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荣||关角隧道塌方抢险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6:17 2

摘要:8月9日CCTV7《老兵你好》栏目播出《“生命禁区”的天路》后,向德荣战友相继创作的《岩壁上的“热血颂”》《青藏铁路岩铭赋》广受好评。如今,他再出新作《关角隧道塌方抢险记》,以诗赋之笔,深情讴歌在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巨大塌方中挺身而出的英雄群体。

向德荣

转发按语

8月9日CCTV7《老兵你好》栏目播出《“生命禁区”的天路》后,向德荣战友相继创作的《岩壁上的“热血颂”》《青藏铁路岩铭赋》广受好评。如今,他再出新作《关角隧道塌方抢险记》,以诗赋之笔,深情讴歌在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巨大塌方中挺身而出的英雄群体。

拜读之下,既叹服向德荣战友的才思敏捷,更感动于他对铁道兵部队那份深沉厚重的热爱与情怀。特此用美篇转发,愿这份美文被更多人看见,让不朽的铁道兵精神永远传承弘扬!

编者

2025年8月30日

央视纪录片中的袁武学

袁武学,1973 年从陕西华阴入伍。曾任铁道兵第十师第四十七团一连战士、班长,是师体工队队员和连队军事训练教练员。在1975年4月5日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中,他始终冲在最前面,英勇奋战,荣立二等功。部队推荐上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团、师宣传干事。1982年11月调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现火箭军工程大学)任党委秘书、组织处长、副教授。4次荣立三等功,大校军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2014年6月退休。

在2025年8月9日央视CCTV7《老兵你好》播出的纪录片中,镜头聚焦在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塌方旧址。袁武学站在这片承载着生死记忆的土地上,声情并茂地回溯1975年4月5日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根据袁武学的讲述及相关史料,遂成此记,以致敬在关角隧塌抢险中诠释英雄铁道兵担当的指战员们。

2011年8月10日袁武学来到战斗过的关角隧道

伟哉关角!雄峙西陲,崚嶒接昆仑之脉;险扼青藏,峥嵘控雪域通衢。其侧峙天峻,正扼铁道咽喉;藏语喻“登天的梯”,恰状其云路嵯峨、巍峨凌霄之姿。

隧穿千丈岩层,傲然矗立于三千六百八十米高原之巅;轨贯四里长隧,沥血鏖战历二十五载风雨之艰。其海拔与规模冠绝寰球,值山河稳固之时,此工程之功业永昭日月。

穿越魏巍关角山腹中的关角隧道

忆昔肇造,岁在戊戌。地质诡谲,十一断层叠出;天候酷烈,零下四十凝冰。涌水喷薄如雷,塌方骤发似雨。三起三落,工程几废;七载停弦,壮志未移。幸有铁军,铁十师四十七团之劲旅,更赖忠魂,旌旗再举,一九七四年春;镐锹重挥,高原冻土苏醒。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上午十时半,一连副排长李再益,率三战士推碴车出洞,行至距洞口一百六十米,忽有砼块坠地,铮然作声。再益心下警然:此隧久废未竣,砼块骤落,岂非塌方之兆?抬首凝睇,果见洞顶裂罅渐张,急呼战士驱车速行,旋即飞报副连长彭德福。德福闻报,奔至如飞。既至,则见砼块纷坠似雨,水管风筒摇荡欲折,知巨塌转瞬即至。彼时二人,前趋数步便可脱险。然念及洞内百名同袍,正挥汗凿岩,若闻变惊奔,挤塞狭途,必酿滔天大祸!千钧一发之顷,二人声震岩壁:“撤!速向内撤!”近三十名濒险战士,闻声疾退。彭德福乃分其众,令一部外撤,自领余者入洞深避。足方离险区,轰然巨响震彻山谷,一千五百方土石奔涌如涛,转瞬封塞隧路。洞内施工之一连、二连、五连官兵一百二十七人,遂困于幽壑之中。困者多属二连,内有干部八人。幸塌方地段清理已毕,遭砸者寡。

关角隧道大塌方消息传到北京,报周恩来总理。总理批示:不惜代价,千方百计抢救被困官兵!抢险指挥部旋即组建,陈友国师长任组长。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兰州军区、青海省军区及地方主官,皆星夜驰援,奔赴险地。

