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像Church & Dwight(美国百年日化集团)这样家喻户晓的品牌,通常会把营销支出与销售额挂钩。公司CFO Lee McChesney在本月的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他们的广告预算虽然会随季节波动,但从长期来看,营销费用通常占净销售额的11%。其他快消品制造商
来源 | AdExchanger
编译 | Wen
对大型消费品牌来说,产品定价和营销预算始终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要让产品从货架上“卖出去”,无非两种方式:要么多砸一美元广告费,要么少收一美元售价。
像Church & Dwight(美国百年日化集团)这样家喻户晓的品牌,通常会把营销支出与销售额挂钩。公司CFO Lee McChesney在本月的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他们的广告预算虽然会随季节波动,但从长期来看,营销费用通常占净销售额的11%。其他快消品制造商,大多数也是类似的逻辑。
但如今,关税逐步落地,再加上全球气候与大宗商品生产的波动,让这些原本约定俗成的模式被打破。
从近期大型品牌与零售商的财报,以及与快消和零售高管的交流来看,即便商品价格持续上扬,营销支出却在被压缩。一位头部快消品牌市场负责人透露,公司正下调广告支出占销售额的长期比例:“成本会上升,价格会上升,营销必须用更少的钱做更多事。”
追着利润走,主动“制造”消费趋势
外界通常认为品牌是在追逐消费趋势,但实际上,品牌也能通过调整广告投放,主动 “催生” 新的消费热潮。
以食品饮料行业为例。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ircana的数据显示,“非巧克力糖果”如今是超市中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排进前十,仅次于牛奶、鸡蛋和新鲜面包。这一增长背后,是软糖类产品的突然爆红。
糖果公司Ferrara的一位高管曾透露,他们的爆款产品Nerds Gummy Clusters,最初的市场数据并不亮眼,如果放在巧克力品类,加上原料的高成本,早就可能被砍掉。但由于软糖的利润率远高于传统巧克力,公司反而加大了投入。结果,这款产品不仅活了下来,还连续两年登上超级碗广告舞台。同时在可可价格持续飙升的背景下,这款软糖反而获得了更多资源倾斜。
1970年代中期到2023年中期,可可价格一直在每吨2000至3000美元的区间内波动。但自2024年起,由于全球可可主产区西非收成不佳,以及关税与宏观经济的冲击,可可价格已飙至8000至12000美元之间。
因此,与其说是“追随消费者口味”,不如说是利润率的分化,迫使糖果公司将广告预算更多压向新型产品。
Hershey CFO Steve Voskuil在前不久的财报电话会上直言,单靠涨价不足以覆盖可可通胀成本。“我们将继续寻找各种方式来压缩成本、提升利润率。”这听上去颇为不妙。尽管他同时提到Hershey明年会有奥运会赞助和一部关于创始人传记电影《Hershey》上线,并补充“这些项目都会得到充足资金支持”——却让人更添忧虑。
Hershey CEO Michele Gross Buck也强调,公司正在加大“对非巧克力产品组合”的营销,比如Dot’s椒盐卷饼和SkinnyPop爆米花。
咖啡同样是价格大幅攀升的核心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Keurig Dr Pepper(美国饮料巨头)咖啡销售额同比下滑的原因。为应对压力,公司正将更多资源转向新型能量饮料业务,并加大对Ghost等新品的推广。
从“砸广告”到“做创新”
产品涨价、营销收缩的趋势,不止出现在食品和饮料行业。
宝洁CFO Andre Schulten年初就对投资者表示,哪怕关税和成本上行,公司也将停止多年来持续增长的广告投放,并趋于平稳。同时公司未来会更多依赖包装和研发创新,而不是付费广告。
目前,宝洁的新明星产品包括“带有波浪边的Charmin卫生纸、私处专用Old Spice除臭剂、能向用户反馈刷牙数据的Oral-B电动牙刷,以及片Tide洗衣液,像一张张纸片一样,用水即可溶解。这些产品的竞争力更多来自“新颖性与功能创新”,而不是广告的覆盖率。事实上,宝洁今年已经宣布,未来计划每年从营销预算中削减5亿至7亿美元。
与此同时,品牌在创新层面也更倾向通过定价策略,而非加大营销投入来拉动增长。例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曾推动一项计划,试图研究并规范动态或个性化定价(“监控式定价”,因此十分依赖用户购买记录和行为数据),但该计划最终被叫停。即便如此,品牌仍在加大对“定向定价”(同样一件商品,不同人可能看到不同的价格)的投入,以弥补利润空间。
这一趋势在广告平台巨头The Trade Desk的财报中也有所体现。虽然TTD有数百万客户,其中多数是中小企业,但TTD的战略重心一直放在财富1000强等大客户身上。然而,这些大客户如今受到关税和政策等复杂因素的制约,广告预算明显收缩,给TTD带来了短期压力。
The Trade Desk CEO Jeff Green这个月告诉投资者,“我们专注大客户,这一点通常是优势。”不过他也承认,“在当下,这反而成了劣势,因为这些大客户正受到关税和相关政策的独特冲击。”
希望这只是一个短暂阶段。否则,对整个广告行业而言,未来一年或更久都将会非常艰难。
来源:Morketing一点号