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阴,雄踞大江之南,域内水系交错,河网如织,长江、运河穿城而过,众多内河彼此交织,勾勒出一幅灵动的水乡画卷。水,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血脉,更是其发展的根基。自古以来,江阴的历史便与水的治理紧密相连,江阴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在悠悠岁月中,江阴人民于治水实践
江阴,雄踞大江之南,域内水系交错,河网如织,长江、运河穿城而过,众多内河彼此交织,勾勒出一幅灵动的水乡画卷。水,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血脉,更是其发展的根基。自古以来,江阴的历史便与水的治理紧密相连,江阴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在悠悠岁月中,江阴人民于治水实践中前赴后继,谱写了无数动人的水文化篇章,其间蕴含的治水智慧与人文精神熠熠生辉,也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水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承载着江阴的历史记忆,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当下,水文化建设被赋予了全新使命与深刻内涵。与此同时,每年的 “世界水日” 和 “中国水周”,聚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关键议题,为全球和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在这一背景下,河长制的全面推行更是为水环境治理注入了新活力。通过明确各级河长的职责,构建起责任明晰、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了专属守护者。
在此契机下,江阴市水利局组织编写了系列河湖水文化文章,全面展现江阴水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传播江阴绚烂的水历史和水文化。在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到来之际,陆续推出。希望广大读者通过这一系列文章,更加深入地了解江阴的水文化,携手并肩,共同为江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让江阴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推动水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锡澄运河北入长江,南达太湖,江阴境内长24.9公里,为太湖水系澄锡虞地区主要通江引排河道之一,也是江阴地区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流经澄江、南闸、月城、青阳等镇街,横向支流东有东横河、应天河、冯泾河、青祝河等,西有西横河、黄昌河、环山河等,沟通澄西诸河。锡澄运河古时是“漕船来往之经途”,自宋代至明清,锡澄运河曾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漕运航道,史称“运河”“漕河”或“泾河”,因通达于无锡与江阴两地,简称为“锡澄运河”。这条贯穿江阴大地的古老河道,见证了江南水乡的沧桑巨变。它不仅是连接太湖与长江的黄金水道,更是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文化血脉。
锡澄运河古名“五泻水”,原为古芙蓉湖的一部分,在芙蓉湖围垦治理中逐步形成河道。其形成过程最早记载于阮胜之《南徐记》,称“晋张阖尝泄芙蓉湖水,令入五泻,注于具区,欲以为田”,说的是东晋元帝时(317~322年)张阖治理芙蓉湖的做法,说明当时已有“五泻”的称谓。自那时起,这条从江阴黄田港起始的运河就一直发挥着灌溉、行洪和交通运输的作用。
宋以前江南的部分漕粮,集聚以后从太湖经过无锡的五泄堰进入运河,直达江阴的青阳,从那里经过月城,到达蔡泾后一分为二,一路往东继而往北进入江阴南门水关入城,在江阴北门出城进入定波闸,从那里进入黄田港入长江;另一路从蔡泾闸西去,继而往北从夏港进入长江。据明嘉靖《江阴县志》载:“江阴南挹太湖,北绕扬子江。太湖之水由无锡入于运河,运河之水自五泻堰入者,达于泾河,出夏港而入江。”
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江阴知军葛闳聚粟2万斛,在江南古运河以及周围重要漕运河流的基础上,建成锡澄运河,南接京杭大运河,北经黄田港入长江。
