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亮身份自掏腰包!洛阳官员化身汉服达人,这才是真调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16:45 1

摘要:这年头,官员出镜不稀奇,稀奇的是县委书记带着一群县级领导,下班后集体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宽袍大袖的汉服,在古城大街上“招摇过市”。8月28日晚的洛阳洛邑古城,这幕“穿越剧”真实上演——老城区委书记赵书政、区长周新带头,一众县级领导化身“汉服代言人”,自掏腰包体验

这年头,官员出镜不稀奇,稀奇的是县委书记带着一群县级领导,下班后集体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宽袍大袖的汉服,在古城大街上“招摇过市”。8月28日晚的洛阳洛邑古城,这幕“穿越剧”真实上演——老城区委书记赵书政、区长周新带头,一众县级领导化身“汉服代言人”,自掏腰包体验妆造,与游客“沉浸式”互动。消息一出,网上瞬间炸了锅:有人说这是“作秀天花板”,有人赞这是“最接地气的调研”,还有人调侃“这下公务员面试又多了项汉服礼仪考核?” 但在我看来,这事没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地方治理者用“非主流”方式进行的“文旅突围战”,背后藏着基层官员在流量时代的焦虑、创新与破局智慧。

一、从“官老爷”到“店小二”:汉服里的权力祛魅与治理转向

先别急着给“官员穿汉服”贴标签。咱们得先看看这群领导是怎么穿的——“三不三要”原则亮得很清楚:“不打招呼、不亮身份、不到熟悉的汉服店,要自掏腰包消费、要主动发现问题、要提出改进建议”。这“三不”就把“摆拍作秀”的路堵死了大半。你想想,要是提前打招呼,店家还不得把最好的衣服、最便宜的价格、最周到的服务都端出来?那体验个啥?不就是换个地方开会嘛。但“自掏腰包”这一条,就有点意思了——领导干部也是消费者,也得掂量性价比,也会遇到“妆造师太敷衍”“配饰收费不透明”“排队两小时拍照五分钟”这些游客常遇的糟心事。这种“身份下沉”带来的,是治理者视角的根本转变:从“俯视”市场到“平视”游客,从“听汇报”到“亲体验”,从“我觉得”到“用户觉得”。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某些地方的“摆拍式调研”:领导干部戴着白手套摸扶贫羊,生怕沾点羊粪;企业门口站一排人笑脸相迎,镜头一过立马鸟兽散。相比之下,洛阳老城这些领导下班后“微服私访”,自己挑衣服、自己砍价(或许不敢砍太狠?)、自己挤人群,反而透着一股久违的“真实感”。这种“权力祛魅”的效应,比开十场新闻发布会都管用。当游客发现那个穿着唐制圆领袍、和自己一起排队等奶茶的“大哥”,居然是区委书记时,那种心理冲击带来的好感度,可不是发几张优惠券能比的。这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连接”——官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能和你穿同款汉服、吐槽同个景区的“玩伴”,这种“共情”正是当下文旅产业最缺的东西。

二、汉服热不是“风口”是“火山”:基层官员的流量焦虑与破局逻辑

为什么偏偏是汉服?这背后是地方政府对“文旅流量密码”的集体追逐。这年头,谁手里没几张汉服照?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火了,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不夜城”爆了,就连一些十八线小县城都想靠“古风小镇”分一杯羹。汉服,已经从亚文化圈层的“小打小闹”,变成了撬动百亿级消费市场的“超级IP”。但问题是,大家都在搞汉服,凭什么你洛阳老城就能脱颖而出?

老城区领导的逻辑很清晰:与其花钱请网红代言,不如自己下场当“网红”。区委书记亲自穿汉服站台,这本身就是自带流量的“事件营销”。你想,“县委书记穿汉服”这个话题,自带“官员”“汉服”“反差”等多个爆点,媒体愿意报,网友愿意看,传播成本几乎为零,效果却可能比投几百万广告费还好。这是典型的“以小博大”的流量思维。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他们看懂了汉服热的本质——它不仅仅是“穿件衣服拍照”,而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消费升级的需求。汉服背后是“国潮”,国潮背后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背后是巨大的消费潜力。老城区推出的“六大优惠措施”,涵盖吃住行游购娱,从9月1日到12月31日,这是要把“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的野心。

但这里有个悖论:当所有地方都在“蹭汉服流量”时,流量就变成了“内卷”。你打折我也打折,你搞活动我也搞活动,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洛阳老城的聪明之处在于,它用“官员体验+政策优惠+问题整改”的“组合拳”,把汉服从一个“拍照道具”变成了“治理抓手”。领导体验完不是拍屁股走人,而是“围绕汉服体验情况进行座谈,梳理消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就把“作秀”的风险转化成了“实干”的契机。比如,游客反映“妆造太贵”,那就推出汉服专项优惠;商家抱怨“客源不稳定”,那就政府出面搞宣推、送消费券。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政策跟进”的闭环,才是把“汉服热”这把火真正烧旺的关键。

