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清华大学新生开学讲座上,《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该校精密仪器系在读博士生庞众望,以优秀学生代表身份完成了一场全程脱稿的5分钟演讲。这段视频在互联网迅速刷屏,26岁的他,究竟以何种力量触动了千万人的心弦?
近日,清华大学新生开学讲座上,《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该校精密仪器系在读博士生庞众望,以优秀学生代表身份完成了一场全程脱稿的5分钟演讲。这段视频在互联网迅速刷屏,26岁的他,究竟以何种力量触动了千万人的心弦?
视频截图来源:清华大学
这份触动,首先源于他用“奋斗闭环”打破了苦情叙事的窠臼。庞众望的人生起点,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父亲因病难以正常交流,母亲下肢残障行动不便;人生前18年,他不仅曾因先天性心脏病命悬一线,还为给母亲治病挨家挨户借钱,为偿还债务捡废品谋生。庞众望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靠日复一日的努力在2017年考入清华,2021年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有网友评论:“他从来没说原生家庭带给他的自卑,也从来不说家庭没给他托举,倒是自己把自己托举得好有高度”,这种“起点低到尘埃,也能开出花来”的经历,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普通人可参照的奋斗样本,让每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勇气。
这份触动,更来自于真诚共情带来的“可复制力量”。庞众望的演讲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全程如学长谈心般坦诚。他直言初入清华时的迷茫与不安,分享大学期间的探索试错,更透露科研路上的“至暗时刻”:他2022年开始研发高精度测量仪器,500多天里有400多天在失败中循环,甚至一度怀疑实验能否成功,最终靠“清华人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的精神”才迎来突破。正是这份真实,让屏幕前的考研失利者、科研卡壳者、职场碰壁者瞬间产生共鸣:原来顶尖学府的博士,也曾和自己一样面临困境。这种“不完美”的分享,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因为它打破了“优秀者天生优秀”的刻板印象,让人们看到“坚持”才是通往成功的共通路径。
更深层的触动,在于这个故事折射出教育的本质力量。庞众望的逆袭,从来不是单一个体的“奇迹”,而是教育照亮人生的生动注脚。教育像一束光,穿透阴霾,让他有机会挣脱命运的枷锁;教育也如一片沃土,让他这颗“蕴含无限可能的种子”得以扎根生长。他演讲中提及老师的话“每位来到清华的学生都是一张白纸,未来需要自己装点描绘”,更道破了教育的核心价值,它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赋予每个人一支“画笔”,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凭借教育的赋能,在人生白纸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当庞众望的故事刷屏时,人们感动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奋斗,更是对“教育改变命运”的集体认同。这份感动的背后,藏着对更多可能性的期许:期待社会各界能从这个故事中读懂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为每个像庞众望一样的孩子提供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期待教育能持续成为打破阶层壁垒、促进社会公平的强大动力,让更多“起点平凡”的人,都能借助知识的力量,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高光”。(沈蕾)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