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阅兵还没办,日本先急了:砸 560 亿搞公关,四处游说 “不参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6:32 1

摘要:2025年,日本外务省给驻外19国的使馆下达任务,把中国阅兵往军事威慑、过度聚焦历史、反日三顶帽子上去扣,还许诺拿经济援助做交换,争取让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别来北京。这套路子,他们不是一天两天了。

2025年,日本外务省给驻外19国的使馆下达任务,把中国阅兵往军事威慑、过度聚焦历史、反日三顶帽子上去扣,还许诺拿经济援助做交换,争取让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别来北京。这套路子,他们不是一天两天了。

2015年咱们纪念抗战胜利和反法西斯胜利那次阅兵日本就坐不住,直接砸钱。560亿日元的“海外战略信息传播”预算摆在那里,目的很直白:花钱买形象,把日本包装成“国际正确”。这么大一笔钱,到底被用在了哪儿?

众所周知,日本国内教材多年做“手术”,侵略罪行被打磨得光滑平整,好多年轻人对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的认知一片空白,甚至有人把战争问题归结成“打输了”。可这事不只发生在国内课堂。日本把手伸到了海外课堂。以资助研究的名义,以文化基金的外衣,通过国际交流基金会给外国学者、媒体人付费,产出一批强调“历史争议”“和平贡献”的内容。讲白了,就是把侵略叙述往“进入中国”这种暧昧表达上引。电影《南京大屠杀》《731》上映那阵,网络上突然冒出一波“渲染仇恨”“画面血腥”的带节奏评论,被扒出背后疑点重重。这不是偶发,这是体系化的投放。

再看舆论场。日本在欧美、东南亚做“日本屋”,伦敦、洛杉矶都能见到,表面是文化展、动漫节,里头塞的是技术强国、匠人精神这类符号,顺带夹带领土主张,暗示钓鱼岛归日。这是面对大众的包装。面对意见领袖,花法更直接。核污水排海那年,他们外务系统掏了公关费,找海外博主带话术,能查到的成交价里就有400美元一条的报价。

2021年,日本外务省网站一度出现过一份预算表,截图在社交媒体上流传,里头点名一批拿日本钱的所谓公知,月补贴两万。这笔钱包装在“文化交流”里,听着雅,干的却是大外宣。这只是560亿里的一角,更多的资源,被安静地投向看不见的地方。

还有外交游说。最近关于93这场纪念,大家都知道,日本明里暗里往欧洲和部分亚洲国家做工作,有的对象还配套援助,换一个“不参加”的态度。钱不可能直接塞,走的是经济、军事、外交的通道,顺带拉一场军演,彼此交换一下“姿态”。

那效果呢?并不完全按他们设想走。越南、马来西亚表态得很直接,“尊重中国的纪念权利”。欧洲那边也传出声音:我们这边参加了纪念活动,中国没来,我们也不去中国那里,不是反对,是各过各的事。很现实,也很诚恳。日本忙前忙后,不少国家并不愿意跟着起哄。

为什么偏偏对中国这场纪念这么敏感?原因不难懂。欧洲办,俄罗斯办,日本低调装没看见;轮到中国,历史的镜头会把侵略者的身份拍得清清楚楚。八十年过去,谁是加害方、谁是受害方,不能靠广告设计。日本怕的不是阅兵本身,而是历史被重新说清楚,怕的是一个“记得”的亚洲。

回到那个560亿日元。这钱砸出来的更多是荒诞的戏法。教科书被集体抗议,中国、韩国、新加坡、俄罗斯都发过声;联合国场合里,“历史修正主义”已经被视为现实挑战。他们企图用“向前看”盖过“回头看”,还要把自己挂在“唯一核受害国”的叙事上。你看,淡化侵略事实,突出受害身份,外加一个“安全威胁”的标签往中国身上贴。这不是简单的历史之争,这是为“军事正常化”找理由。

纪念不是为了吓唬谁,而是为了记住为什么不能再打。阅兵是仪式,也是提醒。谁在战败国的身份上做文章,谁在受害者的角色里寻利益,谁在历史现场里试图换一张剧本,公众心里有杆秤。

日本想拉一个亚太小圈子,版本化的“北约”,用的是联合军演、安保对话、经援杠杆;我们就把上合组织的合作做实,把互信做厚,把地区安全的公共产品供上去。日本对东南亚给的是条件性的援助,我们的一带一路更看重共建共享,讲究的是发展带动和平。谁更真诚,时间会说话。

再厉害的公关,也盖不住一个事实:反法西斯胜利的纪念,属于所有付出过牺牲的国家和人民。谁来,谁不来,是尊重史实的选择,不是钱包的选择。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