邻近驻军,闻警而动,众指战员齐呼:“兄弟之困,吾辈之困;友军之险,即我之险!”声震云霄,气贯长虹。旋即,干部战士,步若流星,装车搬运,雷厉风行。载满抢险之需的车辆,疾驰如飞,奔赴危境,恰似天兵降世,解困于须臾。未几,又一友邻之师得讯,部队主官亲拨热线,掷地有声:“所需之物,吾等必援!”言犹在耳,诚意拳拳,尽显袍泽之谊。某军医大学,本备巡医牧区,闻隧道之危,毅然改道。医疗队星夜兼程,集结于隧道口,但待令下,便欲冲入险地,救死扶伤,其心赤诚,可昭日月。地方党政,心系子弟。省委遣要员,日夜兼程,奔赴工地;有关部门,自三百余里之外,运送氧气,解燃眉之急。州委之吏,恰于近处视事,闻讯即至;县委诸员、医院杏林、工人、牧民、莘莘学子,亦纷至沓来,皆怀关切之心,欲助一臂之力。公路之上,车轮滚滚,似奔雷隆隆;山路之间,脚步匆匆,若急雨阵阵。此诚军民鱼水深情,患难与共之华章也!

危急时刻,上演一曲生死救援壮歌!

海拔3700米的关角隧道

瞬时间,内外隔绝,隧洞仿若幽闭之囚笼;气浪翻涌,烟尘弥漫,洞内恰似混沌之幽冥。洞渊幽暗,生死悬于俄顷;危境苍茫,性命系于须臾。高原本就氧薄,隧中更兼隘仄,呼吸维艰,每觉气若游丝;千吨之水,日夜奔涌,排水无门,水位日涨,犹闻死神之跫音渐近。

当生死悬于一线,危局千钧一发之际,八位党员干部,怀瑾握瑜,弃小我安危于不顾,承党之重责以在肩。一营副营长吴德安、二连连长郑新成,若中流砥柱,为洞内自救之主心;十师司令部工程师潘建学,凭精湛技艺,担技术指挥之大任。更有一连副连长彭德福、二连副指导员吴扬然等,群贤毕至,共商良策。既以温言抚慰同袍惶惑之心,复以果敢之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率众人穿越险途,尽显英雄本色。

俄而,紧急支委扩会立开,集思广益,遂定两策:一则,弘思政之道,稳军心于动荡;二则,探求生之路,破困局于阽危。夜色如墨,吴扬然孤身前行,踏石碴之嶙峋,巡各排而晓以利害。振臂一呼,声震洞宇,召党员、团员与战士,忆往昔革命峥嵘,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之壮怀,勠力同心,共战危局。众皆激昂,齐呼:“塌方虽困吾身,难夺破厄之志;艰险纵阻前路,不灭奋进之魂!”

为寻横通道,众战士踊跃请战。 潘建学,临危受命,率孟树林、张博怀、李康焕、袁增产、杨志峰六人,组突击之锐旅,谋突围以自救。洞内匮乏支撑之材、掘土之具,然勇士无畏,以大锤击方木,碎为长条;砸锹柄,取作支柱。于虚碴之上开洞,犹探虎口拔牙,怀护佑同袍之念,抱舍生取义之志,义无反顾,直上危巅。

当是时,幽暗蔽途,他们竟得三号横通道之所在。众人执灯,沿壁细察,奋力掘进,终现尘封之洞口。岂料,横径亦为塌方所塞,进口腐木摇摇欲坠。然此道历十数年,早经回填封闭,复为塌方所壅,通路尽绝。虽困厄如斯,彼等仍忍缺氧之窒息、耐饥饿之煎熬,集尚能步履之战士,冒死轮班开挖,志在破壁求生。

未几,自内而外之横通道亦塌。洞内战士,于塌落之危境,且挖且陷,七八个时辰倏忽过,仅掘进三四米耳。隧洞之内,氧如残烛将熄,头晕脑胀之苦,饥饿寒冷之迫,交相侵袭。有同志力竭而仆,倒于尘泥,其状可悯。更堪忧者,原塌方体不及百米之处,边墙裂纹如蛛,渐宽渐长,似有巨兽将醒,新塌之险,如悬顶之剑,危乎殆哉!众人见状,心急如焚,议声纷起。或言撤兵至隧之深处,可避塌方伤亡;或虑若新塌再至,部队将困于双层塌体之间,出洞之望,渺若晨星。党支部广纳众议,群策群力,终定大计:引军向前,迫近塌体,虽处险地,然离洞稍近,突围之机,或可争得。令下之时,部队雷厉风行,转瞬即至塌体之侧。困幽暗洞,见证勇者无畏;重重危机,彰显丹心赤诚。

