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南昌好人”公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4 17:22 2

摘要:根据《“南昌好人”推荐评议活动实施方案》,经基层逐级推荐、评议小组评审,现将拟确定的2025年第一季度“南昌好人”予以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公示时间:2025年3月24日至3月28日。公示期内如有意见建议,请致电或发送邮件至市委宣传部综合科。

根据《“南昌好人”推荐评议活动实施方案》,经基层逐级推荐、评议小组评审,现将拟确定的2025年第一季度“南昌好人”予以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公示时间:2025年3月24日至3月28日。公示期内如有意见建议,请致电或发送邮件至市委宣传部综合科。

电子邮箱:ncwmb@126.com

公示人选名单(8组10人)

助人为乐类2人:刘军生(东湖区)、 万桂新(红谷滩区)

敬业奉献类2人:刘红菊(西湖区)、 许骏(青山湖区)

孝老爱亲类2人:余江云(西湖区) 、 余腊花(新建区)

刘军生,男,1973年8月生,江西省赣中航道事务中心干部。1998年,曾因家贫辍学的普通战士刘军生,在报纸上读到一则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贫困学生的故事,他毅然拿出战士津贴匿名资助这名学生长达6年。从那以后,刘军生把资助贫困学生当作一份事业,一直坚持至今。27年来,刘军生个人长期资助贫困学生10名,资助金额总计超过20万元,他还经常参加各种社会爱心公益活动,多年来爱心捐赠金额累计近10万元。获十大感动江西人物、江西省十大学雷锋标兵、南昌市优秀慈善义工、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

十几年志愿服务不改初心的公益先锋

万桂新,女,1972年1月生,中共党员,红谷滩区卫东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明实践员。2007年,她通过社会化招考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在这个岗位上她逐渐了解到社区贫困群体的需求,由此走上志愿服务的道路。10多年来,她为了做好公益,几乎全年365天无休,一心扑在志愿服务中,是辖区群众眼中“热心公益的好大姐”。投身公益事业以来,万桂新共培育了关爱困难群体、公益培训等志愿服务项目30多个,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400多场,服务群众超过2万人次,个人累计服务时长1万多小时。2017年发起成立南昌市红谷滩区赣红孵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原名红谷滩新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2020年被推选为南昌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她本人也曾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江西省首批优秀巾帼志愿者、南昌市十佳“最美”志愿者等称号。

二、见义勇为类(1组3人)

不惧危险 护渔员从刺骨江水中挽救3条生命

涂白羊,男,1968年9月生,中共党员;涂传友,男,1973年6月生;涂信根,男,1979年1月生,3人均是南昌县蒋巷镇白岸村人,曾是赣江上的渔民,靠水吃水,练就了他们一身出色的水性。随着长江退渔禁捕政策的实施,他们积极响应号召,从渔民转变为护渔员,肩负起守护赣江生态的重任。2025年2月4日下午4时30分,3名小孩在赣江中支联圩堤坝玩耍时不慎落水。3人惊慌失措,在冰冷的江水中紧紧抱成一团,拼命呼救。此时,涂白羊和队友涂传友、涂信根正在附近巡逻。听到呼救声后,立即赶到现场。涂白羊、涂传友人来不及脱衣服帽子,连手机也顾不上放在船里就毫不犹豫跳入水中营救。经过5分钟的生死营救,3人成功将3名落水小孩全部救上岸。他们的事迹得到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直播间等各主流媒体的报道,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认可。

三、诚实守信类(1人)

面对20多万财物毫不心动,费尽周折使其“完璧归赵”

余闽军,男,1974年12月生,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进贤县分公司员工。2025年1月31日,余闽军与同事在维修电网途中,目睹一位骑电动车的女士不慎掉落一只黑色提包。余闽军见状,立刻高声呼喊,奋力追赶,然而女士已然骑车远去,身影消失在车水马龙间。他赶忙上前捡起提包,打开一看,包内赫然有四万元现金、银行卡、二十万存折以及身份证。余闽军毫不心动,在原地等候失主折返。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他仔细翻查包内物品,试图从中找到联系失主的线索,然而失主却始终未出现。余闽军只好前往银行,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成功联系上焦急万分的失主,让失物“完璧归赵”。余闽军拾金不昧的行为生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敬业奉献类(2人)

