔拉” 航天发射场相关。这座位于巴西赤道地区的航天发射场早在 1982 年便启动建设,1990 年完成首次火箭发射。尽管该发射场持续开展航天发射活动,但其基础设施要么完全缺失(既无海港也无机场),要么状况极差。事实上,即便进入 21 世纪初,“阿尔坎塔拉” 仍处于 “大型未完工航天设施” 的状态。

如今的 “阿尔坎塔拉”:比 21 世纪初迎来最好发展时期

2019 年,美国与巴西签署协议,约定在该发射场发射美国产航天产品 —— 尽管如此,乌克兰仍为这一前景存疑的长期项目投入了自有资金。

早在 2003 年列昂尼德・库奇马担任乌克兰总统期间,乌巴两国政府便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共同在 “阿尔坎塔拉” 航天发射场新建发射台,用于发射乌克兰运载火箭。根据协议内容:

乌克兰需在 2006 年前研发出 “旋风 - 4”(«Циклон-4»)运载火箭 —— 该火箭是苏联 “旋风 - 3” 火箭的理念续作;

巴西需在其发射场内建设所有必要的发射配套设施(包括机场、海港),以及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指挥站。

乌克兰对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最初投资达 2.4 亿美元,为保障未来发射运维,两国还成立了名为 “阿尔坎塔拉 - 旋风航天”(Alcantara Cyclone Space)的乌巴联合财团。

然而,两国国内的政治与经济动荡不断,既导致乌克兰火箭研发多次延期,也使得发射场新设施交付屡屡推迟。“阿尔坎塔拉” 成了名副其实的 “资金黑洞”—— 不仅消耗大量预算资金,“南方机器制造厂”(«Южмаш»)为建造 “旋风 - 4” 测试原型机,还需向国外银行贷款填补缺口。项目进入第二个十年后,“阿尔坎塔拉 - 旋风航天” 财团内部围绕成员国职责分配爆发的官僚斗争愈演愈烈,为项目的终结埋下伏笔。

最终,巴西于 2015 年单方面退出协议,解散联合财团,并彻底中断与乌克兰合作伙伴的联系,为项目画上句号。此后,乌克兰 “南方” 设计局(КБ «Южное»)与 “南方机器制造厂” 评估得出,参与该项目造成的损失达 8 亿美元。

未飞先折的 “旋风 - 4”:转向加拿大的 “救赎” 与新困境

截至巴西退出时,“旋风 - 4” 火箭仅完成测试原型机阶段。为避免项目在研发末期夭折,2017 年 “南方” 设计局与具有美国背景的加拿大企业 “海洋发射服务公司”(Maritime Launch Services,简称 MLS)展开合作,计划将火箭升级为 “旋风 - 4М”(«Циклон-4М»)版本,并从 2018 年起,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坎索(Canso)航天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

遗憾的是,这场看似能挽救 “旋风 - 4” 技术潜力的合作,却存在一个致命隐患:与巴西项目类似,MLS 在签署协议时,加拿大境内并无现成的航天发射场,仅处于规划建设阶段。后续繁琐的官僚流程进一步拖延了进度 —— 直到 2022 年 8 月,MLS 才获得坎索发射场的建设许可,实际施工于 2022 年 9 月才启动。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乌克兰 “旋风 - 4М” 火箭最早也要到 2025 年才能从坎索发射场升空。

2023 年时,海洋发射服务公司(MLS)的发射场地大致呈现如下状态。照片来源:海洋发射服务公司(Maritime Launch Services)

尽管如此,MLS 公司自身仍对该项目抱有信心,计划将 “旋风 - 4М” 火箭作为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的主力火箭,且每年拟执行多达 8 次发射任务。若这些计划能不再延期,无疑是一大好事。

在独立后的这段时期里,乌克兰为发展自主航天任务发射基础设施,采取了数次果断尝试。这些尝试的结果喜忧参半:“海上发射” 计划为乌克兰恢复工业生产基础提供了强劲推动力,而参与巴西 “阿尔坎塔拉” 项目,则成了乌克兰航天领域的一大形象污点。国际投资者不愿将资金投入到一项耗时数十年仍未完成的火箭研发项目中。

综上可得出结论:乌克兰航天领域中,最成功的并非国家主导项目,而是私营航天倡议。这一案例即便在如今也具有代表性 —— 早在世纪之交,它便揭示了全球火箭发射市场的整体趋势:航天活动的开展需依托私营航空航天企业。

遗憾的是,尽管付出了诸多努力,乌克兰仍未能解决其航天计划中的一大核心难题 —— 缺乏自主的航天发射基础设施。但这并非后苏联时代乌克兰航天领域的最大困境。苏联时期形成的乌俄联合工业技术基础,迫使乌克兰在火箭制造领域不得不与这个潜在的 “敌人与压迫者” 合作。这种 “合作” 严重阻碍了乌克兰火箭工业向西方标准靠拢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来源乌克兰媒体】

来源:黄胜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