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说“法官办的不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那一个个具体的案件,关涉着一个个具体的人;那一重重难以理清的法律关系,背后隐藏着多少山重水复的心情和难以言说的伤痛。
都说“法官办的不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那一个个具体的案件,关涉着一个个具体的人;那一重重难以理清的法律关系,背后隐藏着多少山重水复的心情和难以言说的伤痛。
本院推出“法官手记”专栏,诚挚邀请全市法院各业务条线的一线法官,讲述他们判决背后的故事,带大家品味百态人生。
第 09 期
在遂川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有这样一位法官:她铁面无私,守护正义,却又心怀温情,关爱弱小;她热情豁达,思维敏捷,却又沉着冷静,见微知著。她就是刑事审判庭庭长——徐红艳。在院里,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老徐”。这位扎根刑事审判一线18年的“80后”女法官从最初的法院新人,经过岁月的沉淀和阅历的打磨,已经成长为遂川法院独挡一面的刑事审判专家。自2021年负责少年审判工作以来,她一路行,一路思,最终将其在少年审判实践中领悟出的司法智慧倾注在“青桔”少年审判品牌中,将法律的刚性与司法的温情编织成一张守护少年的网。她审理的千余件刑事案件无一错案,更坚持以“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理念,让数百名迷途少年重归正途。
01
“青桔”萌芽:教育挽救的司法理念
“未成年人审判,不是冰冷的法槌起落,而是要为每一颗青涩的‘金桔’找到向阳生长的土壤。”这是徐红艳对“青桔”品牌的诠释。2024年6月,遂川法院首个“青桔”未成年人法治关护站在雩田镇盘溪村揭牌,标志着这一品牌从普法课堂延伸至基层社区,形成司法保护的全链条。
徐红艳的审判理念中,“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贯穿始终。在她审理的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中,她发现被告人因父母离异、长期缺乏关爱而误入歧途。男孩父亲失望至极,不愿前来旁听庭审。“孩子现在最需要家人的支持,而非放弃”,庭审前,她一次又一次联系男孩父亲,言辞恳切,充满期盼。庭审当天,父亲悄然现身法庭,男孩望向父亲,悔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未来的路还很长,请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徐红艳在判决书中写下。同时,启动犯罪记录封存程序,为其重塑人生铺路。
她还联合妇联、教育局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向失职监护人发出《督促监护令》,形成未成年人犯罪防治“审判—封存—帮扶—教育”闭环。
少年审判工作“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理念在徐红艳的心中愈发清晰。
02
“青桔”生长:判后延伸的司法温情
“判决不是终点,而是每一位失足少年‘重生’的起点,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绝不能‘一判了之’。”这是徐红艳在部门例会上,反复强调的话。在她看来,“案结”仅仅是少年审判工作的第一步,做好判决后的教育挽救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事了”。作为一名有着10年党龄的“老党员”,徐红艳一直“倔强”地坚守着。
小文(化名)是徐红艳所办少审案件中的又一位迷途少年,自幼父母离异,奶奶无力管教,辍学后因暴力犯罪入狱。刑满释放后,徐红艳主动开展判后回访,鼓励小文改过自新,重新开始,并协调当地电子厂帮助其走上工作岗位。如今,小文已经走出阴影,生活走向了正轨。
2024年,“青桔”法治关护站落地盘溪村,徐红艳带领团队为留守儿童开设普法课堂,发放《未成年人保护法》手册,并结合“儿童之家”童伴妈妈主题活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将司法保护从法院拓展至乡村,让“青桔”的根系深入社会肌理。
03
“青桔”繁茂:源头预防的法治育苗
“预防犯罪比惩治犯罪更重要。”徐红艳将“青桔”少年审判品牌与校园普法深度融合,打造“开学第一课”“毕业第一课”等特色普法活动,让法治教育如细雨润物。
她精心策划的“毕业第一课”在遂川10余所中学巡回开讲。她以虚拟人物“小明”的案例为主线,用故事化的语言解析校园暴力、网络犯罪等风险,课堂互动率达90%。为扩大覆盖面,她将课程制成视频上传网络,累计播放量破万次。2024年3月,她在雩田三中讲授“拒绝校园欺凌”专题课,通过“黑羊效应”心理学分析,引导学生不做受害者、欺凌者或旁观者,现场300余名学生宣誓抵制校园暴力。
在她的努力下,校园、家庭、社会联合组成的“三位一体”未成年人犯罪防护网正越织越密。
在校园端,常态化开展模拟法庭、法院开放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沉浸式感知法律;在家庭端,通过“法治家长会”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强化监护人责任;在社会端,利用“六一”儿童节、宪法日等节点发布普法短视频,录制《给毕业生的一封信》,以温情笔触传递对未成年人的法律警示。
如今,在徐红艳的引领下,“青桔”少年审判“教育、感化、挽救”的品牌理念已经深入遂川法院每一个刑事法官的内心,而她的身影,依然忙碌在案卷与少年之间,以法为光,照亮每一个迷途少年的归程。
来源: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