倾情守护老旧社区的“操心麻烦书记”

刘红菊,女,1979年1月生,中共党员,西湖区南站街道铁路二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扎根社区工作11年,被居民亲切称为“操心麻烦书记”。她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行“三全工作法”,打造“老铁志愿联盟服务队”,推动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牵头解决化粪池堵塞、电梯加装、安全隐患整治等民生难题500余件。她情系社区,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及时救助突发疾病、意外跌倒的老人,为700多位社区老人保驾护航,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女儿”。《人民日报》党建版“我是党员,我在岗位”专栏以《700多位社区老人的“亲闺女”》为题,报道了刘红菊的典型事迹。她带领铁路二村社区曾获2022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民政部“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称号,个人获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南昌市五一劳动奖章、南昌市“优秀网格长”等荣誉。

非遗文化的“守艺人”铁笔生“画” 让千年皮雕绽放时代魅力

许骏,男,1970年4月生,青山湖区站东街道昌九社区居民,中国工美学会会员,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南昌市“南昌皮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第三届“洪城工匠”获得者,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比赛获奖。他30多年如一日,致力于非遗发扬与保护,深入调查并记录南昌民俗文化及皮具皮雕历史,整理2万多字文字资料,搜集整理1千张民间皮雕图片,助力武汉市、郑州市、石家庄市等皮雕传人弟子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他通过展演和文化沙龙等方式,积极宣传非遗文化和技法,积极响应政府“非遗进校园”的号召,进入大专院校、中小学授课,先后举办500多节皮雕课程、50多场宣讲,惠及2万多名师生与群众。他的非遗技艺传承事迹先后在新华社、中国新闻网、香港无线卫视,江西卫视等各大新闻媒体平台进行报道。

五、孝老爱亲类(2人)

以爱为盾,抵御生活的“三重暴击”

余江云,男,195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南昌市西湖区桃花街道龙河社区居民。2005年,父亲因糖尿病致眼睛近乎失明,他每天清晨,为父亲穿衣、擦身,发现父亲磕碰受伤后,细心包裹家中家具尖锐处,下班后还陪父亲散步聊天,直至父亲2024年以99岁高龄离世。2018年,妻子被查出乳腺癌,他紧握妻子的手给予力量,奔波于医院各科室,一边照顾父母,一边鼓励妻子坚持治疗。2022年,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面对生活的重压,虽一度迷茫,但迅速振作。他常牵母亲散步,忆往昔趣事,还学按摩手法让父母放松。在接踵而至的生活考验前,余江云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进行着漫长的守护之旅,成为邻里眼中孝老爱亲的典范。

30载深情守护,用爱撑起一个家

余腊花,女,1970年12月生,新建区望城镇省庄村村民。1995年,余腊花的丈夫就因患糖尿病引发多种并发症造成中毒晕迷,逐渐不能自理。因吞咽功能障碍,丈夫不能经口进食,只能依靠鼻饲注射流质食物维持营养供应。为了保证丈夫获取足够的营养,余腊花每天用米汤、肉糜、稀饭、果蔬汁以及菜汤等制成流食。丈夫胃肠道消化功能减退,余腊花就每隔2~3小时喂食一次,每天喂食6~8次。三十年来,余腊花对患病的丈夫不离不弃,每天陪在身边精心照料,黄荣华现在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自理活动。在照顾丈夫的同时,余腊花还花费大量精力教育子女,两个子女现在都积极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争着承担父亲每月2千多元的治疗费。余腊花的故事在村里传为佳话,她的行动也受到了村里人的赞誉和尊敬。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