宋时,为了确保运河漕运的安全和顺畅,设置北闸(即黄田闸,清雍正年间改为定波闸)和南闸(蔡泾闸),以节制江潮和太湖水,同时为了防止淤塞,在蔡泾闸西去夏港和东去黄田港的九里地段,开挖了九里河,以保证泥沙积压在这一段河道,方便政府疏浚。明《嘉靖县志》记有:“夏港、黄田二港相距九里,各自入江。昔人于九里之间凿渠以通舟楫。遂以九里名河”。九里河两岸到处都是泥沙堆积的小山包,河流也是弯弯曲曲,壁立数丈,舟行其中,仿佛进入了三峡一般,人称九里十三弯。港口至九里河相接一段,一是贯通城内水道,二是贯通绕城水道。应天河从东来,九里河从西来,成为东西平行两水道,汇合后成一股水从黄田河(指陈家桥以南接九里河段)北流入江。五云桥桥联上有“建一邑之鸿规会其有拯”之说。
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镇江京口闸废,议江南运米,由江阴入江”。五泻水的航运功能渐升。明宣宗宣德三年至十年(1428~1435年)周忱治理芙蓉湖时,对五泻水和入江段黄田港做了较大的整治,重建黄田港、蔡泾河水闸。清光绪时(1875~1908年)《无锡金匮县志》载,“以芙蓉湖田岁久湮废,乃筑溧阳东坝,以捍上水,开江阴黄田诸港,以泄下流”,锡澄运河的排水和航运地位越来越高。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常州西北吕城堰坍塌,镇武段运河阻断,漕船沿锡澄运河出江驶往瓜洲,成为贯通大江南北的漕运要道。明清时期,锡澄运河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
作为漕运要道,每年有数千艘漕船经此北上,运送江南的粮食赋税进京。运河两岸商贾云集,市镇繁荣,形成了独特的运河经济带。沿河的青阳、月城、涂镇逐渐兴起成为江南名镇,江阴也成为南通苏浙、北达淮扬的水运枢纽,时称“江下市”。江南的药材、棉布、纸品、竹木器,北方的盐、煤炭、家畜、皮货和农副产品,以及闽浙沿海的海鲜等等,甚至海外的珠宝香料,都载在一艘艘货船上,汇聚于江阴。同时,江阴的土特产也通过支系河流经锡澄运河流向全国各地,尤以东乡地区的雷沟大布最为著名。据《江阴向氏支谱》载:“客来江阴采办者,咸乐收雷沟出产,趋之若鹜。由黄田港出口,转输各省,远销南洋诸国。”到清朝乾隆年间时,雷沟大布已经是北京著名绸缎庄“瑞蚨祥”的四大土布品牌之一。
宋浚通九里河后,江阴水运方便得多,加上港口疏浚,到宋中叶时,江阴的黄田港比较繁荣,但九里河曲弯多,泥沙沉积常因深度不足,影响重载货船通行;在黄田河段,南来北往、北来南行的船只常在这段河道中船挤船、形成挤塞,在枯水季节里,这种状况更为严重。因此,由于水运不够畅达而影响江阴经济的发展。直到明万历时,江阴水道有了重大改变,即郑泾河凿通与龙须河汇合,过黄田闸入江。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生员尹嘉宾首先提出:在陈家桥向东,就已淤塞的季港址开凿,经璜塘村后折向北,接通龙须河,过黄田闸入江,用以通过重载船只,改善水运,便于排灌,有利农业,更能促使江阴经济繁荣。尹的这个方案征得当时各方的赞同,向当时政府提出,经过很多周折,最后得兵备道蔡献臣的赞助,才始请檄里民开凿。这段河道称郑泾河。在陈家桥东,接郑泾河口建桥,名“端明桥”,与陈家桥形成“八”字,又称“八字桥”。
光绪志载:“龙须河一名新河,在澄江门外,自永定坝绕西南接郑泾河,向因杀水势疏之,今为两转河(指绕城的西、东城濠)通黄田港之道。”这样郑泾河上接九里河,下接龙须河过黄田闸入江,改变了经城濠过黄田闸入江,大大改善了航运。
江潮入黄田闸后经龙须河、郑泾河、黄田河通九里河,原城濠、城河仍畅通。水运改道以后,明末曾将从闸门直射城濠的水道堵塞,但没被人民接受,被扒毁。到清康熙二年(1663年)江阴知县何尔彬下大力气,将直射澄江门(北门)的水道筑坝堵塞,名为永定坝。为防止再被扒毁,于坝上建永定禅院,祀金龙四大王谢绪。以后江潮入闸西流,永定坝处成为江阴水路客货运码头。
清代光绪时期,锡澄运河“南自四河口引五河水过渟塘河、漕港河口;北至青阳、月城,塌水港自西来会;更北过崇沟河、涂镇桥、蔡泾镇(其支流为蔡泾河,北流入于夏港,旧有闸,今废);再北为九里河,经五里亭(支流为高泗河、新泾河),历五云桥(支流为郑泾河),其直达城者曰南潮河。自锡邑至此,长四十五里,为漕船来往之经途,通邑河渠此为要汇。”
清末漕运废止,江南运河镇江至武进段日趋淤塞,锡澄运河遂成为江南运河通江的要道。
锡澄运河连通长江,靠一日两次江潮行船,元代诗人丘元镇在《过蔡泾闸》中说“港汊不容三尺水,舟航全藉两番潮”。由于江水浑浊,泥沙沉积,河床易淤浅,历代封建王朝均重视河道的疏浚。有史记载的自宋代以来疏浚锡澄运河近四十次,明代十七次,清代十八次,明清二代平均每隔十五年疏浚一次,民国时期大的疏浚三次。
民国4年(1915年)1月,江阴知县谢崇礼浚运河,自南门外磨盘墩北大坝起,至小青阳南大坝止,工长五千六百余丈,自上年阳历12月25日断坝,越十余日,河水干、淮侠数千,全数下宕,1月而工成。于3月31日开坝河身面宽五丈,底宽二丈,挑土方七万六千四百余方。
民国15年(1926年)1月,江阴县知事王家锦浚运河,自南门磨盘墩起,至青阳南新桥止。南北二坝间,工长五千一百余丈,于2月2日动工,4月2日竣工,4月7日开坝。挑土方一万三千二百余方。耗银七万七千元。
民国23年(1934年),夏季大旱,河床淤高,江潮受阻,灌溉失水,船只困损。时江苏省政府趁疏浚镇武运河之便,责成浚河工赈处设段以工代赈,按原河身挑浚,自民国24年2月下旬动工,至4月底竣工,实浚土方67万立方米。由于经费限制,工期短促,以致青阳以南河道未及疏治,河道的弯曲亦未能改善。
