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展览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的年度大展,延续了“园说”系列展通过文物讲述园林故事的传统,且首次让文物成为历史的“自述者”。展览以颐和园藏文物为主,同时汇集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机构珍藏,共同见证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化抗
近日
颐和园年度大展
“园说Ⅶ——南迁北返 移珍永续”
在颐和园博物馆、德和园扮戏楼
正式开展
160件/套历经战火洗礼的
珍贵文物
首度以“自述者”身份
带观众穿越1933至1951年的烽火岁月
揭秘国宝跨越十八载
辗转万里的守护史诗
展览以宫廷钟表为媒
月相装置为引
创新打造沉浸式剧场体验
再现文博人
“誓与国宝共存亡”的壮举
本次展览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的年度大展,延续了“园说”系列展通过文物讲述园林故事的传统,且首次让文物成为历史的“自述者”。展览以颐和园藏文物为主,同时汇集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机构珍藏,共同见证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历程。
颐和园副园长荣华向记者介绍:“‘文物南迁’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一场旷世壮举。当时,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古物陈列所、历史博物馆、先农坛、北平图书馆等众多机构所藏文物,为避战火被迫踏上南迁之路。这场迁徙,堪称一场守护中华文明的精神‘长征’。这种精神,不仅是战时捍卫文明薪火的崇高信念,更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灵魂所在。”
文物“自鸣”诉说历史心跳
展览巧妙地以“钟表”为主线,运用文物“自鸣”的叙述理念,结合时间轴串联各个部分,展厅整体氛围仿照剧院舞台,通过设置多层“幕布”,营造戏剧性与叙事感,展柜内的文物犹如舞台上的“主角”,在精心设计的光影效果中娓娓道来它们见证的历史变迁。
在颐和园博物馆西配殿展厅中,法国十九世纪铜镀金珐琅围式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件展品配合着投影设备,在墙面呈现钟表以及心率动效画面,心跳与秒针同频共振,为文物赋予了生命,这一创新展示让沉睡的文物焕发生机,以时间为主线,串联起历史见证与当代观者的情感联结。
博物馆综合展厅设计则巧妙融合古建特色,采用严谨的对称式布局,中央展柜陈列的珍贵宫廷钟表,象征着时光的永恒流动与历史的深沉回响。
特别的是,钟表的背景幕布循环播放着《重返南迁路》微纪录片:镜头追随策展团队探访上海法租界仓库旧址、重庆安达森洋行旧址、乐山安谷祠堂等文物南迁关键站点,配合专家解读、1933年行政院密电及手写装箱清单等珍贵档案影像,以多维叙事唤醒尘封的历史记忆。
当观众驻足于展柜前,清代郎窑红观音尊、清康熙年间青花矾红海水龙纹盘、各类山子及颜色釉瓷器静静陈列,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镌刻着守护者“誓与国宝共存亡”的誓言。“看着这些历经劫难归来的国宝,我和孩子都很受触动,这些文物能保存下来太不容易了!”带着孩子观展的李女士感慨到。
离散到团圆的归家之路
在颐和园博物馆中庭,一组精心设计的月相装置格外引人注目。装置四周设有多个透视窗口,颐和园文物科科长隗丽佳向记者介绍:“我们通过‘月盈月缺’的艺术表达,让观众从四个不同角度观赏月亮渐圆的过程,以此象征南迁文物从离散到最终归家的团圆之路。”
博物馆影壁区域则生动还原了“1933文物装车”的历史场景:排子车、钉封木箱和人物雕塑重现了当年北平深夜抢运文物的紧张时刻。背景墙上清晰标注着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关键迁徙节点,参观者可以在此化身“文物押运员”,通过互动拍照体验那段刻不容缓的历史时刻。
颐和园博物馆
聚焦“旧宫新生”“战火征程”“故园归梦”
细述颐和园文物迁徙细节
德和园扮戏楼
以“重访南迁”单元
亲手触摸文化传承
颐和园为配合“园说Ⅶ”特展
精心策划了
丰富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
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线上探展视频了解展览内容,还能在现场参与“‘溯吉祥之源’非遗如意木雕技艺体验”及“‘方寸之间’篆刻印章体验”两项特色活动,在亲手制作独特纪念品的过程中,深入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刚参观了那些历经烽火南迁的珍贵文物,现在又能带孩子一起体验木雕制作,这种互动形式特别好!”正在木雕体验区的游客王女士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尝试木雕,亲自动手才真正体会到匠人们的不易。这个亲手制作的纪念品比购买的更有意义,今天的活动体验让我印象深刻。”
时间:2025.8.15-11.16
地点:颐和园博物馆、德和园扮戏楼
特色活动:非遗木雕/篆刻体验、线上探展视频。
展览亮点:月相装置、钟表剧场、微纪录片、历史场景复原。
来源:海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