盼兮其情,确兮其理。方夫凿岩运杵,洞顶微窍初开;双道未臻交融,生机已露端倪。若天工暗合,如神匠巧施,虚实相生,妙趣自成。

紧急集合 奔赴救援现场

师长陈友国,晨曦初露,巡工事于幽隧;赴三公里外四十八团团部于遐途。忽闻塌方之警讯,急策回马以奔趋。陈友国身膺重任,虽染沉疴,犹怀壮志。糖尿病与胃脘之疾交加,炒豆之粮早罄,唯烟斗烟荷包相伴,聊解烦忧。洞内虚实未明,如启盲盒,或喜或悲,皆系一念。副帅长姜培敏,驻节斯地,夙夜勤耕。方当土石崩裂,烟尘迷冥;众人失色,魄悸魂惊。公则奋勇争先,疾若离弦之矢;首抵灾所,迅如掣电之明。

然两首长久经战阵,曾历抗美援朝烽火,今处危局,神色自若。时而临前线,振士卒之士气;时而巡营地,检备御之周全。或倦则席地而憩,或烟霞吞吐间,馁而不食,焦忧如焚,心系安危,若巨石压胸,纵天地之气充盈,亦难抒此郁塞也。未知灾祸之终局,伤亡之几何,众人翘首,唯盼奇迹之临。

运筹帷幄而决胜于须臾,身先士卒而感召于众志。此诚将者之风范,军中之脊梁!令旗挥处,号令如雷:速集全营精锐,闻令即赴;一连自正洞塌体之巅,凿险开危;三连循封闭横通之下,披荆斩棘。两路齐驱,誓破重关,救困于幽闭,解厄于危难。其势也,若双龙探渊,双锋破障。其部署之周详,调度之迅捷,宛若武侯用兵,妙算神机。

令既出,公复身先士卒,攀危石,履险途,立于塌方体之巅。目炬炬而含忧,声铮铮而振聩:“今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早通一刻,则同袍多生之望;迟滞须臾,或酿千古之憾。然险地无常,诸君务必听令而行,既当争分夺秒,以救同胞于倒悬;亦须谨小慎微,保自身之周全。安危所系,慎之勉之!”其言谆谆,情真意切,闻者无不动容,士气为之大振。

三连衔命,自二号横通筑径而入。团政委王成林与副连长刘生,共掌掘进之任。刘生刚从团学班归,值塌方骤作,彼正率战士于洞外施作,见袍泽困于洞内,忧心如捣,誓曰:“纵捐躯,必拯同侪于厄!”斯处尘封未启,经十三春秋,水啮石销,沉渣壅塞,险象叠生。横通逼仄,仅容数人栖足,锹锄难展,众士遂赤手刨砾。始有帆布手套,俄顷磨穿,甚者餐时,指血犹渗馒首。刘生乃抢险魁杰,久战前沿,擘画开凿。其为沪上老兵,身短而语急,声若连珠,行止矍铄,人戏谓“拼命三郎”。全连轮班就食,唯彼固守阵前,往来筹策,遇生疏者,偶发厉叱,实乃情急也。众人屡促其出洞进食,皆答曰“不饿”。 忽闻惊号:“危石欲坠,速避!”刘生回首,见悬石将倾,急抱巨木以承之,力挽危局。继而振臂一呼,率众挥锄,气贯金石,其勇毅之姿,令人动容。

