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蜜蜂,大家肯定不陌生,但要说起熊蜂,可能很多人就有点懵了。其实,熊蜂也是蜜蜂大家族的一员,只不过它们长得更“壮实”一些,浑身毛茸茸的,看起来就特别“暖和”。
说起蜜蜂,大家肯定不陌生,但要说起熊蜂,可能很多人就有点懵了。其实,熊蜂也是蜜蜂大家族的一员,只不过它们长得更“壮实”一些,浑身毛茸茸的,看起来就特别“暖和”。
一只红尾熊蜂(Bombus lapidarius)停留在黄香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的花朵上。摄影:Ivar Leidus(CC BY-SA 4.0)
首先,咱们得说说熊蜂的“外貌协会”。它们跟蜜蜂最大的区别,就是“身材”了。熊蜂普遍比蜜蜂要胖一圈,而且身上那层“毛衣”也更厚实,颜色也特别鲜艳,什么黑黄相间、红白搭配,应有尽有。这些颜色可不是为了臭美,而是为了警告那些想吃它们的家伙:“我可不好惹,小心我扎你!”。而且,由于熊蜂的舌头比较长,所以它们能采到很多蜜蜂采不到的花蜜,这可是它们的一大优势。
熊蜂是蜜蜂科熊蜂属昆虫的总称,它们体型粗壮,全身覆盖着浓密的绒毛,色彩鲜艳,是重要的授粉昆虫。全球目前大概有250种熊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较为常见。
熊蜂属(Bombus)的全球分布情况。图源:FunkMonk(公域图片)
再看看熊蜂的“家庭生活”。它们跟蜜蜂一样,也是社会性昆虫,也就是有“家庭”的。不过,熊蜂的“家庭”规模可比蜜蜂小多了,一般也就几十到几百只。而且,熊蜂的“家庭”结构也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女王”,一群“工蜂”,还有一些“雄蜂”。到了春天,越冬的“女王”就会出来找地方建“房子”,然后开始产卵,孵化出来的“工蜂”就负责采蜜、喂养“孩子”等等,等到秋天,“女王”就会产下一些新的“女王”和“雄蜂”,完成交配后,只有新的“女王”会找地方躲起来过冬,其他的“家庭成员”都会死去。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熊蜂是怎么找到食物的呢?这就要说到它们的“导航系统”了。
熊蜂可不是瞎飞的,它们能通过颜色、形状、气味等等来识别花朵,而且它们还能感知花朵上的电场和温度,以此判断花朵是否已经被其他熊蜂拜访过。更有趣的是,熊蜂还会留下气味标记,提醒同伴,哪些花朵已经被采集过了。这就像咱们在超市里买东西,看到已经被别人捏过的水果,就知道不太新鲜了一样。
除了“导航系统”,熊蜂还有一套厉害的“体温调节系统”。它们能通过“颤抖”,来提高自己的体温,这样一来,就算天气比较冷,它们也能照常工作。这就像咱们人类,冬天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就算外面冰天雪地,也能暖和和的。
不过,跟蜜蜂不同,熊蜂不需要储存大量的蜂蜜过冬,因此它们的主要价值在于授粉,而非产蜜。
事实上,熊蜂的商业化养殖,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荷兰一家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熊蜂巢,用于温室授粉。如今,全球已经有数十家工厂专门生产熊蜂巢,每年在欧洲的产量就超过百万个。熊蜂的足迹遍布全球,它们不仅在北半球广泛分布,还被引入到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等地区(当然了,给本土蜜蜂带来的不一定是好的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熊蜂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它们的一些原生地,熊蜂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熊蜂的数量都在急剧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栖息地的丧失、农业机械化以及农药的使用。
图表:根据一份英国的最新监测报告,熊蜂物种的增减情况:2024年各物种的观察数量变化(相较于2010年方案开始时和2023年上次调查时的数量),其中绿色表示数量增加的物种,红色表示数量减少的物种。所有物种的数据仅基于记录该物种的监测路线计算。图源:BeeWalk Annual Report 2025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使得小农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这,就导致了熊蜂赖以生存的野花和草地消失,它们的食物来源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光是栖息地丧失、还有农药使用等等,也对熊蜂造成了直接的伤害。熊蜂在采蜜的过程中,常常会接触到农药,这不仅会影响它们的健康,还可能会影响它们的繁殖能力。这可不是小事,熊蜂可是重要的授粉者,它们要是没了,那么,很多植物就没难以繁殖,咱们的餐桌上,也可能就要少很多美味的水果、蔬菜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烟碱类农药,被认为是熊蜂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烟碱类农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杀虫剂,其化学结构与尼古丁相似,能够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它主要通过与昆虫神经系统中特定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干扰其神经信号的传递,导致昆虫神经系统紊乱、麻痹,最终死亡。
这种农药对蜜蜂具有高风险,对熊蜂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即使是“田间实际”水平的新烟碱类农药,也会显著降低熊蜂的生长速度、并减少新的蜂后的产生。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熊蜂数量骤降22.5%!授粉系统的潜在崩塌前兆?》
熊蜂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授粉者,它们的生存状况与我们的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保护熊蜂,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目前,熊蜂的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人们对熊蜂在授粉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熊蜂的保护。比如,在英国,一些环保组织已经开始尝试重新引入已经灭绝的熊蜂物种,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不过,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包括授粉者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的大趋势、大背景下, 如何保护熊蜂,恐怕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海洋与湿地
全球环境治理·前沿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或者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来源:科学大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