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廉:他是长孙皇后的亲舅舅,因功位列凌烟阁功臣第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14:26 2

摘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知节、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李勣、24秦琼。前期发文已介绍了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秦琼、李孝恭、柴绍,今天我们介绍一下高士廉。


高士廉,名俭,公元 575 年出生于渤海蓨县的高氏家族。这一家族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素有 “渤海高氏” 之称,以崇文重教、世代为官而闻名。

高士廉的祖父高岳是神武帝高欢的堂弟,在北齐时期官至太子太保,封清河王,以刚正不阿、善于谋略著称;父亲高劢(mài),北齐时任尚书左仆射,封乐安王,入隋后历任杨州总管府长史、楚州刺史等职。

出身于这样的官宦世家,高士廉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与家族传统熏陶。年少时的高士廉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精通《汉书》《左传》等典籍。

高士廉与隋朝大臣薛道衡崔祖浚是忘年之交,更是凭借自身的才华在隋朝大臣圈子中小有名气。彼时的高士廉自以为是北齐宗室后代,为了避免引起朝廷的猜忌,于是他一直隐居在终南山。

一直到隋炀帝大业年间,高士廉才开始步入仕途,担任隋朝的治礼郎,主要负责朝廷礼仪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大业五年,高士廉的妹夫长孙晟病逝,妹妹高氏以及两个外甥被长孙家赶出了家门。高士廉便将她们三人接回家中,此后对外甥长孙无忌、甥女长孙氏一直疼爱有加。后来,高士廉发现李渊次子李世民才华出众,是个潜力股,便将甥女长孙氏嫁给他。不得不说高士廉的眼光真好,他的这一举动直接让高家和长孙家日后飞黄腾达了!

大业九年,因受到好友斛斯政叛逃高句丽事件的牵连,高士廉被贬为岭南地区的朱鸢县主簿。高士廉这人对母亲非常孝顺,但因岭南地区瘴疠严重,他无法带母亲同行,便将妻子留下照顾母亲。

同时他又考虑妹妹高氏的生计,就卖掉大住宅,买了小住宅安顿妹妹,而且他还把卖房剩下的钱分给母亲和妹妹,这样安排好,他才轻装出发赶赴交趾。

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朝廷诏令难以到达岭南地区,交趾太守丘和觉得高士廉是个人才,便把他留在身边,任命他为司法书佐。

唐朝武德元年,钦州少数民族首领宁长真率军进攻交趾。太守丘和一开始打算开城投降宁长真。但是高士廉劝说他:“宁长真兵马虽多,但是他孤军深入,粮草不济,必定不能长久坚持。而且我们兵力充足,不可投降?”

丘和看他胸有成竹,便听从他的建议,让他领兵迎击宁长真。高士廉果然大败宁长真,最后只身逃脱,交趾得以保住了。

随后,邱和归附江南地区的割据势力萧铣。于是,丘和带着高士廉前往江陵朝见萧铣,然而他们途中听闻萧铣被唐军击败了,于是便转而投降唐朝。

李渊对高士廉的到来非常高兴,毕竟这是自己的亲家,于是任命他为雍州治中。恰好此时,正担任雍州牧的正是李世民,因高士廉是亲家,又素有声望,所以对他很是尊重和重视。

唐朝建立后,围绕着皇位继承权问题,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一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一关键时刻,高士廉始终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成为其最可靠的支持者之一。他积极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商议对策,劝说李世民采取果断措施,先发制人。

公元 626 年,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在政变前夕,高士廉释放在押囚犯,同时发给他们武器,随后带领这些人赶到芳林门,积极配合李世民发动政变。

玄武门事变发生后,唐高祖李渊被迫接受事实,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后便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即位后,高士廉升任门下省侍中,封义兴郡公。

然而高士廉却在岗位上犯了错误,原来有大臣将密奏托付给高士廉,让他呈递给李世民。高士廉却不知何故,私自将密奏扣下,后被发现因此获罪。朝廷便将他贬为安州都督,后又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在益州,高士廉发现蜀地的民俗害怕鬼怪而厌恶病人,他便引导百姓改正,一时间蜀地风俗改为改观;他在蜀地兴修水利,造福当地百姓;同时他还重视教育,蜀中学风大为改变。

贞观五年,鉴于高士廉在蜀地的优秀表现,朝廷重新召他入朝,担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这份工作对于善于鉴别人才又熟悉门阀世家的高士廉来说非常合适,他任用的官员都很称职。

贞观九年,高士廉与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人奉李世民之命重新编撰《氏族志》。《氏族志》编修完成后,极大革除了当时的士族婚姻弊病,同时调整门第等级标准,李世民对此很满意,高士廉也因功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国唐代宰相称号)。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命令太子李治留守定州,高士廉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协助李治。

贞观二十年,高士廉患病,李世民亲自登门探望他,足见对他的重视。

第二年,高士廉因病去世,享年 72 岁。唐太宗得知高士廉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并想要亲自前往高士廉的家中哭灵。但在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的极力劝说下,才最终作罢。

于是,李世民追赠他为司徒、并州都督,并让他陪葬于昭陵。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来源:文史意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