一连主攻正洞,苌根京连长临危制策,于四排急召老兵,成立突击队,袁武学班长膺任队长,党佰发、李三虎、马臣义、董连龙、谭国颜、金仕华等诸勇士,衔命赴难,其势如鹰隼击空,志若金石可镂。入洞之际,塌方体横阻如天堑,施工同袍生死未卜。众士心急如焚,齐呼:“救吾手足,虽万难必往!”袁武学无畏塌方之险,率先突进,唯念以命相搏,誓破绝境。初,循左壁未塌拱角,凿寸许小洞,时逾一辰,掘进五六米。忽右侧土石崩落,洞径骤缩。团部聚议,苌连长献斜支短木之法,肖崇炳副连长率众,边撑边掘。袁武学勇立危局,前探后呼,量寸度以索材具。木工疾制方木,递援洞壁。穴内逼仄,袁武学或跪或趴,截短锹耙,斧凿锤捣,巨石难移则埋,险象环生而不退。众士传渣如链,怀承足蹬,其速愈增。

观洞内鏖战,险象环生:导洞狭窄,仅容一人侧身贴壁,如蜗牛匍匐;众士举镐挥锨,每寸土石之掘,皆若拱璧之珍。头顶危岩时虞坠落,脚下泥淖深陷难行。武学赴前沿,谓左右曰:“若二次塌方掩我,勿呼外救,拽我双腿拖出即可——宁伤毋死于此!”将生机留与战友,勇担死厄于己身。

袁武学率众人蜷身劳作,或坐或跪或趴;徒手拼搏,似牛似马似轮。怀承渣土,膝传石砾,以血肉为传送带,凭筋骨抗死神。连续八时力战, 饥肠辘辘,疲惫交加,连长促其出而憩息,坚辞不允;两小时后强拖而出,至洞口便晕厥,气息未匀。袁武学仅饮三杯水,吞两馒头,复入幽洞,挥汗再战。其情殷殷,其志耿耿,尽显赤子丹心、英雄肝胆。

外向之双导洞,若游龙疾进,其势甚锐。然至正洞十六米、横通道十九米处,塌方骤起,若阴霾蔽日,新障横陈,抢险之路,忽陷困厄之境。

与死神搏斗

陈师长在洞口迎接获救战士

战至下午四时,袁武学见拱顶石碴间微隙如线,乃奇思忽至,建言以细钢管贴壁而入,欲借其探幽、通气、传音。此策也,如暗夜燃炬,若旱岁甘霖。

其策甫陈,旋蒙指挥嘉许。库藏钢材虽累数百吨,然欲觅细管,恰似揽星于夜幕,遍索无获。幸哉!二营闻命即发,载材星驰而至。终得钢管,探入拱角塌隙。水管送入,石渣易堵管口,何以解之?值此困局,党佰发灵机忽现,持手套而言:“覆此于管端,可御石碴;待管入,摇而弃之。”众人依策,聚力推送。奈钢管仅五米之短,虽奋力施为,仍未穿透石碴。遂边掘边呼,乞外寻长管。后管至,循前法而入,犹未贯通。众人不馁,且挖且撑,且捅且呼,声彻管中。下午七时,袁武学伏于管口,忽闻细微之声,凝神辨之,乃洞内同袍言语。惊喜交加,速将喜讯呈报首长,副团长刘居才心急如焚,嘶声疾问。三呼无应,众心坠渊;四唤方答,微音破云。“吾辈无恙!”一语既出,全场热血沸腾,欢声雷动,将士感极而泣,泪洒征衣。自此抢修之势,更胜往昔,绝境终开,生机复现。

捷报飞传京华,中央领导垂念,急颁懿旨:精筹善策,科学施为,倾举国之力,拯危困之民。其心拳拳,其情殷殷,尽显爱民如子之仁怀。

陈友国师长,恭传圣谕。工地之上,群情鼎沸,“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之呼,响彻九霄。此声发自肺腑,既表万民感戴之情,更彰党恩浩荡之德。

袁武学之策,虽取法于质朴,然其功至伟,足以彪炳千秋,铭刻青史,为后世所传颂。

用钢管与洞内人员取得联系

袁武学诸勇士鏖战七八时辰,连长屡令进食,皆坚拒曰:“吾等谙熟险状,易人则误时,不救同胞,誓不返!”高原缺氧,洞愈深而气愈窒,然念及被困同侪,愈战愈勇。距通途三丈许,撤管见隙光,复凿孔传灯。虽灯破再试,终以锹枝递光,贯通三十二米生命之道。

然掘进导洞之艰,非在迟速,而在危境。洞径如盆,脆弱难支。众人蹑足,如履薄冰。惧岩崩之骤至,恐碎砾之塞门。众皆屏息驻足。每一步前行,皆惧山崩石塌,洞口壅塞。人心悬若危石,弦紧难松。