三、从“文化搭台”到“民生唱戏”:汉服经济的温度与厚度

有人说,不就是穿件衣服逛个街吗?至于上升到“治理创新”这么高的高度?那你就错了。汉服经济的本质,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最终服务民生”。老城区的宣传稿里有句话说得好:“让老城区的文旅发展既有‘文化温度’,又有‘民生厚度’。” 这话听着有点官方,但道理不歪。

汉服店老板是不是民生?景区周边的小吃摊主是不是民生?出租车司机、酒店服务员、摄影师、化妆师……一条汉服产业链能带动多少就业?能让多少普通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我老家有个小县城,就靠一个汉服小镇,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的妇女就业,她们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做汉服刺绣、配饰加工,一个月能挣四五千。这就是“民生厚度”。老城区领导“自掏腰包”体验的,不仅仅是汉服本身,更是这条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民生冷暖”——店家的租金压力、员工的服务水平、游客的消费痛点,这些都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能知道的。当领导发现“某家店的妆造师技术不行”,可能推动的是整个行业的技能培训;当游客抱怨“景区指示牌不清晰”,可能带来的是基础设施的整体升级。这些“小改进”累积起来,就是文旅产业的“大提升”,最终受益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但我们也要警惕另一种倾向:别让“文化温度”变成“文化过度”。有些地方为了搞文旅,把老街区拆了建仿古建筑,把原住民赶走搞商业开发,美其名曰“文化保护”,实则“文化掏空”。洛阳老城的优势在于,它本身就有洛邑古城这样的文化基底,汉服只是激活它的“催化剂”,而不是“替代品”。如果脱离了本地文化根脉,一味跟风穿汉服、搞古风,那穿得再好看,也只是“空中楼阁”。

四、流量时代的“政绩新考题”:如何避免“汉服热”变成“一阵风”?

虽然洛阳老城区的“汉服行动”目前看效果不错,但我还是要泼点冷水:这种模式能复制吗?能持续吗?会不会又是“一阵风”式的创新?

首先,“官员穿汉服”的新鲜感总有褪去的一天。当网友看腻了领导干部的“古装秀”,下一个流量密码是什么?总不能让区长去跳科目三吧?(当然,如果他真跳了,我第一个点赞)。这说明,地方治理不能只靠“出奇制胜”,更要靠“常态长效”。“三不三要”的调研方式值得推广,但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沉浸式体验”固化为工作制度,而不是心血来潮的“行为艺术”。

其次,汉服产业不能只靠政府“输血”,更要靠市场“造血”。六大优惠措施能管一时,但管不了一世。政府的职责是搭好台子、定好规矩、搞好服务,剩下的还得靠商家自己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如果商家只会依赖政府补贴,游客也只会冲着优惠来,优惠一停,客流就散,那汉服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别让“政绩焦虑”压倒“文化初心”。发展文旅产业,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生活更美好,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展,而不是为了GDP好看、为了领导脸上有光。如果为了追求短期政绩,过度透支文化资源,搞“破坏性开发”,那穿再多汉服也掩盖不了内里的“文化空心化”。

结语:当“汉服”遇上“官员”,我们该期待什么?

说到底,洛阳老城区领导穿汉服这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层治理者在时代变革中的挣扎、探索与创新。它可能不完美,可能有争议,甚至可能未来会被证明是“昙花一现”,但至少,它打破了“官员就该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尝试用一种更年轻、更接地气、更懂市场的方式去回应民众需求。

我们不必过分吹捧这种做法,也不必急于否定。与其纠结“是不是作秀”,不如关注“解决了多少问题”;与其争论“穿汉服有没有用”,不如想想“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如果“官员穿汉服”能带动更多地方政府放下身段、深入基层,能让更多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能让更多老百姓从文旅发展中赚到钱,那这件“汉服”就穿得值!

最后,给洛阳老城的领导提个小建议:下次穿汉服逛古城,能不能顺便管管那些乱涨价的烤肠摊?毕竟,游客的文旅体验里,除了美美的汉服照,还有一根15块钱的淀粉肠带来的“心灵暴击”啊!(开玩笑的,但也是实话)。期待看到洛阳老城的汉服经济,不仅有“唐宫夜宴”的惊艳,更有“人间烟火”的实在,真正让传统文化符号成为激活文旅消费的“新引擎”,让“文化温度”和“民生厚度”都落到实处。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