抗日战争时期,黄田港、锡澄运河在日军严密封锁控制下,河道失修,水运不兴。无锡解放前,锡澄运河最后一次疏浚是在民国35年(1946年)。至民国37年5月,黄田港定波闸东堤坍塌,沿堤道路龟裂,房屋倾斜,河道浅狭,行船过闸更为艰险。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全面整治,古老的锡澄运河才旧貌变新颜。
新中国成立后,苏南行署水利局于1951年进行规划勘测并制定拓浚锡澄运河和筹建黄田港船闸的计划。根据中央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以枯水深2.5米、通航300吨船只双线航行为原则进行设计,确定河底宽16米、河底高度0.25米,分期择要施工。
1952年又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报中央批准,拨款230万元,用于黄田港改善工程,包括疏浚黄田港旧航道1218.5米,裁直南门及青阳茶庵嘴二处弯道,在澄江镇西开辟顺直通江的新航道,新建1座江阴船闸,开辟南北待船港各长135米,底宽40米,工程于1952年2月24日开工至1953年9月基本结束,共疏浚航道5424米。
1956年3月30日,江苏省委决定疏浚锡澄运河中段和南段,成立江苏省苏州专区锡澄运河疏浚工程指挥部,全线按Ⅵ级航道标准开挖,工程北起江阴南门新开河口高家弄,南至江南运河,全长32.5公里,其中江阴境内20公里,无锡境内12.5公里。分四种工程类型:一是白荡圩九间头以北五段裁弯取直(包括南闸、月城、青阳镇段改道),长7415米,土方119万立方米;二是人工疏浚老河道18.96公里,土方150万立方米;三是开挖黄田港避风港215米;四是白荡圩九间头至江南运河6公里挖泥船疏浚,土方3.6万立方米。工程从1956年4月15日全线动工,至6月底完工,7月1日全线通航,共完成总土方275.42万立方米,总投资158.82万元。
1975年2月至1979年底,江阴境内西门段和南闸段两岸修筑直立式驳岸保护河道。建成驳岸4774.9米,疏浚航道土方共18.6万立方米,使西门段航道河底拓宽为40米,水深达3米左右。
1981年冬,锡澄运河进行了重点拓浚,此次拓浚了中段,北起西郊公社通运大队的三板桥,南至桐岐公社的泗河口,长18.9公里,全部在江阴境内。共动用民工9.6万人,按Ⅴ级航道标准设计,工程于1982年元月全线通航。
1984年始,重点拓宽整治江阴县西门至黄田港段航道1.3公里,改建西门桥、浮桥、通运桥等3座桥梁,并修建驳岸。
1975—1987年锡澄运河江阴段两岸共建成块石护岸16.96公里,投资565.21万元。并由日本引进“法布”护坡技术,即纤维模袋混凝土护坡技术,浇灌法布护坡10143平方米,护岸1368米,投资51.22万元。
2012—2015年,江阴市实施历史上投资量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建设内容最多的水运工程——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工程。整个工程涵盖在江阴境内约25公里的航道及新建桥梁17座,总投资43.31亿元,将航道等级由Ⅴ级提升至Ⅲ级,黄昌河以北段航道利用黄昌河改道至新夏港河直通长江,黄昌河以北段从此定位为景观河道,古老的锡澄运河看尽繁华,功成身“退”。
为进一步扩大武澄锡虞区洪涝水北排长江能力,2020年起,江阴市实施省级重点水利工程——锡澄运河扩大北排工程,总投资约18.45亿元,对黄昌河以北约11.88公里河段进行综合整治,在口门新建定波水利枢纽(设计节制闸总净宽48米,泵站设计总流量120m³/s)。近年来,江阴市全面开展“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行动,2019—2023年间,建设锡澄运河一至四期滨河公园,总占地151.6公顷,长约4.7公里,两岸景观带宽约180—760米,拆迁投资约48亿元,建安投资约10亿元。
锡澄运河公园,最大限度地将绿地空间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从原有的航道运输、码头堆场拓展到“开卷历史、旅游休闲、景观生态、社区文化”等综合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长廊、活力走廊和生态水廊。锡澄运河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现代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典范。通过持续的水文化传承与创新,锡澄运河不仅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成为江阴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来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干有成、河湖科,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聚焦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