嗟乎!四月六日凌晨一时,十四时际,生死关前忽现通途。坍方之地,终开幽穴,其长不过寻丈,若蛟龙破雾,似暗室透曦。袁武学匍匐而前,率先探入,当那仅容盆口的险隘贯通之际,便成被困诸公的第一百二十八位同袍,与诸君共守危境,生死与共。

彼时,洞内,吴德安、吴杨然临危不乱,调度有方。众将士井然如雁阵,鱼贯而出,不过片时,百余人尽皆脱险。孰料,木梁忽倾,土石迸溅,危穴摇摇欲坠,堵死之虞迫在眉睫。吴德安神色无惧,纵身一跃,斜倚残木,以躯体为梁柱,执手电为明灯,牵引战友逃离险境。任众人踏身而过,甘为阶梯;凭泥沙扑打周身,坚如磐石。直至最后一人安全,方从容退却,尽显英雄本色。

幸哉!众人绝境逢生,重见天日。此役,实乃精诚感天地,金石为之开;万众齐心力,转危为安的千秋壮举!

观夫千余指战员,丹心炽烈,碧血滂沱。其豪情也,若雷霆破阴霾之蔽;其深情也,似暖阳融寒岩之固;其信念也,如精铁铸长城之坚;其精神也,犹长风荡雪域之阔。

至若救援之际,群策群力,尽显人性之辉光;运筹帷幄之间,高瞻远瞩,独彰军人之担当。危局当前,众士以血肉之躯,架生命之梯;凭钢铁之志,破塌方之厄。虽险象环伺,而神色自若;纵荆棘塞途,仍笃行不辍。此诚惊天地、泣鬼神,足堪载史册而耀千秋者也!昔云“疾风知劲草”,今观斯役,信夫!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青海日报》,以如椽巨笔,详述战塌方之伟绩,续写英雄之传奇。他们以汗水为墨,以意志为笔,于艰险绝境之中,谱就《一曲共产主义精神的赞歌》。其声也,铿锵有力,响彻云霄;其情也,感天动地,彪炳千秋。

战胜塌方的英雄连队

上级首长接见47团1营关角隧道战塌方代表

2021年7月12日重回关角隧道(3位二等功臣袁武学、李再益、 郑仕友)

若夫昆仑巍峨,祁连莽苍,关角雄峙,古道沧桑。千峰嵯峨以蔽日,万壑幽深而含霜。当是时也,筑路健儿,铁骨铿锵,怀凌云之志,秉开拓之章,誓破天险,勇闯关防。凿山穿岭,履危崖如平地;赴汤蹈火,临绝境若康庄。二十六英魂,捐躯于此,以热血沃冻土,化忠魂耀穹苍。

列车通过关角隧道

二〇一四年,新隧落成,旧迹虽隐,而精神不灭;此地列为省级文保、央企珍遗。其功也,昭昭然如日月经天,灼灼兮若江河行地,垂范百代,泽被四方。望后世子孙,承先烈之志,继铁军之芒。以坚毅为楫,破时代之浪;以拼搏为刃,斩前路之障。赓续精神,砥砺奋进,共绘宏图,同铸辉煌!

2021年铁道兵十师老兵来到新关角隧道

参考文献:

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一曲共产主义精神的凯歌——记铁道兵某部指战员战胜大塌方的英雄事迹》,《解放军报》,1975年7月17日。梅梓祥收藏。

袁武学、梅梓祥:《中央电视台:关角隧道抢塌方》, 梅梓祥书屋,2024年12月14日。

王民立著:《致敬丰碑》(上册)第四集 铁十师三上青藏线,线装书局,2025年2月出版。

肖根胜:《为了一百二十七名战友的生命》,2022年4月4日,来源网络。

吉长虎:《关角隧道抢险50周年随想》,载袁武学的美篇《铁兵缘》,2025年4月6日。

创作于2025年8月

作者:

向德荣,湖北仙桃人,1968年3月入伍,铁道兵二师六团战士,服役5年,其间参加援越抗美1年半,1976年9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2011年1月退休,出版著作13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美篇制作:铁兵缘(袁武学)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